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枪,戴梓

等素素把装好猫粮盆放到小於菟专门吃饭的地方后,就看着小於菟已经跳出扶苏的怀抱,大摇大摆的往她这里走来,看着吃的开心的小於菟,素素叹了口气道:“现在吃的这么开心,看来等会又到了我铲屎的时刻。”

李源硕提着外卖刚进来,就听到素素这话,无奈道:“要吃饭了,能不说这话吗。”

“有什么关系,吃喝拉撒都是正常表现,而且你当过兵的还怕这东西,更恶心的东西想来你们也吃过吧。”素素说到最后不由的好奇的看向李源硕,毕竟李源硕身手不错,想来以前也出过什么危险任务,她知道有的士兵出任务的地方条件比较艰巨,只要能饱肚的东西都会吃。

李源硕无语道:“那是特殊情况,逼不得已,现在正常生活谁会愿意回想这么恶心的东西来影响自己的食欲,我又不找虐。”

说完就把外卖放到桌子上:“快过来吃,你看扶苏,都乖乖坐着等饭,就你话多。”

“就好奇问问嘛。”素素撇撇嘴,起身往茶几旁走去坐下。

扶苏端过自己的那份午饭,便开始吃了起来,听着纪录片的旁白,完全不去理会边上说无聊话的俩人。

{……6月24日至11月18日,英法两国联军为减轻法军的压力,在法兰西北方的索姆河区一带,向德军猛烈进攻,……协约国使用飞机配合作战,英军也首次将坦克投入实战中,……双方伤亡共计133.2万人,此战也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因此被称为“索姆河战役”……}

“这段战役竟然没有讲到马克沁重机枪。”素素奇怪道,要知道马克沁重机枪可是在这次战役中打出了非常亮眼的战绩,也让各国见识到马克沁机枪的厉害并开始改良并大规模应用重机枪。

“这场战役马克沁重机枪虽然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它的名声其实早就在1893的绍沙战役后传开了,所以这里如果不是单独拿出来讲解,一般不会讲解到马克沁重机枪的。”李源硕解释道。

“马克沁重机枪很厉害吗?”扶苏咽下口中的饭,好奇道。

“很厉害,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近代战争的形态,被誉为“武器史上的一次革命”,在索姆河战役中,德军曾在一天内造成英军6万人伤亡。”素素点头道。

“而且它的出现可不仅改变了近代战争的形态,还间接催生了现代战争形态,现代很多自动武器的研发都是受到了它的设计理念影响。”李源硕说道。

扶苏听到这恐怖的死伤人数,震惊的差点把手中的饭碗给弄散了。

“难怪大清被欺负成这样,完全是两个世界,大清能打赢才有鬼。”扶苏说道。

“因为他们以为只要闭关锁国,就不会有人能打进来,而且他们可是害怕极了热武器会被汉人使用,到时会影响到他们的地位,怎么可能会让人研究热武器,就算给他们天才,也是浪费。”素素一脸嘲讽的说道。

“确实浪费,像戴梓,要是生于其他朝代,说不定早就被重用了,哪会像历史上那样落得抄家流放的下场。”李源硕赞同道。

“戴梓很厉害?”扶苏问道。

“他简直是个全才,不仅精通天文、历法、算学,还尤其擅长机械与火器设计,据说他发明了一种可连续发射28发弹药的早期机关枪,叫连珠铳,可惜这技术早已失传,不过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机关枪之父”。”

扶苏听到这样的奇才,心中敬佩不已:“失传?怎么会失传?”

这样杀伤力大的武器,只要有点见识的皇帝,不都应该受到重视吗。

“据说清朝担心技术扩散所以雪藏了这技术,因此这武器也未能大规模应用,时间久了就失传了。”素素无奈道,她真的是被那些满清皇帝给无语极了,就他们这样的气量,五千年的朝代中也算是独一份了。

汉朝

“凭什么!凭什么大清能有这样的天才,而朕的大汉却没有!”刘彻听到戴梓的事迹,不满道:“这它大清皇帝这毫无天下之主的气魄配有这样的贤才吗!简直是浪费!”

刘彻越说越气,说到最后看向下方大臣,连带着把他们也一起骂了个遍:“看看人家都不用国家培养,就能自学成才,你们呢,自己学不会就算了,让你们去找人才都找不到几个,一天天的只想着自己的小心思,真是浪费朕给你们的俸禄。”

群臣们一脸愧对陛下的表情低着头,心中却不约而同的腹诽道:你怎么不自己学学看,那些东西是一般人能看的懂的吗,还人才,也不想想以前大家大多专注的方向是文,不是理,这一下子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人才,能给你找到两三个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唐朝

“后世的战争太超乎想象了,这都第几次百万伤亡的大战了。”房玄龄看着那密密麻麻冲锋的士兵,和不断硝烟弥漫的战场,皱皱眉头说道。

“虽然这样说很不道德,但还是想说幸好这德意志在欧洲,打击的国家也是苏俄和其他欧洲国家。”杜如晦想到华夏当时的军事力量,不由的摇了摇头,就算华夏人口再众多,面对这样的武器,想来也是束手无策啊。

李世民听到杜如晦的话,气愤道:“都怪那大清,竟然让华夏衰落到这个地步。”

宋朝

沈括看了看自己改进出来的火器图纸,心中暗暗道:不知道这戴梓和自己比谁会更厉害。

王安石看着一旁沉思的沈括疑惑道:“存中,在想什么?”

沈括听到王相公的话,抬头看向王安石说道:“不知道我这改进的火器要是制造出来威力会怎么样?”

王安石听到这话,轻笑道:“存中,在这方面本官相信你定不比那戴梓差。”

自从从后世人口中知道了沈括在科学方面的天赋后,官家和他商量后,就对沈括的安排就做了一些改变,现在大宋最需要的就是科学家,而文人,大宋最不缺的就是文人,现在要是沈括能在科学方面做出些成就,就算满朝文人,都要敬他三人。

明朝

“一天6万?!”朱棣听到这数字,简直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耳朵出现了问题。

朱高炽在自家父皇看过来那刻,立即出列行礼道:“父皇,儿臣会督促工部加快对火器的研制。”

朱棣本来想问火器怎么样了,就先被自家好大儿的话给堵了。

他看看一脸恭顺的老大,最后无奈的看向天幕,好吧,慢慢来就慢慢来吧。

清朝

康熙听到戴梓这个名字一愣,这人他知道,对方确实有些本事,但没想到对方在这方面的本事这么大。

“皇阿玛,戴梓定要监管起来,不然要是对方私下研制武器帮助那些汉人可就坏事了。”胤禔着急道。

“大哥,你想让民间的百姓对朝廷的怨恨更深吗,现在经过天幕这一说,天下人谁不知道戴梓,你信不信你这话刚传下去,立马就有人暗中把戴梓带走。”胤禛真的要被自家大哥气死了,到了这时候第一反应竟还只想防着汉人,而不是研究火器,大清朝还想不想要了。

“就是,大哥,你也要为大清考虑下后果。”胤礽眼中闪过一丝嘲讽,这个蠢货,居然到了现在还敢这么正大光明的说这些话。

“你们!”胤禔听到这俩人对自己的指责,一脸气愤的看向两人。

“好了,胤禔,你不会说话就给朕闭嘴!”康熙看向其余表情各异的儿子们,最后看向胤祥说道:“十三,之后戴梓交由你负责,告诉他,如果能研究出厉害的火器,朕定有重赏。”

其他人听到这话,眼中都闪过了一丝不忿,凭什么是十三,他们哪里比十三差了。

胤禛听到这话,心中顿时松了口气,还好是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