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少年庆国说
原本,他是想要让萧宁在众人面前出丑,可谁能想到,最后出丑的竟然是自己。
照这样下去,接下来回国之后,还不知道会面临怎样的惩罚。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庆国,与天不老!”
当萧宁吟诵到这里时,他的情绪愈发激动,不由自主的张开双臂,声音也变得高亢而激昂,仿佛要冲破屋顶,震动每一个人的耳膜。
“壮哉!我庆国少年,与国无疆!”
最后一句,萧宁用尽全身力气喊出,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久久不散。
“好好好!!!”
“六殿下文采斐然,老朽佩服!”
“千古佳作,千古佳作啊!”
大殿里顿时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如雷贯耳。
所有人纷纷赞叹着萧宁的才华,就连太子和老二,也都忍不住拍手叫好。
“这小子...哈哈哈,果然是我的种!”
见此一幕的萧峰,心中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高兴得嘴巴都合不拢了。,精¢武.暁?税-蛧′ !首.发\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魏国的使者们。
魏凌萱眉头紧紧皱成一团,满脸的难以置信,瞪大眼睛死死盯着萧宁。
“他...他怎么可能吟诵出如此千古佳作?”
一旁的张乾更是怒不可遏,感觉自己受到了极大的嘲讽,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
再加上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让他当场就破了防。
“不可能,不可能,你怎么可能写得出如此神作?”
张乾气得满脸通红,他的声音因愤怒而变得有些颤抖,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前去,想要和萧宁理论一番。
此时的萧宁正沉浸在众人的膜拜之中。
只见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看着气急败坏的张乾,不紧不慢的说道:
“我说老丞相,你悠着点,当心急出心肌梗来!”
然而,张乾根本就不理会萧宁的提醒,他的耳朵里只回荡着周围人的欢呼声,这对他来说无异于一种莫大的讽刺。
他完全不顾及自己的形象,扯开嗓子吼道:“不可能!不可能,你一个废物...”
“嗯??老丞相慎言啊?这里可是我庆国的朝堂!”
萧宁默默勾起嘴角,满脸玩味的看着对方。~x?h·u/l_i-a\n,.+c/o′m_
张乾被吓了一跳,赶紧收住口。
不过,张乾并不甘心就这样被萧宁吓住。
他定了定神,迅速转过头去,看向坐在龙椅上的萧峰,然后拱手参拜,高声说道:“庆王陛下,外臣以为,此事必定有假!”
萧峰的脸色微微一沉,他显然对张乾的态度不太满意。
他瞪大眼睛,首视着张乾,厉声道:“怎么,你是觉得我皇儿不配拥有如此才识吗?”
张乾连忙摇头,解释道:“庆王陛下,外臣绝无此意。
众所周知,秦王殿下英明神武,实乃百年难得一遇的盖世英才。
只是,外臣也曾有所耳闻,秦王殿下虽然卓越,但在文采造诣上确实略有欠缺。
以秦王殿下的能力,又怎么可能做出如此精妙的佳作呢?”
张乾的这一番话,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满朝的文武百官都陷入了沉思。
他们开始窃窃私语,纷纷对张乾的观点表示赞同。
“是啊,六殿下一向对读书不感兴趣,怎么可能突然写出如此佳作呢?”
“看来此事确实有些蹊跷啊!”
“我倒是真想知道,此等佳作究竟是何人所作,某家愿让出国子监监正的位置!”
“我说你们一个个的都怎么了,刚刚不是还叫的一个比一个欢吗?怎么这会都跟变了个人似的?”
朝堂上的气氛变得有些凝重起来,众人都开始对这篇所谓的佳作产生了怀疑。
其实,他们心中所想与张乾并无二致。
在他们眼中,萧宁不过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写出如此千古佳作呢?
如果萧宁这样的人都能写出这样的文章,那他们这些大儒,岂不是都把读书人的脸给丢光了吗?
说起来,还是他们不愿意相信萧宁比他们强罢了。
这时,萧宁注意到朝堂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他无奈地耸了耸肩,脸上露出一副苦笑:“人心中的成见真是一座大山呀!”
默默叹了口气后,萧宁毅然决然地走上前,站在众人面前,郑重其事地大声说道:“没错,这篇文章确实不是我写的!”
“听见没有,你们听见没有,他自己承认了!”
张乾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着,他的情绪异常激动,以至于声音都有些颤抖。
他一边说着,一边在朝堂上奔走,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重要的事实。
然而,与张乾的激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庆国的朝臣们却没有一个人搭理他。
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萧宁身上,似乎在等待着他的进一步解释。
坐在龙椅上的萧峰也在这一刻,身体不由自主地颤动了一下。
他心中暗叫不好,心想:“这个笨蛋,干嘛要承认啊,他不说也没人敢逼着你承认不是吗?”
作为父亲,萧峰对自己的儿子自然是了解的。
他心里很清楚,这篇文章绝对不可能是萧宁写的。
但是,说与不说之间的差别却是巨大的。
如果萧宁不说,那么别人最多只是对他有所怀疑;但一旦他承认了,那么问题可就大了。
就在这时,萧宁缓缓转过头来,表情异常严肃,与之前的轻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朝着萧峰行了一礼,然后郑重其事的说道:“父皇,儿臣有失但无罪!儿臣此前可没说过,这篇文章是我写的!”
紧接着,萧宁嘴角微微上扬,似笑非笑地看向兴奋癫狂的张乾,眼中闪过一丝戏谑之意。
他轻声说道:“张丞相,不瞒你说,这篇文章并非出自本人之手,而是我夫人,楚国公主楚南笙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