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国际军校论坛的邀请(三章合一)

校庆晚会的热潮逐渐在规律的校园生活中平息,但苏寒在国防科大的声望却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1¢5/9.t_x?t\.*c-o·m*

他依然是那个专注学习、刻苦训练的学员,只是如今无论他走到哪里,收穫的都不再仅仅是好奇与崇拜,更多的是发自內心的敬佩。

这天下午,《战役指挥概论课结束后,陈国华教授收拾好教案,並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离开,而是目光扫过教室,最终落在正在整理笔记的苏寒身上。

“苏寒,你留一下。”

教室內尚未离开的学员们都听到了这句话,目光不由自主地聚焦过来,带著些许好奇。

李振、王涛和刘斌交换了一个眼神,默契地先行离开。

苏寒起身,走到讲台前:“陈教授。”

陈国华教授脸上带著一丝难得的温和笑意,他示意苏寒跟上,两人一前一后走出了教室,来到走廊僻静的窗边。

“晚会我看了,线上看的。”陈教授开门见山,语气中带著讚许,“那首《如愿,很好。不是技巧多好,是立意和情感,直指人心。没想到你在文艺方面也有这样的悟性。”

“教授过奖了,只是有感而发。”苏寒谦逊地回答。

陈教授摆摆手,不再纠结这个话题,话锋一转,神色变得严肃起来:

“今天找你,是有件正事。半个月后,在鹰酱的西点军校,將举办一场国际军校论坛暨军事交流活动。”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苏寒眼神微动,但没有打断。

陈教授继续道:“这个论坛规格很高,旨在探討军事教育发展趋势与改革方向,促进各国军校学员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当然,交流不止於纸上谈兵,还包括军事技能的切磋展示。”

“届时,会有鹰酱、倭国、泡菜国、熊国、日不落、雄鸡国等二十多个世界主要军事国家的顶尖军校学员参加。”

“我们学校,作为我军高等军事教育的重镇,自然也在受邀之列。总部经过研究,决定选派一个七人学员代表团参加。”

陈教授看著苏寒,目光中带著期待,“代表团成员主要以大四即將毕业的优秀学员为主,他们理论基础扎实,外语水平也过硬。”

“但带队领导和组委会认为,还需要一个在实战经验、临场应变和军事技能上能真正拿得出手、镇得住场子的成员。”

“所以,我向组委会推荐了你。”

陈教授语气沉稳,“怎么样,有没有兴趣去见识一下世界其他强国未来的军官们?和他们过过招,也让他们看看,我们华夏的年轻军人是什么样子。”

西点军校?国际交流?军事技能切磋?

苏寒的心跳微微加速。

这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平台,不仅能开阔眼界,了解外军未来的指挥精英和训练模式,更能亲自掂量一下他们的成色。

前世作为兵王,他执行过跨国任务,但与各国顶尖军校学员在公开场合同台竞技,还是第一次。-精_武′小/说+网! _最′新-章~节.更,新·快*

他没有丝毫犹豫,立正答道:“报告教授!我有兴趣,也非常愿意代表学校、代表我军参加这次交流活动!”

“好!”陈教授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我就知道你会感兴趣。这次交流內容比较综合,包括军事指挥推演、军事科技应用研討,以及单兵和小队级別的军事技能展示。”

“按照惯例,各国可以携带部分公开的、代表性的单兵装备,比如制式步枪、手枪、单兵通讯系统、简易雷达等,用於展示和部分科目的比试。”

“代表团由总部一位经验丰富的上校军官带队,其他六名成员,包括你在內,都是从各相关院校和单位精挑细选出来的。”

“你的名字我已经报上去了,很快正式通知就会下来。这段时间,你在完成正常学业的同时,可以开始有意识地做准备,特別是外语交流和了解外军相关情况。”

“是!明白!”苏寒沉声应道,眼中闪烁著锐利的光芒。

这不仅仅是一次交流,更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代表著国家与军队的荣誉。

苏寒回到306宿舍时,李振、王涛和刘斌立刻围了上来。

“苏寒,陈教授单独留你,有啥好事?是不是又给你开小灶了?”王涛性子最急,抢先问道。

苏寒看著三位关切又好奇的室友,也没有隱瞒,將国际军校论坛交流活动的事情简单说了一下。

“我靠!西点军校?国际交流?!”

王涛一听,眼睛瞬间瞪得溜圆,声音都提高了八度,“还要跟鹰酱、毛子那些傢伙真刀真枪地比试?这……这太牛逼了吧!”

李振也是一脸震撼,用力拍了拍苏寒的肩膀:“好傢伙!这可是扬我国威、军威的好机会!苏寒,你小子这回可是代表咱们国家出去了!”

