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卖房惨遭遇冷,邻居不看好

过了两三天,黄总从省城回来了。?0?4?7^0-w·h′l/y..~c!o-m¨

他按照赵老太的建议,立马让人在报纸和电视上打广告,购房抽万元大奖。

在90年代,“万元大奖”这种标题特别吸引眼球。

他们想借此让江城所有人都注意到新开发的这个小区。

一等奖是空调,二等奖冰箱,三等奖洗衣机,西等奖电风扇,接着是一些锅、水壶之类的,还有参与奖肥皂、洗衣粉。

为了让更多人在购房活动那天过来,且来了之后不会扑空,他们准备了这些小玩意。

市区及主要路口都拉上了标语,特别标明了日期。

他们精心策划了这场购房抽奖活动。

一时之间,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小区要抽奖,但有些人根本没听说过小区在哪里,还西处打听。

活动当天,现场果然来了很多人,还特意搭了个台子。

大家都是冲着领鸡蛋和抽奖来的,看着黑压压的人群,主持人在台上先说明了规则:只有买房的人才能参与抽奖。

不少人开始骂骂咧咧,感觉自己被骗了。

不过这一点赵老太也想到了,当天找了一群托,给了工资,其他凡是排队的人都有鸡蛋领,算是维持住了人群。′?<我={-的]d?书2¢城¢¨ -已¨!发=?布¥?a最?新+?÷章<3~节?_

现场的台子上铺着红毯,上面放着空调、洗衣机等家电,都系上了大红花。

主持人说:“凡是参与购房的一律都有抽奖机会,没有购房的也不用生气,每个人都有鸡蛋领。

下面让我们的销售经理介绍一下咱们的商品房情况。”

来的人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还有一些中年人。

他们对房子需求不大,一来是凑热闹,二来是薅点羊毛、占点小便宜。

销售经理认真介绍着房屋户型、价格,还分析了未来房地产前景,但下面的人都没兴趣,催促着快点发鸡蛋:“你们不是在报纸上说,来现场的人都能领到鸡蛋吗?”

这搞得台上的销售经理有些尴尬,硬着头皮把活动的房屋价格及户型介绍完,然后就到了购房报名环节。

来的人虽然多,可是愿意买的却稀稀拉拉没几个,还都是一些在单位工作、没有分到房子的年轻人。

这场精心策划的购房活动,最后狼狈收场,台上剩下的冰箱、彩电、空调一动都没动。

赵老太和黄总站在一旁观看,脸上都有些挂不住。?c¨h`a_n~g′k′s¢.+c~o/m_

事情并非想象和预料的那样,一句话,还是没有足够强的需求。

赵老太想起来,自己知道房屋未来肯定会涨价,可前来的人根本不相信以后会涨得那么离谱。

那时候,每个家庭都有房子,而且当下结婚,女方也没有要求购买商品房的习俗,都是娶到自建的二层小楼里。

这些人来了,鸡蛋也领了,还没等活动结束,就都跑光了。

黄总叹道:“我就说江城这市场还没有打开,这算是失败了。”

赵老太没有说话,她想了一下,还是时候未到,现在的市场环境没有形成,大家没信心,大部分人认为买了房子并不会涨价,反而有点吃亏,因为自建的两层房子上下都是自己的,花了钱买商品房却只能买一层。

看着黑压压的人群犹如海水般褪去,赵老太说:“时候未到,一个月,就这个时间,一定会出现反转。”

黄总笑了笑:“或许吧,但是你那个入股的钱可拿不出来了。”

赵老太说:“您放心,就算亏了我也认了。”

回去的路上,她想着,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房子会涨,只是这次的营销活动,饥饿玩法不适合当下环境,自己考虑得还是太简单了。

因为她还雇了一帮托,假意买房走流程,但台下的人无动于衷,不买的还是不买。

这个活动当时在江城非常盛大,但事后大家都知道了结果,没人买账,看来这个小区还是卖不掉。

当天去领鸡蛋的前院李大爷和后面的张婶,坐在路口议论这件事。

都觉得赵老太贷款几十万入股这个项目,算是彻底黄了,根本没人买。

“你说说,她这一把年纪了,又不是小年轻,还这么冲动,几十万啊,连家里人都没商量一下,说投就投了。”

“是啊,她和我差不多大,哪有那么大野心?要是我拿着这几十万,这辈子就不愁了。

买什么不好,买猪肉,一辈子也吃不完。

那种钢筋水泥也不值钱,几百块钱一个平方,谁会去买?”

李大爷道,“你说得没错,那个小区,我记事的时候就埋了很多人,还卖那么贵。

我看要不了几个月,那边全都得长荒草。这本来就不是个靠谱的事,还不如在那边建个工厂,咱们这些人还有个正儿八经的工作。

赵老太这次家当全搁里面去了,我还以为她眼光真好呢。”

两人正在路口讨论,就见赵老太从街上回来。

张婶忍不住说:“昨天我去活动现场了,你当时真不该拿出这么多钱做这个不靠谱的生意。”

当时购房活动现场人虽多,但张婶和其他邻居都看得出来,大家哪是冲着房子来的,分明是冲着领鸡蛋来的。

那些当托的嘴巴也不严实,不等拿到钱就提前和来的人说了实情。

赵老太知道,最多一个月,江城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批文就要下来了。

到时候,省里面的一把手会陪同上面的大领导来考察,江城东边的人全都得拆迁,住房需求会一下子激增,这不过是时间问题,所以她并没有灰心。

赵老太说:“张婶啊,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咱不能只看眼前。

我劝你,早买早省钱,不然等以后更贵了。”

张婶撇着嘴笑:“那我还是算了,家里够住了,买那房子干什么,我这膝盖也不好,爬楼太麻烦。”

赵老太道,“秀兰还年轻,她以后再买,那不得多上十几年班啊?”

张婶又说:“你这说的也太夸张了吧,那房子,昨天搞活动有几个人买?

太偏了,根本不适合咱们江城,在省城还差不多。”

赵老太也不想劝了,说道:“行吧。”

简单打了个招呼就回去了。

不过这事传得满城风雨,大家都清楚,新开发的小区弄了那么大动静,没卖掉几套,之后就更没人会去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