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朱由检简直不是个东西,太欺负人了
他们都是上位者,当然知道没有朱由检默许和点头,下面的人是不敢乱来的。
这就是现实。
现在大明边关贸易集,尤其阎应元主导的,更是坑得很。
“陈新甲这个混蛋不得好死,太缺德冒烟了。”
吴三桂对此人极为熟悉,当年在关内的时候,两人关系还相处不错。
何况陈新甲当年也是个官油子,真正的官僚核心分子。
“这个混蛋,能活到现在也是幸运。”
“如今更是坏得流脓。”
吴三桂本想与杨嗣昌合作,但是杨嗣昌在京师学习,由陈新甲总揽边关贸易。
陈新甲的心态黑,大家都是同胞,都是炎黄子孙,竟然这般坑他。
其实吴三桂忘记了一点,他虽然己经立国为吴。
是吴国的皇帝,但是他在大明这里,法理就是汉奸。
整个辽东集团都被大明列为汉奸。
陈新甲不论如何敲诈勒索,在大明那都是为国为民的好官。
方以智摇头叹道:“陛下,我们离不开大明,尤其在科技方面更远远不如。”
“想要培养人才,也需要数十年之功。”
“而我们内外压力极大,若无大明的各类民生物资供应,只怕我们吴国也要分崩离析。~比?奇*中′蚊·徃` ¢最_薪`璋¨节-耕,欣\哙¨”
方以智可不是危言耸听,故意吓唬吴三桂这个吴国皇帝。
实在是事实如此。
他也是没有选择,所以才出言相劝。
吴三桂苦笑道:“方爱卿啊,朕并无不满,实乃大明要加太狠。”
侯方域道:“陛下,其实多尔衮的价格更是高于我们。”
“那才叫狠哩!”
“据说多尔衮交易之后更是在宫里大发雷霆,偏偏还不敢公开辱骂。”
“激怒大明,取消交易,那就是大金的灾难。”
“其实我吴国也是。”
张采道:“北元也没有表示任何不满,他们是最好的了。”
“待遇从优。”
“至少也是略高于一成市场价出售。”
“这一次林丹汗倒是没有私底下辱骂大明。”
“反而赞誉大明天子的决策英明。”
“不患寡而患不均,林丹汗看着我们这般愤怒,他提价却维持原状,心里平衡了。”
吴三桂叹道:“是啊,当年走错一步棋,让我们现在付出了沉痛而高昂的代价。”
他嘴上说悔恨得很,实际上心里很得意,为自己的选择而骄傲。
只是汉奸这个名声不好听,所以才故意这样粉饰一下自身内在的得意。^咸~鱼`看^书` ,埂,鑫!醉,筷′
张溥心里一阵冷笑,“小人得志啊!”
他们这些人都己经看出来了,吴三桂的确很得意。
不过现在除了辽东祖家被算计死外,其余的辽东本土之人都得到了酬功。
就是大明复社六公子中的五位同样得到了自己的爵位。
他们都成了开国元勋。
不过,这样的一个小国,且又在贫瘠之地。
虽然想去莫卧儿国更加富饶之地,但距离大明太近,只能从其他比较富饶的土地占领一部分,作为吴国的粮仓。
次大陆的土地还是会非常肥沃的。
至少目前五十年内是可以平安无事。
那就占领部分土地,巩固粮食的稳定。
一首都通过劫掠而来的财富购买,总有一天会消耗一空。
何况现在都有了昆仑奴打底,跟着他们而来的同胞,也开始归心了。
至少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土地,但是需要同胞们去争。
必须派出自己的子女上战场,去搏杀。
同时吴三桂也清楚得很,他是羡慕大明的天子拥有天下。
偏偏他这个开国皇帝却做不到,仍旧走士大夫统治体系。
没有办法,只有做了皇帝,才知道朱由检到底有多厉害。
没有士大夫掣肘,可以随心所欲地落子。
他不能,受制于士绅,也只能依赖于士绅。
吴三桂看着这些辅佐他登基的臣子,同样警惕得很。
“朕不得不总是辽东本土系的人才制衡尔等江南系啊……”
对于江南的士大夫,其好坏,其实朱由检都己证实了。
那就是造反。
只是当时的境况特殊,所以大家才会定义朱由检残暴所致。
这也是他们忽悠大漠大明百姓的说辞。
否则这些百姓绝不会跟着他们冒险一搏。
就是大漠的牧民都要把自己的酋长拉下马,何况是自己同胞呢?
他们没有自信,只能编织一个又一个谎言,彻底把这些同胞骗到吴国的土地上,其后去留都是他这个皇帝说了算。
不过吴三桂还是很满意目前的状态,实在是大明给他们的压力太大。
尤其大明提供的武器是越来越先进,并且只是大明淘汰下来不要的装备。
由此可以看出大明的强大以及强大的综合国力。
“我们没有大明的气运好,要是我们也得到一个澳洲这么大的海上飞岛,那我们吴国就彻底稳了。”
“可惜了,时运不济,只能在次大陆立足,乃至继续向西扩张。”
吴国的战略就是向西扩,向东、向南都不行。
只能继续向西或西北方向,这才是吴国的正确的扩张战略。
陈贞慧等人倒是非常满足现状,己经有了立足点,至于以后的事,其实也可以谋取一线生机。
首要还是取得大明的同意和谅解,以后一定要回归母国。
只有离开大明才知道母国的好。
他们这些士大夫当年做的事,的确不是什么好玩意。
现在醒悟太迟,他们早己亡家灭族。
能在西部地区创建一个块立足之地,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这就是屏蔽自身贪欲,人才能活得更久。
不过张溥等人也不怕吴三桂卸磨杀驴,实在是吴国立国之后就是内忧外患。
内部还需要大军镇压土著,外部来自莫卧儿帝国的军事压力。
倘非林丹汗下场,只怕吴三桂这个皇帝可能就是三个月就成了亡国之君,流亡海外。
“朕必须在这里拿下一块出海口,大海也是我们未来的生机。”
吴三桂己经不是吴下阿蒙,早己看明白了这个世界的格局。
必须为自己多留几条路,庇佑子孙能长兴下去。
至于自己,其实他是不担心的,能做到自己死也不会出事。
这也是其他臣子不担心的原因。
反正抱着儿孙有儿孙福的心态,为自己的无能寻觅各类借口安慰。
这是人之常情、常态。
属于人性共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