刘斌推了推眼镜,冷静地分析道:“这种国际性军校交流,看似友好,实则暗流涌动,尤其是军事技能比拼环节,各国都会派出最顶尖的学员,谁都不想落了下风。苏寒,你压力不小啊。”

“压力肯定有,但更多的是动力。”

苏寒点点头,语气平静却充满自信,“正好去看看,外面的高手』们到底水平如何。”

“羡慕!真是太羡慕了!”王涛在宿舍里走来走去,激动得搓手,“跟全世界的军校精英同台竞技,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咱们什么时候能有这种机会……”

李振相对理性一些,感嘆道:“这种机会太难得了,一般都是从即將毕业的高年级优秀学员中选拔,苏寒能以进修学员的身份被选上,说明他的能力已经得到了最高层面的认可。”

他看向苏寒,“兄弟,这可是莫大的荣誉,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出去了,好好表现,让那帮老外也见识见识,咱们华夏军人不是光会理论,实战更是这个!”

他竖起了大拇指。-x~i*a-o¨s?h_u·o?h¨u′n*.\c*o!m?

刘斌补充道:“装备方面,虽然说是公开的代表性装备,但里面也有讲究。我们的95式、92式,还有新型的单兵系统,性能都不差,关键看使用的人。苏寒,你对这些装备的熟悉程度没问题,到时候灵活运用,肯定能出奇制胜。”

消息很快就在进修中队內部小范围传开了。

学员们听到后,第一反应都是震惊,隨即便是由衷的羡慕和祝福。

“国际交流?还是去西点?苏寒这是要走向世界舞台了啊!”

“废话,你也不看看人家什么水平?九冠王!感动华夏候选人!现在又是陈教授的得意门生,他不去谁去?”

“说得对!苏寒出去,咱们脸上也有光!狠狠挫一挫那帮眼高於顶的外军学员的锐气!”

“唉,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咱们还在为进修考核发愁,人家都已经代表国家出去交流了……”

中队长赵城和教导员文磊也特意找苏寒谈了一次话,一方面是正式通知並表示祝贺,另一方面也是叮嘱他注意外交礼仪,既要展现出中国军人的过硬作风,也要保持谦逊友好的態度。

“苏寒,这次任务非同小可。”

赵城神色严肃,“你不仅代表国防科大,更代表华夏人民解放军。总部和学校对你寄予厚望,希望你能在交流中学习借鑑,更要在比拼中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请中队长、教导员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战友的期望!”苏寒立正,鏗鏘有力地回答。

接下来的日子,苏寒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加紧凑。

他不仅要消化吸收陈教授资料里的精华,完成日常课程和训练,还要抽出时间强化军事英语,查阅往届交流活动的资料,分析外军主要军校的训练特点和可能遇到的对手情况。

306宿舍的夜晚,討论的话题也常常围绕著这次国际交流。

“苏寒,我听说西点那边有个叫杰克逊的,据说体能和射击超强,连续两年在他们校內比赛拿冠军。”

“毛子那边,伏龙芝军事学院的人也不好惹,作风彪悍得很。”

“倭国的防卫大学,学员纪律性极强,细节抓得很死……”

李振、王涛和刘斌纷纷把自己知道的信息分享给苏寒,虽然这些信息可能滯后或不完全准確,但代表了战友们最真诚的支持。

正式通知很快下达,出发前的集结地点定在国防科大的综合训练中心。

这天上午,苏寒提前十五分钟抵达,发现已经有不少人在那里了。

一名肩扛上校军衔、身材精干、目光锐利的中年军官正站在场地中央,他身旁站著六名同样穿著常服、气质各异的年轻学员。

不远处,还有三名穿著便装,但携带专业摄影器材的人员,以及几名负责协调的校级军官和士官正在清点几个贴著封条、印有“军事装备”字样的特殊箱体。

苏寒快步上前,向上校敬礼:“报告!进修中队学员苏寒,前来报到!”

上校回礼,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打量了一下苏寒,点头道:“苏寒同志,你好。我是这次代表团的带队负责人,学校作战指挥系的秦风。”

“秦上校!”苏寒立正应答。

秦风的名字他在校內有所耳闻,是学校里有名的少壮派教官,参与过多次重大演习的导调评估,理论水平和实战经验都很丰富。

“来得正好,先认识一下你的队友们。”

秦风侧身,介绍起身旁的六位年轻学员。他们清一色都是国防科大即將毕业的大四学员,是各个专业的翘楚。

“这位是指挥自动化学院的李明浩,擅长战略分析和战役指挥推演。”

一位戴著眼镜,看起来沉稳睿智的中尉上前一步,与苏寒握手,“久仰大名,苏寒同志,期待合作。”

“这位是电子对抗学院的王婧,我们的电磁频谱管理和通讯安全专家。”一位英姿颯爽的女上尉微笑著伸出手,眼神中带著好奇与审视。

“这位是国防工程学院的赵猛,爆破和军事工程专家,力气活和构筑工事找他。”一个身材壮硕、皮肤黝黑的中尉咧嘴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用力握了握苏寒的手。

