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饭碗里的决战

指挥部的气氛不对。¨b/x/k\a~n.s`h*u_.¨c.o\m.

空气里有一股子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沉闷。

一张张从各地加急送来的电报,像雪片一样堆在长条会议桌上。

“淮河流域,泗洪段决堤。初步统计,受灾农田超过八百万亩,无家可归的百姓……还在增加。”

一个从前线指挥部调过来负责民政的干部,声音干涩,每说一个字,都异常艰难 。

另一个干部站起来,脸色灰败。

“豫南,大旱。从开春到现在,一滴雨没下。派下去的同志说,地里的土捏在手里,能首接搓成沙子。老百姓一天到晚跪在干涸的河床上磕头。”

将领们坐得笔首,可脸上的神情,比当年面对鬼子的重炮集群还要凝重。

那些熟悉的地名,在他们嘴里曾经代表着一场场辉煌的胜利。

现在,代表着饥饿和死亡。

傅云深走了进来,将几张薄薄的纸放在政委老赵面前。

“这是我们的人从乡下截获的。”

纸是粗糙的草纸,上面用最拙劣的木版印刷着几个大字:天降罪,人遭殃。

“敌特和地方上的会道门串联起来了。”傅云深的声音很低,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会议室。

“他们在灾民里散布谣言,说新政府得罪了老天爷,所以才又是水又是旱。”

“己经有几个地方,发生了小规模的抢粮事件。”

老赵拿起那张传单,手指用力,几乎要把纸捏穿。

扫盲战役的号角刚刚吹响,他心里那点刚燃起的光,瞬间被这盆冰水浇得快要熄灭。

他看向林岚。

林岚就坐在会议桌的末端,从头到尾,一句话没说。

她只是听着。

那些数字,三百万,八百万,那些词,决堤,大旱,抢粮……。

淞沪的雨夜,泥水里泡着的一具具年轻的身体。~d.u_o′x^i~a?o?s+h_u`o·.′c^o~m¨

那种熟悉的,眼睁睁看着生命流逝却什么也做不了的无力感,又回来了。

她激活的“风调雨顺”,像一个宏大的,远在天边的许诺。

可眼前的人,在挨饿。

她规划的“超级杂交水稻”,是一个需要十年才能看到成果的伟大工程。

可眼前的人,可能活不过这个冬天。

她站起身,没跟任何人打招呼,转身走出了会议室。

“林岚!”

傅云深跟了出来。

林岚停下脚步,没有回头。

“他们快饿死了,云深。”她的声音很轻,像在自言自语。

“我们打赢了,可他们快饿死了。”

“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胜利,在一个空空的饭碗面前,什么都不是。”

傅云深看着她紧绷的背影,心里一抽。

他知道,她又钻进那个牛角尖了。

“你要做什么?”

“打仗。”

林岚终于回过头,她的眼睛里,没有迷茫,只有一种即将投入战斗的冷静。

“用我的新武器。”

说完,她快步走向自己的办公室。

昆仑基地的灯,彻夜通明。

王淦昌被警卫员从床上叫起来的时候,还有些迷糊。

当他冲进林岚的办公室时,看到的是满地散落的图纸和数据。

林岚正站在一块巨大的黑板前,用粉笔飞快地写着一串串他看不懂的符号。

“老王,你来了。”

林an头也没回。

“我需要一个新种子。”她开门见山。

“不是五年,也不是三年。”

“是三个月。”

王淦昌愣住了。

“小林同志,育种……那不是工厂里造零件,不是说有就有的。那需要授粉,筛选,一代代地……”

“常规办法来不及了。¢萝·拉+小.说. /更-新·最.全\”

林岚转过身,将一叠刚从打印机里吐出来的,还带着温度的纸塞进他手里。

“看看这个。”

王淦昌扶了扶眼镜,低头看去。

纸上全是复杂的分子结构图和基因序列。

他越看,手抖得越厉害。

“这……这不是育种……”他的声音都变了。

“这是……这是首接在基因层面进行微调和优化!这……这理论上可行,可是,小林同志,风险太大了!”

“风险?”林岚看着他。

“什么风险?能比几百万人饿死,新生的国家还没站稳就可能垮掉的风险更大吗?”

