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盐
“这条路不是之前去玩跳伞的公路吗?爷爷,你们今天也要去玩跳伞吗?”素素看着眼前越来越熟悉的公路,疑惑的看向副驾驶的爷爷。
“不是,今天要去的是莺歌海盐场。”
“盐场?你们要去买盐吗?”
“难得这里有大型海盐场,当然是要参观下海盐的现场制作,多学习一些实践知识才对。”
“不会和之前一样有动手项目吧?”
“还真的有可以体验的项目,那边保留了部分传统制盐技艺,只可惜现在是淡季,不能亲自体验下,不然刚好可以动手试试,现在网上不是常常有人说多学习一些古老的手工技能,要是哪一天能穿越到古代就能用上。”白爷爷想着自家都来个古人了,说不定还真的有哪天能穿越到古代也有可能。
“但是在古代私自制盐可是会受到很严重的刑罚,甚至死刑的。”
“要是你真的穿越古代,想办法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事,管那些刑法干嘛。”
一旁的扶苏听到白爷爷这话,心中不由腹诽道:你们祖孙俩是不是忘了这里还有一个古人在,在他面前这么明目张胆的说着做触犯古代刑法的事好嘛。
当人都到齐后,白爷爷对众人道:“人都齐了,那出发吧。”
走在最后面的素素看着身旁的扶苏说道:“这次旅游感觉既像旅游,又像是出来干活的。”
李源硕打趣道:“这样不好吗,劳逸结合啊。”
素素听到李源硕这话也只能是耸耸肩,说真的和跳伞,潜水这些旅游项目比起来,这种的活动对她一点吸引力都没有。
这时素素看到身旁一脸平静的扶苏,有些奇怪的问道:“扶苏,你都不好奇这里的海盐场吗?”
“其实我以前有看过海盐场,再来刚才叔叔不是说了,这里的海盐场保留了一部分古老的手工技术,我想海边那海盐场应该和我以前看过的差不多。”
当初在六国还没有统一的时候,秦国主要是靠着凿井和盐池,后来等父皇统一六国后,他也有被父皇派出去巡视过海盐的制作。
“扶苏,如果你这样想就错了,你以前看的那些都是小打小闹的制盐场,这次带你去看的可是华夏三大海盐场之一,这里的海盐场的规模可不是一般的大,一年的产量最高就有30万吨之多。”李源硕觉得这个产量对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来说,整个国家都不一定有这样的产量,这还不算现代提纯后和古代粗盐的产量对比。
扶苏听到这产量满脸的惊愕,这产量是不是有些太高了。
“那其他两大盐场的产量是多少?”
“长芦盐场年产量300万吨,布袋盐场年产量大概60万吨左右。”
扶苏听到长芦盐场的产量时已经被听呆了,这一年的产量就让全国人能吃上好几年了,这年年产,那要吃到什么时候,难怪现在的盐价这么低。
“这三大盐场的产量是不是相差太大了?长芦产量这么多,其他两个产量加起来都没有长芦的高。”
“其实三大盐场不是按产量排名的,单论产量这两个盐场地远远比不起其他的盐场地,像苏北盐场,辽东湾盐场,莱州湾盐场年产都有200万吨以上,还有几个像南堡盐场,东台盐场等大型盐产地,虽然没有公布数据,但产量绝对不少。”
“主要还是因为这三个地方的自然条件比较特殊加上又有历史原因,所以才会被定为华夏三大海盐场的。”
扶苏听着李源硕这随便举例的几个盐场地的产量,咽了咽口水,半晌后才震惊道:“这盐的产量是不是有些过多了,这要吃到什么时候?”
“现在盐可仅仅只用来吃,盐现在还是化工原料,可以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制药等行业,这些行业需用到大量的盐,而且也要储存充足的盐,到时要是有突发事件,也能及时供应,保障民生。”
“扶苏,这可还只是海盐哦,我们还有井盐,盐湖,盐田和盐矿,它们的储存量可都是按亿万吨计算的哦,而且单单一个察尔汗盐湖的存量盐就足够全世界60亿人口食用1000年了,更不用我们国家人口才14亿。”
“这个盐湖以前都没被人发现过吗?”扶苏听到这盐湖的产量,瞪大了眼睛,这简直是历朝梦寐以求的地方。
李源硕解释道:“因为察尔汗盐湖位于青省的柴达木盆地深处,这里不仅气候干旱,而且环境十分恶劣,根本不适合人类长期居住,我们也是一直到50年代才开始发开,经过60多年的开发建设才达到现在的规模。”
扶苏听后了然的点了点头,难怪他都没有看到课本上有关于历朝对这盐湖的利用,不过他对于环境恶劣这个问题并没有多大在意,因为在古代,除了个别的地方,哪里的环境不恶劣,要是因为环境恶劣就退缩,那凭剩下的国土根本养活不了这么多人。
秦朝
嬴政不由想起来当年六国为了削弱大秦士兵战斗力,而对大秦实行的食盐禁运,要不是当时有岩洞中的崖盐和蜀地的井盐,说不定这统一六国还要多费一番波折。
这么想着,嬴政开始期待接下来的行程了,要是能学到更多厉害高效的制盐方式,有了更多的盐,对大秦绝对大有好处。
汉朝
“多少盐!”刘彻猛地一个踉跄,要不是有身旁的卫青扶着,指不定摔个狗吃屎。
桑弘羊这时候已经顾不得形象了,抬头看向自家陛下,激动的手足无措道:“陛下,青省!青省!察尔汗盐湖!”
要是掌控了那边的盐,那他们就有数不尽的盐,虽然到时可能会盐多了,价格会低,但这样就有了更多的人来购买官盐了,足够抵消低价的问题,盐税一定能再翻一翻。
刘彻听到这话,顿时眼红道:“这些蛮夷各个都占着这么好的位置却不把资源利用起来,真是太浪费了,要是在朕手里,朕绝对不会像他们那样浪费。”
卫青看了看激动的刘彻和桑弘羊,张了张嘴,他很想泼冷水:那地方连后世都才开发没多长时间,就大汉这技术和财力物力,能支撑的住那边的开放吗。
唐朝
群臣们听着李源硕的介绍咽了咽口水,后世的这产盐量居然这么夸张,这产量简直比粮食都要让人震撼。
“难怪后世的盐这么便宜,这简直就是从先秦开始吃都还能够后世人吃不完的节奏。”高仙芝太了解盐的重要性了,要知道盐可是军队的重要补给品,士兵的体力除了粮食最重要的就是盐,甚至有时候盐比粮食还重要。
“不过也是后世技术发达,不然这盐也不会这么便宜。”李隆基虽然羡慕后世的盐多,但想到现在和后世的差距,想要后世那样的产盐,先不说成本,就现在这盐税可是占据大唐整个税收的一大部分,要是那么多盐流入市场,绝对会对国家的国库产生影响的。
而且这些产盐盐业大部分被世家大族掌控,想要像后世那样开发起来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明朝
“真好,后世吃个盐比吃饭都简单,哪像我们,吃个盐都是按人口缴纳“盐粮”或“盐钞”换取食盐。”
“谁让我们的朝廷没后世的人有本事,这些官员一天天只知道自己的利益,什么时候管过我们的死活。”
“是啊,而且这盐还时不时就涨价,真是一点活路都不给我们,还不让我们吃私盐。”
百姓们一想到自己和后世百姓的生活对比,心中的郁气就更深了,凭什么有这么多盐,后世人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他们却还吃的这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