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收拢遗贤·安置流民

虎牢关,这座曾阻挡了关东联军数月之久的天下雄关,最终并非被血战攻克,而是在一种近乎荒诞的寂静中,被联军“接收”了。?微,趣¢小′说¢ *首/发~当吕布率领并州狼骑主力,按照董卓的指令,在完成了对迁都队伍的最后掩护并大肆劫掠一番后,终于放弃关隘,向西追赶大队而去时,关墙上只剩下一些被遗弃的辎重和零星来不及逃走或不愿西迁的老弱残兵。

首先发现虎牢关异常空虚的,是曹操派出的斥候。紧接着,消息如同野火般传遍联军大营。短暂的惊愕之后,便是争先恐后的“进军”。袁绍终于得以“兵不血刃”地通过虎牢关,各路诸侯也纷纷率领麾下,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涌向那片他们曾经宣称要“拯救”的土地。

然而,当他们真正踏上通往洛阳的官道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心中那点虚假的兴奋瞬间冻结。昔日繁华的京畿之地,如今己是满目疮痍。道路两旁是被焚毁的村庄,焦黑的断壁残垣无声地诉说着惨剧。田野荒芜,尸骸枕藉,乌鸦成群,空气中弥漫着焦糊与尸臭混合的刺鼻气味。越靠近洛阳,景象越是惨不忍睹。

及至洛阳城下,即便是见惯了沙场惨烈的诸侯将领,也不禁为之窒息。曾经巍峨壮丽的城墙被烟熏得漆黑,巨大的城门洞开,如同巨兽濒死的口。/午¨4^墈·书\ \庚_歆\醉?快+城内,昔日鳞次栉比的宫殿、府邸、民居,大多己化为废墟,余烬未熄,黑烟袅袅。断壁残垣间,偶尔可见疯癫的幸存者游荡,或是在灰烬中翻找食物的饥民。昔日车水马龙的街道,如今死寂得可怕,只有马蹄踏过瓦砾的声响和伤者的微弱呻吟。

“这……这就是洛阳?”有诸侯失声喃喃,脸上写满了震惊与茫然。他们想象中的“入主东都”、“匡扶社稷”的荣光,在这片惨绝人寰的废墟面前,显得如此可笑和苍白。

短暂的沉默后,人性的贪婪迅速取代了最初的震撼。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搜!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各路诸侯的军队立刻如同溃堤的洪水,涌入这座死城,开始了新一轮的、更为丑陋的“劫掠”。他们争夺着未被大火完全吞噬的府库残骸,挖掘着可能埋藏财宝的废墟,甚至为了一些残破的铜器、丝帛而大打出手。袁绍、袁术等人则忙于抢占相对完好的官署建筑,作为自己的临时行辕,并迫不及待地开始瓜分政治遗产,争论着谁该“录尚书事”,谁该“总督河南”,全然忘了天子尚在董卓手中,忘了这满城的冤魂。

在这片混乱与堕落中,幽州军的行动显得格格不入。刘乾并未急于进城与其他诸侯争抢,而是命令军队在城外地势较高、靠近水源处扎营,严明军纪,不得参与抢掠。?白?马`书`院! +勉`沸^跃·黩_他亲自率一部人马,扑灭几处仍在蔓延的大火,尤其是靠近皇家藏书台(兰台、东观)的区域。

“快!能救出多少书简是多少!”刘乾看着被火焰吞噬的典籍库房,心痛如绞。他知道,董卓迁都,首要目标是金银财宝和人口,对这些承载着文明的书简肆意破坏。兵士们冒着浓烟,从火场中抢运出大量被烧得残缺不全的竹简、木牍和帛书,虽然损失惨重,但总算抢救下部分文明的火种。这一幕,被一些尚未逃离的士人、学子看在眼里,心中感慨万千。

同时,刘乾派出赵云、夏侯兰等将领,率领骑兵在洛阳周边巡弋,收拢因董卓驱赶而失散、或因战火而无家可归的流民。设立粥棚,发放少量口粮,并将他们有序地向较为安全的幽州方向引导。许多流民听闻是名声在外的刘幽州军队,纷纷来投,哭诉遭遇。

更让刘乾欣慰的是,在此过程中,他遇到了不少因各种原因未能随董卓西迁、或从西迁队伍中逃出的朝廷官员、太学生和有名望的士人。其中,便有几位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

一位是年轻的法正法孝首,他本是扶风郿县人,因游学滞留洛阳,遭遇大乱,正彷徨无措,见幽州军纪律严明,救助百姓,又闻刘乾之名,遂主动来投。刘乾知其大才,心中大喜,以礼相待,暂命其在军中参赞。

另一位是刘乾早己闻名、由程昱和“暗夜”多次提及的凉州名士,贾诩贾文和的一位族侄贾逵,其在混乱中与家族失散,被幽州军所救。刘乾通过他,更加了解了董卓西迁队伍内部的情况,尤其是贾诩的处境和心态,为后续谋划增添了重要筹码。

此外,还有一些如杜畿、温恢等有才干的年轻官吏,也因幽州军的善举而心生归附之意。刘乾令徐庶、顾雍等人负责接待安置这些投奔来的文士,量才录用。顾雍以其稳重干练,将流民和投奔人员的登记、初步安置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展现了出色的行政能力。

这一日,刘乾正在临时营帐中与郭嘉、戏志才、徐庶、顾雍等人商议如何将收拢的流民和文士尽快送回幽州,以及如何应对眼前诸侯纷争的局面时,收到了来自后方幽州,由荀彧亲笔写来的书信。

信中,荀彧首先汇报了幽州近况安稳,内政井井有条,书院在蔡邕主持下讲学不辍,请刘乾放心。接着,他重点分析了当前局势:“……董卓西窜,挟持天子,关东诸侯入洛,然观其行止,非为勤王,实为争利。联盟名存实亡,混战将起。主公此时宜示弱守拙,不与众争洛阳虚名,而务实利:收拢流民以增户口,延揽贤才以厚根基,抢救典籍以续文脉。此三者,乃王霸之资也。待关东诸侯自相残杀,筋疲力尽之时,主公再以幽燕锐士,奉天子以讨不臣,则大事可成……”

荀彧的信,与郭嘉、戏志才的判断不谋而合,甚至更为系统和长远。刘乾将信传阅众人,感叹道:“文若在后方,洞若观火。有文若、元首、元叹(顾雍字)等安定内政,我等在前方方能无后顾之忧。”

正当刘乾准备进一步部署时,帐外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孙坚部在清理皇宫废墟时,于一口枯井中发现了传说中的传国玉玺!消息不胫而走,瞬间在诸侯中引发了巨大的波澜。袁术闻讯,眼中露出了毫不掩饰的贪婪光芒,而袁绍则是惊疑不定。一场因玉玺而起的更大风波,正在酝酿之中。

刘乾闻报,只是冷笑一声,对众人道:“看吧,一块石头,便能试出人心。这洛阳,己成是非之地,不可久留。我等尽快处置完善后事宜,便准备凯旋吧。真正的较量,不在洛阳,而在未来。”

他走出营帐,望着远处依旧喧嚣混乱的洛阳城,以及更西方连绵的群山,那里是董卓挟持天子西去的方向,也是未来更大风暴的源头。而他的幽州,将是他参与这场终极角逐的最坚实基业。收拢的遗贤与流民,抢救的文明火种,都将成为这块基业上最宝贵的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