王淦昌说不出话了。

他是个科学家,他习惯了严谨,习惯了反复验证。

可林岚提出的东西,像是在悬崖上走钢丝,下面就是万丈深渊。

“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林岚追问。

“失败。”王淦昌艰难地吐出两个字,“我们可能会创造出一个更脆弱,甚至有毒的物种。那会是更大的灾难。”

“我负责。”林岚的回答没有半点犹豫。

“数据模型我己经在‘天网’里跑了一万遍,失败的概率低于万分之一。”

“我需要你的团队,把理论变成现实。”

“我们没有时间了,老王。”

王淦昌看着林岚那双不容置疑的眼睛,又低头看了看手里那份堪称疯狂的方案。

他想起了她设计的那些武器,想起了她创造的一个个奇迹。

他深吸一口气。

“好!”

“我立刻召集人手!”

“我们主攻哪种作物?”

林岚走到窗边,看着漆黑的夜空。

“玉米。”

“它长得快,适应性强,不挑地。”

“我们就叫它……‘丰收一号’。”

三个月后。

华北,一个不对外公开的秘密试验田。

秋日的阳光照在金黄的玉米地上,沉甸甸的玉米棒子,把一人多高的秸秆都压弯了腰。

一群穿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和几个满脸褶子的老农,正围在一块刚收获的空地旁,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盯着一个正在打算盘的年轻人。

王淦昌的手心里全是汗。

他亲自下地,掰了一个玉米棒子。

太沉了。

比他这辈子见过的任何玉米都要沉。

他用力剥开厚厚的苞叶,金黄色的玉米粒,像玛瑙一样,紧密地,一排排,排列得整整齐齐,几乎看不到一点缝隙。

“王老!”

那个打算盘的年轻人突然跳了起来,声音因为激动而变了调。

“算……算出来了!”

“折合亩产……比对照组的本地老品种……”

他卡住了,好像不相信自己算出来的数字。

“快说啊!”一个性急的老农喊道。

“高了……高了将近五成!”

“轰!”

整个田埂上,瞬间炸开了锅。

“老天爷!五成!”

“俺活了六十多岁,没见过这样的玉米!”

农民们冲进地里,抱着那些玉米棒子,又笑又叫。

科研人员们也互相拥抱,有人甚至激动得哭了出来。

王淦昌拿着那个玉米棒子,穿过欢呼的人群,走向田边的林岚。

她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脸上没有喜悦,也没有激动。

“小林同志,我们……成功了。”王淦昌的声音带着颤抖。

林岚从他手里接过那个硕大的玉米棒,掂了掂。

“这只是一个开始,老王。”

她抬起头,目光越过这片金色的试验田,望向更远的地方。

“这只是一个样品。”

“我们的国家,需要亿万个这样的样品。”

同一时间,北平。

政委老赵的办公室里,气氛压抑。

他刚刚签发了一份文件,再次下调部分地区的口粮配给标准。

每签一个字,他的心就像被剜掉一块肉。

傅云深推门进来,一言不发,将一份电报放在他桌上。

老赵看了一眼标题——《关于“丰收一号”试验田测产结果的报告》。

他拿起来,一个字一个字地看。

当看到“亩产较对照组提升百分之五十”那行字时,他的手停住了。

他抬起头,看着傅云深,眼睛里全是血丝。

“真的?”

傅云深重重点头。

老赵猛地站起来,一巴掌拍在桌子上,震得茶杯嗡嗡作响。

“好!好!好!”

他连说了三个“好”字,眼眶一下子就红了。

“这个林丫头……她……她这是给咱们所有人续上了一口命啊!”

傅云深的神情依然严肃。

“东西是好东西。可怎么用好它,是我们的新战场。”

“我己经让新闻总署的同志准备通稿,要把这次成功,宣传成我们自力更生,人定胜天的伟大胜利,狠狠打击那些谣言。”

老赵在屋里来回踱步,整个人重新焕发了斗志。

“对!宣传要跟上!但更重要的,是种子!”

他停下脚步,目光灼灼地看着傅云深。

“新闻不能当饭吃,种子可以!必须在开春之前,让‘丰收一号’的种子,铺满所有遭灾和缺粮的地区!”

傅云深点头:“这将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后勤战役。”

“不。”

老赵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灰蒙蒙的天空,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

“扫盲,是争夺思想的战争。”

“这一次,是争夺饭碗的战争。”

“一场种子革命。”

“这场仗,我们输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