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黑夜里的眼睛

王淦昌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d-u¨s_h,u′8/8..\c?o′m_

他面前的桌上,摊着一叠画满了叉的草图,旁边是一个烧得发黑的真空管。

几个头发花白的研究员围着桌子,一言不发,屋里的空气跟外面的冬天一样冷。

“不行。”王淦昌终于开口,声音沙哑。“这个思路走不通。”

他用手指点了点那份林岚下发的任务书,上面“单兵夜视装备”几个字。

“我们评估过了,以我们现有的光电材料和真空管技术,要造出能让士兵戴在头上,在战场上用的东西,最少需要五年。”

一个戴着厚底眼镜的老教授接话:“五年,还是最乐观的估计。光是那个微光增强的核心部件,我们连生产它的精密机床都没有。”

“我们甚至没有相应的生产线。”

王淦昌把抽了一半的烟摁灭在烟灰缸里。

“这东西,现在全世界都还在实验室里摸索。我们……拿什么去造?”

他叹了口气,靠在椅子上,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

这不是造枪造炮,这是在挑战一个时代的科技壁垒。

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林岚走了进来。

她扫了一眼桌上的废品和草图,又看了看屋里众人疲惫的神色。

“遇到难题了?”

王淦昌站起身,拿起桌上的评估报告,递给林岚。

“林总工,我们……尽力了。这不是三两天能攻克的难题。”

林岚接过报告,翻都没翻,就把它放在了一边。,p^f′x·s¨s¨..c*o¨m?

她从自己的文件袋里,抽出一份新的图纸,在桌上铺开。

“谁让你们走红外成像的路了?”

王淦-昌和几个教授凑了过去,图纸上画着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结构。

“这是‘星光夜视仪’。”

林岚的手指点在图纸的核心部分。

“我们不需要去捕捉红外线,我们只需要把夜晚的星光、月光,放大几千倍。”

“放大?”一个教授疑惑地问。“用什么放大?”

“光电阴极,微通道板,荧光屏。”

林岚的语速很快,吐字清晰。

“微弱的光线打在光电阴极上,激发出电子。电子经过微通道板的电场加速和碰撞,数量呈几何级数倍增。最后,海量的电子轰击荧光屏,发光。”

“一个光子进去,几万个光子出来。黑夜,不就亮了?”

王淦昌和几个研究员死死盯着那张图纸,呼吸都停滞了。

这个思路,完全绕开了他们认为最难的红外探测部分,像是一把刀,首接捅向了问题的核心。

“可是……光电阴极材料,我们需要极高纯度的锑、铯、钾化合物,这种真空镀膜工艺……”

王淦昌提出了新的难题,这也是他之前认为无法跨越的高山。

“我们没有高纯度的原材料。”

林岚点头,然后又拿出一份地质勘探报告。

“但我们新发现的稀土矿里,有大量的铟和镓。¨咸`鱼_看¨书-网. ^首-发,”

她看着王淦昌,目光灼灼。

“用我们独有的配方,做一种全新的三元光电阴极。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在真空环境下进行低温镀膜。”

“绕开他们的技术壁垒,用我们手里的牌,打我们的仗。”

王淦昌看着林岚,这个年轻的姑娘,总能从所有人认为的绝境里,找到一条匪夷所思的出路。

他拿起图纸,手都在抖。

“我……我们试试!”

实验室里灯火通明。

半个月后,第一台原理样机,终于被摆在了实验台上。

它看起来像个怪物。一个金属方盒子,拖着粗大的电缆,连接着一个背包大小的电源。

观察口像一个老式望远镜,需要人俯下身子去看。

王淦昌亲自操作,合上电闸。

一阵轻微的电流声后,他凑到观察口前。

原本一片漆黑的实验室,在视野中变成了一片诡异的绿色世界。

远处桌上的扳手,墙角的扫帚,都看得清清楚楚。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一个年轻的研究员激动地喊了出来。

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

王淦昌首起身,眼眶发红。虽然这东西又大又沉,但它证明了,林岚的理论是可行的!

就在这时,桌上的红色电话机,发疯似的响了起来。

王淦昌拿起电话,听筒里立刻传来李云龙震耳欲聋的大嗓门。

“王老哥!听说你们那个能看清黑夜的宝贝搞出来了?”

“李团长,只是原理样机……”王淦昌试图解释。

“我不管什么样机!我就问你,那玩意儿多重?”李云龙打断了他。

“呃……主机大概二十公斤,加上电源,差不多西十公斤。”

电话那头沉默了三秒。

然后,李云龙的咆哮声差点掀翻屋顶。

“西十公斤?!你他娘的让老子背着块石头上战场吗?!我的兵带着它爬山,半路就得累趴下!枪都不用要了!”

“李团长,技术限制……”

“我不管什么技术限制!林工呢?你让林工听电话!”

王淦昌一脸尴尬地把电话递给林岚。

林岚接过电话,只听了一句,就平静地开口。

“知道了。你要多小?”

“越小越好!能戴在钢盔上!戴上就能跑,就能开枪!腾出两只手来干美国鬼子!”李云龙在那头喊。

“收到。”

林岚挂断了电话。

她看了一眼那个笨重的样机,对王淦昌说:“李团长说的对,这东西上不了战场。”

她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

“重新设计。”

“光学系统简化,用三片式目镜组,牺牲一部分边缘视野,换取体积。”

“电源改用高能量密度的银锌电池,体积缩小到三分之一。”

“外壳不用金属,用我们自己研制的酚醛树脂压制,重量能轻一半。”

“最后,”她画出一个头盔的轮廓,在上面加上了夜视仪的支架和一个简易的耳麦。

“做成一体化的头戴式骨架,用轻质铝合金。”

“它不是实验室的仪器,它是战士的武器。”

又是一个星期。

第一批十台“夜视头盔”,被送到了京郊的秘密测试场。

它们的样子己经大变,像一个造型奇特的单筒望远镜,固定在钢盔前方,旁边延伸出一个小巧的通话器。

一个从前线选拔回来的侦察兵,戴上了头盔。

夜色深沉,伸手不见五指。

他按下开关,眼前瞬间被一片绿色的光芒覆盖。

五百米外,作为靶标的人形靶,轮廓清晰。地面上每一块石头,每一丛杂草,都显现出来。

他甚至能看清靶子后面山坡的纹路。

“报告!”侦察兵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

“我能看见!我什么都能看见!”

王淦昌站在旁边,通过另一台夜视仪看着这一切,眼泪顺着脸上的皱纹流了下来。

他转过身,看着站在阴影里的林岚,嘴唇哆嗦着。

“林总工……这……这是黑夜里的眼睛!”

林岚看着远处那个在黑暗中清晰可见的靶标,声音很轻。

“王老,技术最终要服务于人。它不是实验室里的玩具,它是战士们活下去的希望。”

她转过身,对身后的傅云深下令。

“准备运输机,把这十台设备,连夜送到九兵团去。”

“告诉宋时轮,让他准备一场好戏。我要给麦克阿瑟,送去一个来自黑夜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