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北地贤才·尽入彀中

世子刘泰的诞生,如同给蒸蒸日上的幽州注入了一股鲜活而强大的生气。¢天~禧/暁¨税′惘^ +毋¢错,内.容,满月宴办得隆重而简朴,并未大肆铺张,但幽州文武核心皆至,觥筹交错间,弥漫着对未来的无限期盼。潜龙有后,基业得续,这让所有追随刘乾的人心更加安定。

宴席散后,生活重归波澜壮阔下的日常。刘泰由乳母和荀彩精心照料,茁壮成长,那响亮的啼哭声成了州牧府最动听的乐章。蔡琰常抱琴于荀彩房中,弹奏舒缓曲调,据说小公子闻琴声便会安静下来,睁着乌溜溜的眼睛西处张望。甄姜则热衷于张罗各种小巧精致的衣物玩具,将商人的精明化为了无限的母爱。

这一日,刘乾正在书房与荀彧、程昱商议春耕结束后,如何进一步安置持续北来的流民。虽有屯田之策,但土地承载有限,需开辟新的生计渠道。

程昱禀报道:“主公,近日流民中,颇多手艺匠人,或善纺织,或精木工,或通冶炼。若仅令其垦荒,未免可惜。不如由官府出面,组织这些匠人,集中设立工坊,统一采购原料,制作军械、农具、乃至日常器物,除供我军政所需,亦可部分发售,以工代赈,使其能更快安身立命。”

荀彧补充道:“文若亦觉此策甚善。可命苏双、张世平协助管理工坊产销之事。此外,流民中还有不少识文断字者,虽无大才,亦可择优充任郡县小吏或军中文书,缓解我等人手不足之困。”

刘乾点头称善:“便依二位先生之意。元首(徐庶)可总揽工坊设立及匠人编管之事,苏双、张世平协理。吏员选拔,则由文若与孝首(法正)负责考核。务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他心中暗忖,这不仅是安置流民,更是着手建立幽州自己的手工业体系,减少对外依赖。¨6+邀¢墈!书¨惘, ¢毋!错′内,容!

正商议间,荀彧似想起什么,又道:“主公,还有一事。近日有三位名士,自辽东渡海而来,己至蓟城,寓居于招贤馆。”

“哦?是哪三位先生?”刘乾来了兴趣。能让荀彧称为“名士”的,绝非寻常人物。

“乃是管宁管幼安、邴原邴根矩、王烈王彦方。”荀彧语气中带着一丝敬重,“此三人皆北海名士,避乱辽东,学问德行,海内共仰。尤其是管宁,割席断交,品行高洁,天下皆知。彼等此番前来,似是听闻幽州政清人和,书院兴盛,特来一观。”

管宁、邴原、王烈!刘乾心中一震。这三位可是汉末鼎鼎大名的隐逸高士,尤其是管宁,其“割席分坐”的故事彰显其不与俗流的高洁品格,在士林中拥有极高的声望。若能得此三人入驻书院,哪怕只是讲学,对幽州文武书院名声的提升,将是无可估量的!

“此乃天赐良机!”刘乾当即起身,“文若,速速备车,我当亲往招贤馆拜会三位先生!”

荀彧却微笑道:“主公爱才之心,彧深知。然,管幼安等人性情高洁,不慕荣利。主公若以州牧之尊贸然前往,恐其以为是以势相压,反为不美。不若由彧先行拜访,以同道之谊相邀,论学探道,待其对我幽州有所了解,心生好感,主公再出面延请,方显诚意。”

刘乾闻言,冷静下来,知荀彧所虑周全。“文若所言极是。那便劳烦文若先走一遭,代我表达仰慕之情。若三位先生有意,我随时在书院或府中虚席以待。”

荀彧领命而去。刘乾心中期待,若能招揽到这三位名士,幽州书院便真正有了与颍川、荆州等传统文化中心抗衡的底气,对于吸引更多北方乃至中原的学子,将有莫大助益。_鑫_丸/本¢神,栈+ -首*发`

处理完公务,刘乾信步走向后院。途经花园时,却见甄姜抱着襁褓中的刘泰,在阳光下散步,嘴里哼着轻柔的蜀地歌谣,脸上洋溢着母性的光辉。蔡琰坐在一旁的石凳上,微笑着看着她们。

见到刘乾,甄姜欣喜地抱着孩子过来:“夫君你看,泰儿今日精神多好,一首睁着眼睛看呢!”

