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寒冷地狱

一份来自前线的电报,被送到了政委老赵的手里。?y¢a¨n~h.u,a¨l^u?o..`c\o-m+

电报机还在旁边发出滴滴答答的轻响,办公室里却安静得可怕。

老赵的目光,凝固在那张薄薄的纸上。

“九兵团,入朝作战二十天,战斗减员西千人。”

“非战斗减员,一万九千人。”

“其中,重度冻伤需截肢者,三千余人。”

每一个字,都像一根针,扎进他的眼睛里。

他手里的搪瓷茶缸,水己经凉透了,可他感觉不到。

他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板,顺着脊梁骨,一路钻进了天灵盖。

这不是数字。

这是一万九千个活生生的人,是离家时还跟父母妻儿挥着手的壮小伙。

他们没有倒在冲锋的路上,却被这朝鲜的冬天,无声无息地吞噬了。

“啪!”

老赵一巴掌拍在桌子上,茶缸子跳了起来,水洒了一桌子。

“传我命令!”他的声音沙哑,带着压抑不住的火气。

“通知全国所有报社、电台!发动群众!捐献寒衣!”

“棉衣、棉裤、棉鞋、手套、帽子!只要是能御寒的,我们全都要!”

“告诉他们,前线的每一个战士,都是他们的儿子,他们的兄弟!”

一场轰轰烈烈的“捐献寒衣”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城市里的工人,拿出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布票。

农村里的妇女,把自家新弹的棉花,连夜缝进被褥里。

一车又一车的物资,带着全国人民的期盼,被送往东北。

可一个星期后,老赵收到了第二份电报。

前线的冻伤情况,没有丝毫缓解,甚至还在恶化。

电话里,后勤部门的同志声音都快哭了。.g¨u`g_e?b.o?o·k?.,c_o?m.

“政委,老百姓捐的衣服,五花八门。有的薄,有的厚。战士们穿着跑几步,里面的汗出不来,外面的冷风一吹,整件棉衣都冻成了冰坨子,比不穿还难受!”

“还有鞋子,很多都是布鞋,根本不防潮,脚一沾雪就湿透了。”

老赵挂了电话,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抽了一夜的烟。

他第一次感觉到了深深的无力。

人民的热情是真的,可这战场的残酷,也是真的。

第二天,他推开了林岚办公室的门。

林岚的办公室里,没有烟味,只有一股淡淡的机油和金属气息。

她正站在一张巨大的工作台前,上面铺满了各种各样的织物样本,有棉布,有麻料,甚至还有一些动物的皮毛。

她一手拿着镊子,一手拿着放大镜,神情专注。

老赵走到她身边,把一份前线情况简报轻轻放在桌上,声音里满是疲惫。

“小林,我又来给你添麻烦了。”

林岚放下手里的东西,拿起那份简报看了一眼。

“问题出在透气和防潮上。”

她没有抬头,首接说出了问题的核心。

老赵搓着手,长叹一口气。

“是啊。棉衣太厚,一出汗就湿透了,扒下来能拧出水。战士们行军的时候热,一停下来,那汗水结成的冰,能要了人的命。”

他显得十分无助。

“可是小林,我们国家的技术,就这个条件。除了加厚棉花,还能怎么办?”

林岚首起身,从一堆图纸里抽出一张,铺在老赵面前。

“谁说我们只能加厚棉花?”

图纸上,画着一种奇怪的纤维结构图,像一根根中空的管子,又像鸟类的羽绒。`_?我$?2的-??书£?城(3/ ?}?追^£最′{?新?章?节1{?

老赵看不懂,疑惑地问:“这是什么?”

“仿生保管技术。”

林岚解释道,“我们没法凭空制造出新的材料,但我们可以改造现有的材料。”

她的手指在图纸上划过。

“把棉麻纤维,通过特殊的化学溶液浸泡,改变它的物理结构。再用一种新的多层中空编织法,让纤维之间形成无数个微小的空气层。”

“最里面一层,快速吸走皮肤表面的汗水。中间的空气层,负责隔绝外部的寒冷。最外面一层,涂上我们自己研制的桐油复合涂层,防风,防水。”

她拿起工作台上的一块样品,递给老赵。“你摸摸看。”

老赵接过来,那块布料很轻,比他见过的任何棉布都要薄,摸上去却有一种干燥的温暖感。

“穿上这种衣服,”林岚看向老赵,“战士们跑起来出的汗,能快速排出去。停下来,衣服里面也是干的。保暖效果,比现在厚两倍的棉衣还好。”

老赵的手在抖。

他看着手里的布料,又看看林岚,嘴唇动了动,半天说不出话。

“这……这能造出来?”

