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封关,政策

走在热闹不已的夜市中,素素要了一勺糖水,看着四周各式各样的美食,可惜道:“唉,到最后还是我们三个单身狗一起活动。”

李源硕端着一个已经开好口的大椰子,正美滋滋的喝着,听到素素这话笑道:“四个老人毕竟上了年龄,我们这么快节奏的旅行方式可不适合他们,而你爸妈,他们也难得放长假,当然也想好好过下俩人的时光,最后可不就剩我们三个闲人了。”

扶苏看着四周熙熙攘攘的人群,感慨道:“现代和古代真的差别太大了,古代都是中原地区发展的非常富饶,而现代,我看大多经济富饶的都是海边城市。”

李源硕说道:“毕竟古代都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经济重心一般都是在河流流域和内陆平原,沿海地区多为盐碱地,种植不了多少粮食,还有就是海禁政策,再加上海边的自然灾害多,也让古代的皇帝没有过多的出海探索的意向,最后发展当然是比内陆差很多了,现代重视全球贸易经济,海边城市在这方面就比内陆城市有优势多了。”

素素这时想起自己在网上看到过的一个新闻,转头看向李源硕问道:“李叔叔,琼州要封关是真的吗?”

“嗯,真的。”

“什么是封关?”扶苏听到这词,正要举起椰子喝的手一顿,疑惑的看向俩人。

“就是在这个城市上建成一个由海关监管的“境内关外”区域,在这个特定区域内可以享受零关税等优惠政策,实现高度的贸易“自由”。”

扶苏听到李源硕这解释,疑惑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且要是免关税,那不是有很多海外商品经过这里流入内地吗,那不是会减少很多关税?”

“到时琼州与境外之间实行“一线”放开政策,不仅能吸引全球优质资源集聚在这,而且还能提升琼州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而且免关税只是在琼州这个地方实施,如果琼州的海外商品要进入内地,还是需要再过一次海关,到时就要交关税了。”

“不过有一种情况例外,在琼州加工制造的产品如果加工增值达到30%,那就可以免关税往大陆内销售了。”

素素问道:“那代购呢,这样不是有很多人可以来这里代购,然后免税到内陆卖了吗。”

“这个问题国家早就想到了,到是在琼州购买免税商品,每人每年的销售限额是十万,只要超过这个数字,那进入内陆的商品都要足额缴纳关税。”

素素感概道:“那这么说来,琼州人就要发达了,以后琼州就能成为像香江那样全球知名的国际大都市了。”

李源硕想了想道:“现在都还只是开始,琼州说穿了其实更像是一个“经济开放试验田”,香江发展了这么多年,早就有了自己一套完整成熟的法律税收体系,而这里到时则会像一个在白纸上重新设置一套游戏体系,如果这块地方发展成功了,那这套体系以后就可以在全国推广,而不成熟的话,那就只能继续优化,所以最后结果怎么样,谁也说不准。”

扶苏不知道怎么的突然想到了自家父皇的改革速度,纠结了下,还是问道:“你们会觉得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等政策的步伐会太快吗?”

李源硕和素素听到这话都愣了下,互相对视了眼,转头看向扶苏,素素疑惑道:“你怎么突然问这个问题?”

“只是觉得现代发展每一步都计划的很清楚,而且都会先在一个地方实践过后再推广,就很好奇你们对秦始皇实行政策速度的看法。”

“我个人觉得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政策就应该快些才对,要知道秦灭六国后,六国的旧贵族们可是随时想着复辟自己的国家,像张良就就是在知道秦始皇要出行,便埋伏于博浪沙计划刺杀秦始皇。”

“而且地域之间的文化隔阂,拖得越久越难以突破六国文化壁垒,像对岸的那岛,现在岛内人和我们的文化隔阂不就越来越大,我们一个就这么麻烦,秦始皇那可是七国的隔阂,所以不同的政策还是要用不同的手段来行事才对。”素素思考了下,对扶苏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李源硕道:“其实用汉朝初期尝试的分封与郡县并行这个政策来说明就可以了,虽然这政策初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但却成为了之后皇帝心头的一块心病,甚至在汉景帝时期引发“七国之乱”,这也证明了分裂惯性需强力的手段和速度遏制才行。”

“那行同伦呢?”扶苏发现素素没有说这个政策。

“这个在我看来是所有封建皇朝的弊端,每个大一统的皇帝都会对百姓进行思想压制,秦朝是强行推行法家思想,禁止儒家等学派私学,以法家思想取代多元文化,而汉武帝之后则是推行儒家,在思想领域采用渐进融合这个在古代几乎很难实行,因此没有哪个皇朝的皇帝会允许百姓有多种学家的思想,所以这个政策受限于时代性,秦始皇的选择有其必然性,不能以后世的看法去评价。”

李源硕补充道:“不过秦始皇的政策也给了我们警示,文化整合需要平衡“效率”与“包容”,强制速成往往伴随高风险。”

扶苏听着俩人各自的见解,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秦朝

嬴政听完素素的讲解不由的点了点头,当然素素说的行同伦的事情,他也知道其中的弊端,但即使知道这个弊端,他也不能把这个弊端消除,他既然创造了皇帝这个制度,就不可能让百姓像后世那样有这么多的思想。

即使有天幕的出现,使百姓知道了很多思想,但是他相信,大部分人还是会更重视吃饱穿暖问题,至于思想,这种在没有吃饱之前对百姓来说都是一种奢侈的事情。

现在他能做的就是像汉武帝那样实行外儒内法的思想政策,稳住大部分的百姓即可。

汉朝

刘邦听到李源硕拿自己的政策举例,撇撇嘴道:“乃公要是有其他办法,至于用这个吗。”

至于那“七国之乱”,那只能说明引起“七国之乱”是自己那孙子本事不够,关他屁事。

他都这么辛苦的给他们打下这么大一片江山了,还想要什么事情都靠祖宗处理好啊,做白日梦都梦不到这么美的事。

刘启连打了几个喷嚏,摸了摸鼻子,无奈的看着天幕,这“七国之乱”确实是他着急了,但最后没有翻船不是吗,而且还大大的削弱了诸侯们的势力。

宋朝

苏轼看着那一条美食街,不由的咽了咽口水,呢喃道:“这琼州居然有这么多好吃的东西!”

苏轼突然觉得自己丢失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想想原本历史上,自己还有被贬到琼州的经历,而现在,不要说被贬到琼州了,现在连离开开封府都不行。

苏辙淡定的喝着茶,平静的看着身边脸色越发郁闷的哥哥,内心满是无语,喂喂,这家伙不会是因为没像历史上那样被贬到琼州而在那边生气吧。

苏轼此刻心中正不停的吐槽着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这两个家伙,争来争去的,害的自己都离不开开封府。

特殊年代

先辈们对后世的步步为营的政策也是欣慰不已,他们从这些政策能看出来,后世人一直在努力的想办法让国家变得更好。

有这份心思和行动力让他们对后人更加放心了,他们最怕的就是后世人沉浸在这和平的社会中,失去了向上攀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