“信息系统学院的周锐,战场数据链和网络攻防是他的强项。”一位气质精干、眼神敏锐的学员敬礼示意。

“空天科学学院的孙宇,我们的太空哨兵』,对航天侦察和导航定位有深入研究。”一位身材挺拔的学员介绍道,带著技术军官特有的严谨。

“最后这位,是气象海洋学院的陈璐,负责战场环境分析和预报,可別小看天气对现代战爭的影响。”一位看起来文静但目光坚定的女学员补充道。

这六人都是科大本届大四学员中的佼佼者,代表了学校在不同军事技术领域的顶尖培养水平。

他们看向苏寒的目光中,除了好奇,也带著一丝挑战的意味。

毕竟,苏寒的名气太大,而且是以“特殊身份”加入的进修学员。

苏寒不卑不亢,与眾人一一见礼:“各位班长好,我是苏寒,来自粤州军区,现在在指挥军官进修班学习。这次交流,请多指教。”

这时,那三名便装人员也走了过来。

为首的一位四十多岁,气质干练的女性微笑著开口:“秦上校,各位同学,你们好。我们是央妈军事频道的报导团队,我是记者兼本次隨行报导组组长,杨帆。”

她指了指身后两位年轻的同事,“这是摄像张磊,编导刘倩。这次交流活动,国內民眾非常关注,我们將负责全程的记录和报导,希望能將各位的风采完美呈现。”

“杨记者,辛苦了。希望我们合作愉快。”秦风与杨帆握了握手,显然之前已经对接过。

相互介绍完毕,秦风將眾人召集到一起,神色严肃起来:“同志们,人都到齐了。这次赴美参加国际军校论坛,意义重大。我们八人,全部来自国防科大!”

“我们代表的是学校的荣誉,更是华夏军队的形象和未来。在交流中,要秉持学习借鑑、友好竞爭的態度,既要展现我们开放自信、科技兴军的风貌,也要在涉及原则和国家荣誉的问题上,寸步不让!”

“关於装备运输,”秦风指了指旁边那些密封箱,“我们已经按照国际惯例和对方要求,办理了全部手续。”

“所有参展和用於比试的轻武器、光学器材、单兵通讯设备等,都將通过外交渠道,由专门的军事运输机押运,与我们同期抵达。这一点大家不用担心,由学校的后勤部门同志负责跟进。”

苏寒看了一眼那些箱子,里面应该就有他熟悉的951式自动步枪、92式手枪以及一些新型的单兵数位化装备。

这种由学校和国家层面共同负责运输保障的感觉,让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此次任务的分量。

出发当天,天色微亮。

代表团全体成员,包括秦风上校、七名学员、央妈报导组三人,以及几名负责联络和后勤保障的学校工作人员,在机场的军方专用区域集合。

所有人都换上了笔挺的常服,精神抖擞。

那批装备箱已经提前装机。

他们將乘坐一架包机,直飞鹰酱。

秦风上校做了最后的动员:“登机后,大家可以再熟悉一下交流活动的日程和注意事项。记住,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来自同一所母校——国防科大!一言一行都关乎国家形象。遇事冷静,互相支持。”

“是!首战用我,用我必胜!”七名学员,包括苏寒在內,齐声应答,声音在空旷的机场显得格外响亮,带著科大学子特有的自信与豪气。

杨帆记者示意摄像师张磊开机,记录下这齣征的一幕。

镜头扫过每一张年轻而坚毅的面庞,最终在苏寒身上停留了片刻。

这个年仅十九岁,却已承载了无数传奇和期望的年轻士兵,此刻眼神平静,却仿佛蕴含著风暴。

通过专门的通道,一行人登上飞机。

机舱內很宽敞,显然是经过特殊安排的。

飞机缓缓滑行,加速,最终昂首冲入云霄,向著大洋彼岸的目的地飞去。

舷窗外,祖国的山河逐渐缩小,最终被云层覆盖。

坐在他旁边的李明浩递过来一份资料:“苏寒,这是西点军校最近几届学员在桑赫斯特竞赛』中的表现分析,以及他们指挥系几个知名尖子生的背景,你看看,可能对后面的推演和技能比拼有参考价值。”

苏寒接过,道了声谢,迅速翻阅起来。

其他队员也大多在低声交流,或查阅自己专业领域的资料,或闭目养神,调整状態。整个团队虽然专业背景不同,但此刻目標一致,氛围严肃而专注。

央妈的杨帆记者则在不打扰大家的情况下,进行著一些简单的採访和素材採集。

秦风上校巡视了一圈,看到队员们迅速进入了状態,满意地点了点头。

飞机穿过晨昏线,追逐著太阳,一路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