“我己经让王淦昌带队,和天津的几个大纺织厂联系了。改造他们现有的设备,就能生产。”

林岚的语气很平,像是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她顿了顿,又说:“光有衣服,还不够。”

她从桌子底下,拖出一个更大的图纸卷。

“哗啦”一声,图纸在地上铺开,一个巨大的、像集装箱一样的金属方块,展现在老赵面前。

“这是,野战方舱医院。”

林岚指着图纸上的结构。

“模块化设计,用卡车运到前线,半天就能组装起来。双层钢板,中间填充保温材料。内部自带柴油发电机和暖风系统,能保证室温在二十度以上。”

“里面可以设置简易的手术台,和十六个床位。”

“冻伤的战士,不用再冒着风雪送到后方。在火线上,就能得到救治。”

老赵彻底愣住了。

他蹲下身,抚摸着图纸上的每一个细节,仿佛能感受到那方舱里温暖的空气。

他抬起头,看着林岚,眼神里是难以言喻的震撼。

“小林……你……”

林岚迎着他的目光,平静地开口。

“之前生产的青霉素,还有一批库存。我会安排,优先配备给这些方舱医院。”

她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颗钉子,钉进了老赵的心里。

“一个也不能少。”

一周后。

第一批一万套“特种防寒服”,和二十个“野战方舱”,被秘密运抵了长津湖前线。

一个叫王二牛的战士,分到了一套新军服。

他掂了掂,撇了撇嘴。“这么薄,能管用?”

旁边的老兵班长踹了他一脚。

“废什么话,让你穿就穿!”

王二牛不情愿地换上。

半小时后,紧急集合的哨声响起。

他们在及膝的雪地里,急行军五公里,去增援一个侧翼阵地。

跑到目的地,所有人都气喘吁吁,浑身冒着白汽。

王二牛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后背。

他愣住了。

以往,急行军后,他里面的衬衣早就湿透了,一停下来,冷风一吹,就像披着一身冰。

可现在,他后背的衣服,竟然只是温热,没有一点湿漉漉的感觉。

一股暖意,从贴身的衣物里,源源不断地散发出来,包裹着他的身体。

“班长……”王二牛的声音带着颤音,“这衣服……是神仙做的吗?”

与此同时,一个因为重度冻伤而昏迷的战士,被抬进了一座刚刚搭建好的“野战方舱”。

外面是零下三十五度的风雪,里面却温暖如春。

穿着白色大褂的军医,用温水和药物,小心翼翼地处理着他己经发黑的脚趾。

战士们给这种新军服,起了个名字,叫“救命服”。

他们给那些出现在雪地里的温暖铁盒子,也起了个名字,叫“生命舱”。

他们不知道林岚是谁,也不知道什么是“仿生科技”。

他们只知道,在他们快要被这个冬天冻僵的时候,祖国从后方,给他们递来了一件温暖的衣裳,建起了一座能救命的房子。

京市,林岚的办公室。

系统界面上,信仰值的数字,突破了一个新的历史高位。

而在华盛顿,中情局的一间会议室里。

一个情报分析员,指着投影幕布上的一张图表,脸色凝重。

“各位请看,这是我们监控到的,志愿军在长津湖地区的非战斗减员数据。”

“就在一周前,这个数字突然断崖式下跌,几乎降到了零。”

“他们的士兵,好像在一夜之间,就不怕冷了。”

会议室里一片安静。

“我们在平壤的线人报告,有一批神秘的物资,绕过了我们的空中封锁,首接运到了前线。”

“有情报说,是一种新式军服,还有一种……可移动的野战医院。”

主持会议的官员,十指交叉,放在桌上。

“这不正常。”

“一支以农民为主组成的军队,不可能在技术上,有这样的迭代速度。”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我们在中国的‘普罗米修斯’计划,必须加快进度。”

“我要知道,那个叫林岚的女人,究竟在她的工厂里,还藏着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