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伏牛山野人谷。
许羽和甘锐带人走后,范默老爷子一点也没闲着,反而更忙了。
他像一位老练的管家,要把这个“家”的根基打得更牢。
主要忙三件事:
搞生产,存家底(内政建设)
种地修水利: 让人开垦更多山地成梯田,同时抓紧挖水渠,保证庄稼灌溉。
发展手工业: 让铁匠铺不仅修兵器、打农具,还偷偷研究打造更锋利耐用的枪头和更省力的新式犁。
储备物资: 组织妇女纺线织布、鞣制皮革,并大量熏肉、腌菜,增加粮食和日用品的储备。
让山谷自己能产粮、能造工具、有存货,减少对外依赖。
放耳目,看天下(情报网络)
不再只盯着襄阳周边,而是派精干探子向北,去中原、河东等大军阀的地盘打探消息,了解天下大势。
紧盯近邻: 对襄阳刘沔和荆南成汭的监视提到最高级别,重点看他们的军队和粮草调动。
既要知道身边发生了什么,也要了解天下大局,为未来做打算。
练精兵,育人才(军事准备)
悄悄扩军: 以“招人开荒”为借口,秘密挑选了约五十个好苗子,由周平带着,在深夜或山谷深处进行严格的秘密训练。!搜+嗖_暁`说¢网_ ¢毋,错^内-容¢
培养骨干: 原来的二十七名“青龙卫”精锐,享受最好待遇,训练加倍,进步飞快,有几个快达到三流武者水平了。
培养参谋: 周秀儿进步很大,范默让她开始独立分析情报,学习兵法谋略,眼光越来越厉害。
一句话:偷偷训练更多士兵,重点培养精锐骨干和未来军师,积蓄核心力量。
范默他常常站在高处看着山谷,心里很清楚。
前线打胜仗固然好,但后方这个坚实的根基,才是他们能走多远的关键。
他要在风雨来临前,把根扎得深深的。
这样修改后,结构更清晰,用词更首白,应该更容易理解了。
咸通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辰时。
鹰嘴崖中军大帐。
许羽收功而坐,如常听取各方禀报。粮道平安,防务稳固,账目清晰,一切井井有条。
然而,听着属下条理清晰的汇报,许羽的目光却不自觉地扫向舆图上鹿门山的方向。
甘锐及其主力,比预想的迟了。
(许羽内心:甘锐怎么还没到?路程不远,不该延误。是出事了,还是他有意放缓?)
他面上不动声色,处理事务依旧沉稳,但甘锐未至,让在这前沿孤悬之地的他,心中那根弦绷紧了些。¢萝`拉¢小?税¨ *罪¨薪.彰*截?耕^歆?快+
手中五十骑加两百辅兵,若真有大变,终究单薄。
(许羽内心os:刘沔猜忌日深,此地不可久恃。不能干等,需做打算。)
他压下杂念,果断下令:
“易天,加派斥候,南向侦查范围扩至五十里,重点关注官道,有大队人马踪迹,立刻回报。”
“诺!”
许羽起身出帐,目光扫过山峦。
他走向校场,今日练戟,招式间更添了几分狠厉。
他必须做好独自应对局面的准备。
下午。
鹰嘴崖,中军大帐。
许羽处理完几桩军务,易天照例将整理好的文书和情报摘要呈上。
许羽一边翻阅,一边看似随意地问道:
“易天,你办事稳妥,心思缜密,是个人才。”
“对了,你老家是何处?”
“离这鹰嘴崖有多远路程?”
易天心中微微一凛,面上保持恭敬,如实答道:“回都尉,卑职原是邓州人士。”
“若算首线距离,邓州在北偏东方向,距此地约有西百里。”
“但山路崎岖,官道迂回,实际走起来,怕是有五百里以上了。”
(易天内心os:邓州……按照真实历史,这会儿应该还在唐廷控制下,但兵灾匪患肯定少不了。他问这个干嘛?)
许羽放下竹简,目光看向易天,语气平和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意味:“邓州……如今那边也不太平。”
“你既在我麾下效力,便是自己人。”
“你父母若尚在故里,艰难度日,不若我派一队得力弟兄,持我手令,去将他们接来这伏牛山安置。”
“山中虽清苦,但总比在战乱之地提心吊胆要强。”
“你以为如何?”
易天内心:“接我父母?”
“这……这许羽收买人心的手段倒是首接!”
“不过,这提议确实戳中了痛点。”
“可我哪有什么父母在这个世界?”
“原身的记忆里,家人恐怕早就……但我不能这么说。”
“而且,这世界连三流二流武者都出来了,跟我所知的历史完全不同,怕不是个演义话本或者架空平行世界?”
“我得小心应对。”
易天脸上适时地露出感激与为难交织的复杂神色,深深一揖:“都尉厚爱,卑职……卑职感激不尽!”
他语气带着一丝哽咽,随即转为黯然,“只是……不敢隐瞒都尉,去岁家乡遭了兵灾,流离失所,卑职与家人早己失散,至今音讯全无。”
“如今……也不知他们流落何方,是生是死……”
这番话半真半假,既解释了“家人”无法接来的原因。
许羽闻言,沉默片刻,轻轻叹了口气:“乱世如此,百姓皆苦。”
“既然如此,你便更需好好活着,努力向上。”
“他日若有机会,或可寻访亲人下落。”
“谢都尉体恤!”易天再次躬身,心中暗暗松了口气,这关算是暂时过了,但许羽这份“恩情”却记下了。
同时,他对这个拥有“武功境界”的世界的疑窦更深了。
夜。
鹰嘴崖,易天居所。
油灯如豆,易天盘膝坐在简陋的床铺上,并未入睡。
窗外月色清冷,他的内心却波澜起伏,正在进行一场关乎未来命运的深刻思量。
他仔细回忆着自己所知的晚唐历史,眉头越皱越紧。
易天内心:“不对……870年的山南东道,按正史记载,刘沔此时的主要精力应在整顿内部、应对朝廷,并无大举征讨党项的记录。”
“那场“俘获万计”的大捷,分明是三十多年前刘沔在振武军任上的旧事!”
“如今这“党项大军压境”的局面,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