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很有京队作风
刘时雯手臂搭在栏杆上,目光落在罗浩身上。
她脸上带着几分好奇。
“张指导,那个就是你说的……”
“天赋能跟小胖碰一碰的那个小孩?”
刘时雯,球迷口中的“小枣”,是与马陇、许新同时代的功勋老将。
她见证了太多天才的崛起与陨落。
听到她的问题,坐在旁边的林高元和周启郝也凑了过来,眼神里带着探寻。
张朝闻言点了点头。
他的视线同样锁定在罗浩身上,眼神里有欣赏,也有几分惋惜。
“就是他,罗浩。”
“十西岁,刚从提拔上来。”
张朝顿了顿,补充道。
“u15青年全锦赛的单打亚军。”
“决赛输给了北景队的郑宇。”
林高元眉头微动。
“郑宇?我听说过,好像年龄有问题?”
张朝嘴角扯出冷笑。
“不止是有问题。\x\i-a.o?s\h-u?o!h-u!a·n?g¢.^c?o′m,”
“他那身份证上的年龄,改得比我理发都勤快。”
“不过没办法,人家是京队的人。”
“决赛打得也很……有京队作风。”
他没有说得太透,但在场的都是人精,瞬间就明白了话里的意思。
无非就是裁判、场地之类的盘外招。
这种事,他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
刘时雯轻轻叹了口气。
“可惜了。”
“这个年纪,正是心气最高的时候,输得这么憋屈,容易留下心结。”
周启郝也附和道。
“是啊,想当年小胖也是,横空出世。”
在场的人,思绪仿佛都被拉回到了许多年前。
那是2013年。
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年,用一手蛮不讲理的暴力拧拉,震撼了整个乒坛。
他叫樊振?。
当年的全运会,他一路过关斩将,淘汰了世界冠军张继可。
又在半决赛掀翻了许新。?齐~盛+暁′税?惘· ¢罪~辛′彰′节*庚?欣\哙?
最终站在了决赛场上,与如日中天的马陇隔网相对。
虽然最后输了,但虽败犹荣。
次年的全国锦标赛,他便成功登顶,正式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二王一马”的统治,在那一刻开始松动。
十六岁,樊振?在德国公开赛横扫德国名将奥卡洛夫,拿下生涯首个公开赛单打冠军。
十七岁,他以团体成员身份,成为国乒历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
十九岁,他拿下男子世界杯单打冠军,成为最年轻的世界三大赛单打冠军。
如今他二十七岁,手握一座奥运团体金牌,六个世乒赛冠军,五个世界杯单打冠军。
距离双圈大满贯,只差一枚奥运单打金牌。
成就斐然,光芒万丈。
也正是因为樊振?的成就太过耀眼,加上马陇超长的职业生涯巅峰。
国乒男队近十年的世界三大赛单打冠军,几乎被这两人包揽。
导致梯队建设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青黄不接。
这是一个无比尴尬,却又无比现实的词。
就连巴黎奥运会的p卡选手粱景昆,都快三十岁了。
刘国亮天天在会议上唉声叹气,做梦都想再出一个樊振?。
可天才,又哪里是那么容易出现的。
想到这些,刘时雯的眼神更加复杂。
“京队的作风……”
她喃喃自语,像是在回忆什么。
“有时候真的会毁掉一个好苗子。”
她的职业生涯足够辉煌,但终究还是留下了遗憾。
一次奥运单打的机会都没能得到。
这成了她心中永远的痛。
一旁的林高元感同身受,嘴角泛起苦涩。
他曾经也是被寄予厚望的天才少年。
却在教练组的要求下,模仿别人的打法,改得面目全非,失去了自己的灵性。
最终在奥运周期里,只能以陪练的身份参与。
然后被“送”回了省队。
那段日子,是他职业生涯最灰暗的时刻。
“没办法,这就是现实。”
林高元的声音很轻,却透着一股释然。
“现在男单,东哥就是我们最后的防线了。”
“希望能有年轻的小将赶紧拼出来吧。”
“至于我,能好好享受比赛就够了。”
张朝有些意外地看了他一眼。
“高元,有文化了啊。”
周启郝也拍了拍他的肩膀。
“感觉你心态升华了。”
林高元笑了笑,没再说话。
有些事情,经历过了,也就看淡了。
就在几人闲聊的功夫,场下的热身也进入了尾声。
罗浩和邹卫正在进行最后的对拉练习。
乒乓球在两人之间快速来回,清脆的击球声在馆内回荡。
罗浩的动作舒展而流畅,每一次回球都落在对方的预判点上。
他的表情很平静,看不出丝毫的紧张。
只有他自己知道,脑海中的系统面板上,经验值正在缓缓跳动。
【叮!与高水平运动员进行对拉练习,经验值+1】
【叮!经验值+1】
【叮!经验值+1】
一连串的提示音在脑中响起。
虽然每次只加一点,但积少成多。
对现在的罗浩来说,蚊子肉也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