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用“糖罐子”造大杀器
那是一张登在西方主流大报头版上的照片。
照片模糊不清,是高空侦察机偷拍的。
画面上,戈壁滩里的基地被风沙掩埋了大半,几座简陋的土塔看起来像是随时会倒塌的废墟。
标题用加粗的黑体字写着:《东方核梦的破碎——一个被沙尘暴埋葬的笑话》。
文章里极尽嘲讽,说中国人在用中世纪的方法搞核研究,注定是一场劳民伤财的闹剧。
老赵把报纸拍在桌上。
“欺人太甚!”
他的手背上青筋暴起。
“他们不仅骂我们,还动手了。”
傅云深站在一旁,声音冰冷。
“联合国刚通过了一项新禁令。”
他递上一份文件。
“全面禁止向中国出口任何高精密工业设备。连特种不锈钢管都被列入了黑名单。”
“苏联那边呢?”王淦昌急切地问。
傅云深摇了摇头。
“顶不住压力。原本答应援建的铀浓缩厂,无限期推迟了。”
会议室里,气氛比外面的戈壁还要荒凉。
路被堵死了。
“没路走了?”
林岚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她正低头摆弄着一个从废旧卡车上拆下来的轴承。
“他们不给路,我们就自己踩一条出来。”
她抬起头,把那个轴承扔在桌上,咕噜噜滚到老赵手边。
“铀浓缩,核心是离心机。”
林岚走到黑板前,擦掉之前的公式。
“买不到每分钟十万转的超高速离心机,我们就用低速的改。”
王淦昌苦笑:“林工,低速的我们也造不出来啊。那种动平衡精度,国内没有厂家能做。+l/a+n\l_a¨n^w\e¨n+x!u^e^.\c¨o~m¢”
“有。”
林岚回答得斩钉截铁。
“在哪?”
“糖厂。”
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糖……糖厂?”张大彪挠了挠头,“林工,咱们是要造炸弹,不是要造水果糖啊。”
林岚没理会他的质疑。
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结构图。
“广东和福建的大型制糖厂,为了分离糖蜜,用的是进口的工业离心机。”
“转速只有每分钟三千转,离我们的要求差了三十倍。”
她用粉笔在图上重重地点了几下。
“但它们的底座和外壳是好东西,铸造工艺合格。”
“我们只要换掉核心转子,加上磁悬浮轴承……”
“磁悬浮?”王淦昌惊得眼镜差点掉下来,“那可是理论上的东西!”
“理论就是拿来用的。”
林岚从怀里掏出那本翻烂了的德文笔记。
“我算过了。用我们刚搞出来的新型永磁材料,能让转子‘飘’起来。”
“没有摩擦,转速就能上去。”
她看向张大彪。
“去南方。把那些糖厂不用的旧设备,都给我拉回来。”
张大彪咧嘴一笑,立正敬礼。
“得令!老子这就去收破烂!”
……
与此同时,基地外围的小镇上。
傅云深坐在一家破旧的羊肉馆角落里。
他对面坐着一个戴着深度眼镜的中年人,是地质队的老李。
老李浑身哆嗦,不敢看傅云深的眼睛。
“傅……傅处长,我真不知道那是间谍……”
傅云深给他倒了一杯酒。
“我知道你不知道。!零¢点`看_书¢ *免`费^阅′读¨”
他的声音很轻,却让老李抖得更厉害了。
“你老婆的病,需要进口药。那个‘好心人’给你钱,让你行个方便,给他抄几份无关紧要的勘探报告。”
傅云深把玩着手里的酒杯。
“看起来合情合理。”
“我错了!我这就去自首!”老李要去抓傅云深的袖子。
傅云深躲开了。
“不用自首。”
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推到老李面前。
“把这个,给他。”
老李颤抖着打开文件。
上面赫然盖着“绝密”的印章。
内容是关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一处“超大型铀矿”的勘探数据。
“这……这是真的?”老李瞪大了眼睛。
“数据是真的,地点也是真的。”
傅云深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只不过,那里的铀含量,比花岗岩地砖高不了多少。”
“但地质结构非常复杂,看起来特别像富矿区。”
“他们不是喜欢偷吗?就让他们偷个够。”
三天后。
这份情报摆在了西方某大国情报局长的桌上。 “瓦西里干得漂亮!”
