第164章 主席的灵魂拷问!
当傅云深将电报的内容,转达给林岚时,她正站在一座巨大的、刚刚建成的厂房里。
厂房内,灯火通明。
一条长达数百米的、现代化的流水生产线上,无数的机械臂和自动化设备,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项令人震撼的工作。
——生产坦克。
从钢板的切割、冲压,到车体的焊接,再到炮塔的吊装,发动机的安装……所有的一切,都在这条生产线上,以一种高效得近乎冷酷的节奏,自动完成。
每隔一个小时,就有一辆崭新的、散发着金属寒光的59式中型坦克,从生产线的末端,缓缓驶下。
这里,就是林岚利用系统解锁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技术,秘密打造的、全世界第一条全自动化坦克生产线。
它的存在,足以让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家,都为之疯狂。
“领导的课?”
林岚听完傅云深的转述,从眼前这壮观的工业画卷中,回过神来。
她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的表情。
有欣慰,也有……一丝自责。
欣慰的是,领导和中央的同志们,终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y/u`e¨d+u.d^i?.~c-o~m?
他们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反而更加清醒地,开始审视自身。
自责的是,这确实是她的疏忽。
过去,她总是埋头于技术研发和生产,就像一个只管做饭的厨子。
她把一道道“硬菜”(新式武器)端上桌,却没有告诉“食客”(军队的将领们),这些菜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后厨的粮仓里,到底还有多少储备。
这导致了指挥层和技术层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危险的认知断层。
将领们不知道自己的拳头到底有多硬,打起仗来,自然会束手束脚,或者盲目乐观。
“我明白了。”
林岚点了点头,眼神变得无比清澈和坚定,“领导的这堂课,提得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
“这不仅仅是一堂课。”
傅云深看着她,补充道,“这也是一次……摊牌。一次我们内部的、彻底的、全面的摊牌。”
“只有让所有的同志,都对我们的实力,有一个清晰的、统一的认知。我们才能在思想上,真正地,从‘小米加步枪’的游击战思维,转变为‘大兵团、立体化’的决战思维。”
“没错。`比.奇~中^文*网/ \追\最/新\章?节_”
林岚表示赞同,“思想的统一,比武器的统一,更重要。”
她转过身,看着眼前这条还在不停运转的、如同巨龙般的生产线,心中,一个宏大的计划,开始迅速成型。
“既然要上课,那就要上得彻彻底底,明明白白。”
“我要让领导和总司令他们,亲眼看一看,我们新中国的肌肉,到底有多结实。”
“我要让他们知道,我们即将发动的,解放全中国的战争,将不再是一场前途未卜的冒险,而是一场……己经提前计算好了结果的、必胜的战争!”
傅云深看着她眼中那骇人的、充满了自信的光芒,他知道,林岚,又要开始“秀肌肉”了。
而且这一次,她要秀的,不是一件两件新式武器。
她要秀的,是整个国家的战争潜力!
“你需要我做什么?”
傅云深问道。
“帮我准备一份‘教案’。”
林岚的语速,开始变快。
“把我们从东北到华北,再到华东,所有核心工业区的最新数据,都给我整理出来。钢铁、煤炭、电力、石油、有色金属……所有的数据,我都要!”
“把我们所有兵工厂的产能报告,也都拿过来。从子弹到炮弹,从步枪到坦克,从飞机到……军舰。我要让每一个数字,都精确到个位。”
“还有,把我们最新的铁路网规划图、公路网建设进度、以及后勤运输能力的评估报告,也都准备好。”
“最后,”林岚看着傅云深,一字一顿地说道,“帮我,向中央发一份邀请函。”
“邀请领导、朱总司令、以及所有在延安的中央委员、高级将领,在三天后,亲临‘龙巢’基地。”
“我要在这里,给他们开一场,我们建党以来,最特别、也最重要的一次……军事会议。”
傅云深听着林岚的安排,只觉得自己的心脏,在砰砰首跳。
他知道,三天后,那场即将在“龙巢”基地召开的会议,必将成为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一个永载史册的转折点。
……
三天后。
延安机场。
十几架C-47运输机,己经发动了引擎,在跑道上依次排开。
领导、朱总司令、周副领导、彭老总……几乎所有我党我军的最高层领导,都聚集在了这里。
这是我党历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最高规格的集体行动。
“领导,真的……有必要所有人都去吗?”
一位负责警卫工作的同志,忧心忡忡地问道,“这太危险了。万一……万一走漏了风声,被敌人……”
“无妨。”
领导摆了摆手,脸上带着一种从容的自信,“现在,天下的形势,己经不一样了。”
“国民党的特务,大部分都己经被我们肃清。他们的飞机,更是不敢再飞过黄河一步。”
“我们自己的地盘,我们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这,就是实力带来的底气。”
他率先登上了为首的一架飞机。
其他的领导人,也依次登机。
很快,十几架飞机,腾空而起,组成一个庞大的编队,浩浩荡荡地,向着太行山脉的方向,飞去。
彭老总坐在飞机的舷窗边,看着下方飞速掠过的、熟悉的黄土高原,心中百感交集。
他想起了二十年前,他们穿着草鞋,背着土枪,从南方的红土地,一路走到这片贫瘠的黄土地。
那时候,他们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他们会乘坐着自己的飞机,去参加一场,决定解放全中国命运的会议。
这二十年,恍如一梦。
而改变这一切的,似乎都源于那个总是穿着一身蓝色工装的、年轻得过分的女子。
他很好奇,也很期待。
那个叫林岚的年轻人,这一次,又会给他们这些老家伙,带来怎样惊世骇俗的震撼?
她口中,那新中国的“家底”,到底有多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