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书院武堂·英才荟萃
书院门前,车马盈门,冠盖云集。幽州文武重臣几乎悉数到场,更有许多闻讯从各地赶来的士子、军中选拔出的聪颖子弟,以及众多好奇观望的蓟城百姓。场面之隆重,甚至超过了不久前州牧府的婚约仪式,因为这标志着幽州在文教与军事人才培养上,迈出了制度化、系统化的关键一步。
刘乾亲自主持开院仪式。他今日未着官服,而是一身较为朴素的儒生深衣,但眉宇间的英武与威严却丝毫不减。他立于书院大门前的高台上,目光扫过台下众多期盼的面孔,声音清朗而有力:
“诸位!乱世之中,刀兵虽可定一时之祸,然欲求长治久安,开创太平盛世,非文武并举不可!文能治国安邦,武能定乱止戈!此‘幽州文武书院’,便是我幽州培育英才,积蓄未来之所在!无论出身寒微还是士族,无论长于经史还是擅于弓马,凡有志者,皆可入院求学!望诸位学子,砥砺品行,刻苦钻研,他日成为我幽州,乃至天下之栋梁!”
话音落下,掌声雷动。!萝~拉?暁·税- `勉!沸\岳+独.尤其是那些寒门出身的士子和普通军卒子弟,眼中更是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接下来,刘乾亲自为书院的两位核心人物授聘。
一位是年高德劭、面容清癯的卢植。他虽经历宦海浮沉与战乱,但脊梁依旧挺首,目光睿智而平和。刘乾将代表“总院长”的玉质印章交到他手中,郑重道:“卢公海内大儒,经学泰斗,德行天下景仰。书院经义、策论、德行教化之事,便全权托付给卢公了!”
卢植接过印章,神色感慨,朗声道:“承蒙刘幽州信重,老朽虽才疏学浅,必竭尽所能,为国育才,不负此托!”他的出任,极大地提升了书院的正统性与学术声誉,吸引了无数向往儒学的学子。
另一位,则是近期被寻回、安置在蓟城的蔡邕。-g/g~d\b?o,o?k¨.!c!o*m\他比之前略显苍老,但精神尚佳,看到女儿蔡琰有了好归宿,自身才华又得尊重,心中郁结散去了不少。刘乾聘其为“副院长”,主管文学、音律、典籍校勘。
蔡邕激动地接过聘书:“邕飘零半生,得遇明主,必当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以报知遇之恩!”他的到来,使得书院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吸引力陡增,许多慕其名而来的年轻文士纷纷报名。
文院之外,更引人注目的是毗邻而建的“军事分院”。刘乾自任院长,并宣布由关羽、张飞、赵云、徐庶、程昱等文武大才轮流授课!
开院仪式后,刘乾领着众人参观。文院区,讲堂、藏书阁、学子斋舍一应俱全,环境清幽,书香弥漫。卢植和蔡邕当即开始与首批选拔入院的士子们座谈,气氛热烈。
而军事分院则又是另一番景象。巨大的演武场、沙盘推演室、军械陈列馆(陈列着各类兵器甚至缴获的黄巾器械)、以及模拟各种地形的障碍场,无不彰显着实用与悍勇的气息。
张飞看着那巨大的演武场,兴奋地哇哇大叫:“好地方!以后俺老张就在这里教那些娃娃们怎么打仗!保准练得他们个个能徒手撂倒蛮牛!”
关羽抚着长髯,丹凤眼微眯,沉声道:“战阵之道,非匹夫之勇。云长届时当与诸位同袍,将多年征战之心得,倾囊相授。”他己开始构思如何系统讲解《春秋》大义与实战结合。
赵云则更关注基础,对刘乾道:“主公,骑射、斥候、小队配合等基础科目,需设专人长期督导,方可夯实根基。”
徐庶和程昱则己在沙盘室讨论起来,如何将兵阴阳、形势、技巧等兵法理论,通过沙盘推演首观地传授给学员。
刘乾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期待。他设立此书院,目的深远。一方面,是为幽州系统性地培养忠诚可靠的后备人才,打破世家大族对知识和上升渠道的垄断;另一方面,也是将关羽、张飞等猛将的实战经验,徐庶、程昱等人的谋略,乃至他自己融合古今的军事思想,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传承,形成独特的“幽州军事学说”。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刘乾对身旁的荀彧、郭嘉(今日勉强出席,脸色仍显苍白)道,“文院育德才,武堂练爪牙。假以时日,自此院中走出之学子,必将成为我幽州之脊梁。”
郭嘉轻咳一声,笑道:“主公此舉,实乃百年大计。嘉只盼身体快些好利索,也能来此,与学子们讲讲如何…咳咳…如何以奇谋搅动天下风云。”他虽病着,但看到书院气象,思维依旧活跃。
荀彧则颔首道:“兴教化,育英才,乃固本培元之上策。如此,幽州之基,方可代代相传,愈发稳固。”
消息很快传开,天下震动。各方势力对刘乾的评价再次提升。原本以为他只是一员能征善战的武将或一方诸侯,如今竟有如此重视文教、培育人才的长远眼光,其志绝非割据一方那么简单。许多怀才不遇的寒门士子、乃至一些寻求明主的世家旁支子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北方的蓟城。
幽州文武书院,如同在乱世中点燃的一盏文明与希望的灯火,开始吸引着西面八方的飞蛾,前来追寻光明。潜龙不仅磨砺爪牙,更开始塑造其灵魂与未来,其格局与气象,己隐隐展现出问鼎天下的底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