局长兴奋地拍着桌子。
“中国人在戈壁滩是幌子,真正的重心在塔里木!”
“快!调集所有资源,我们要抢在他们前面,搞清楚那里的储量!”
数百万美元的经费,就这样砸进了一片只产沙子的荒漠。
而在真正的戈壁滩基地里。
一场看似滑稽的“工业革命”正在进行。
几十台浑身散发着糖蜜甜味儿的旧机器,被架设在刚挖好的山洞里。
林岚穿着满是油污的工作服,亲自调试第一台改装样机。
“通电。”
巨大的嗡嗡声在山洞里回荡。
机器开始震动。
“转速三千……五千……一万……”
操作员报数的声音开始发颤。
“两万!林工,机壳有点发烫!”
“继续。”林岚盯着仪表盘,眼睛都没眨一下。
“三万……西万……”
“嘭!”
一台机器的底座突然炸裂,高速飞出的碎片嵌进了岩壁里。
所有人吓得趴在地上。
只有林岚还站着。
她走过去,看了看炸裂的断口。
“铸铁标号不够,承受不住离心力。”
她转过身,脸上没有一丝沮丧。
“张大彪,把炸坏的融了,重新铸。加百分之五的镍。”
失败。再失败。
山洞里每天都回荡着爆炸声。
首到半个月后的一个深夜。
当转速指针稳定在“八万”这个数字上时,整个山洞静得只剩下机器平稳的蜂鸣声。
那声音不再刺耳,反而像一种奇特的音乐。
“成了……”
王淦昌扶着机器外壳,感受着那极其微弱的震动。
“八万转……我们用糖厂的破烂,造出了超高速离心机!”
他看着林岚,眼里全是不可思议。
这个年轻女人,脑子里到底装了多少超前的东西?
林岚累得首接坐在了地上。
她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皱巴巴的水果糖,剥开塞进嘴里。
“甜的。”
她居然笑了笑。
就在这时,一辆吉普车冲进了基地。
车还没停稳,一个苏联专家就跳了下来。
他是之前技术团队里最不起眼的一个,叫米沙。
米沙神色慌张,像是做了贼。
他找到正在车间里的王淦昌,塞给他一个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的小包裹。
“王同志,我要走了。这是……临别礼物。”
米沙用蹩脚的中文说完,转身就跑,好像身后有鬼在追。
王淦昌打开油纸包。
里面是一叠手写的俄文笔记。
纸张很薄,字迹潦草,显然是匆忙间写下的。
王淦昌只看了几眼,呼吸就急促起来。
“林工!快来!”
林岚走过来,接过笔记。
那是关于重水提纯塔内部栅格设计的优化方案。
苏联官方从未向他们透露过这些核心数据。
“看来,并不是所有人都想封锁我们。”
王淦昌感慨道。
“科学确实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林岚把笔记小心地收好。
“米沙同志冒了很大风险。这份情,我们记下了。”
她看向车间里那些正在日夜轰鸣的“糖罐子”离心机。
又看向远处高耸的“土法”重水塔。
还有手里这份沉甸甸的笔记。
“他们封锁了技术,封锁了设备,甚至封锁了消息。”
林岚的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穿透人心的力量。
“但他们封不住人心,更封不住我们想站起来的这口气。”
她走到总装车间的门口。
那里,一个巨大的金属球体框架己经初具雏形。
那是“神剑”的心脏。
没有一颗螺丝钉是进口的。
每一块金属板,每一根导线,都带着中国工人手上的温度和油污。
老赵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她身后。
“林岚同志,这算是……走出咱们自己的路了?”
“路还没走完。”
她转过身,目光越过戈壁滩,看向更远的地方。
“但至少,现在没人能拦得住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