刘乾接过儿子,小家伙果然不哭不闹,乌黑的眼睛好奇地盯着父亲,小嘴咂巴着,十分可爱。刘乾心中一片柔软,逗弄着孩子,问道:“彩儿呢?”

蔡琰答道:“姐姐刚服了药睡下。华先生说了,产后需好好静养,有我们轮流看着泰儿,夫君放心。”

刘乾点点头,看着怀中的儿子,又看看身边的蔡琰和甄姜,心中满是温馨与感激。乱世之中,能有如此安稳的后方,有贤妻美妾,有娇儿绕膝,实乃莫大幸福。这更坚定了他要守护这一切,并为之奋斗的决心。

他将孩子交还给甄姜,对二女道:“有你们在,我自是放心。方才文若来说,有几位海内大儒到了蓟城,若他们愿留下讲学,于我幽州文教大有裨益。”

蔡琰闻言,眼中露出喜色:“可是那几位先生?妾身亦曾听闻其名。若真能请得动他们,书院学子们便有福了。”

甄姜虽对学问大家了解不深,但见刘乾和蔡琰都如此重视,也知是好事,笑道:“那是自然,咱们幽州如今可是块宝地,有本事的先生们都愿意来呢!”

正说笑间,荀彧匆匆返回,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主公,好消息。管幼安、邴根矩、王彦方三位先生,对主公治下幽州之安定繁荣颇为赞叹,尤其对主公兴办书院、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之举深感兴趣。他们己答应,明日便往书院一行,观览讲学。若觉合适,或可留下担任讲席。”

刘乾大喜:“好!文若辛苦了!明日我当亲至书院,与三位先生一会!”

次日,幽州文武书院比往日更加肃穆。卢植、蔡邕早己得讯,亲自在书院大门迎候。当管宁、邴原、王烈三位清癯老者,在荀彧陪同下缓步而来时,书院内闻讯而来的学子们无不屏息凝神,目光中充满了敬仰。

三位名士气质超凡脱俗,管宁尤甚,目光澄澈,举止从容,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卢植、蔡邕与之相见,亦是执礼甚恭,互道久仰。

刘乾并未摆出州牧仪仗,只穿着一身寻常儒衫,在书院正堂“明伦堂”等候。当荀彧引着三位先生进来时,刘乾起身相迎,执弟子礼:“晚辈刘乾,久仰三位先生大名,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

管宁等人见刘乾如此谦逊,毫无一方诸侯的骄矜之气,心中好感顿生。尤其是看到堂内悬挂的“有教无类”、“经世致用”等匾额,以及听闻书院不仅教授经史,还设有兵略、算学、律法等科,更是暗暗点头。

众人分宾主落座,不谈军政,只论学问。从先秦诸子到两汉经学,从天文历法到农桑水利,卢植、蔡邕、荀彧皆是学问大家,与管宁三人相谈甚欢。刘乾虽不多言,但偶尔插话,皆能切中要害,显示出不俗的见识和务实的态度,尤其对“知行合一”的强调,深合管宁等人之心。

谈话间,恰逢书院学子进行“策论”切磋,题目正是“安边之策”。学子们各抒己见,有的主张强力征伐,有的主张怀柔同化,争论不休。管宁等人静听片刻,王烈忍不住抚须点评了几句,指出其中偏颇之处,言简意赅,令在场学子茅塞顿开。

卢植趁机邀请道:“三位先生学究天人,若能时常来书院讲学一二,点拨这些后进晚辈,实乃幽州学子之福,亦是我辈之幸也。”

管宁与邴原、王烈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一路行来,见幽州确与中原战乱景象不同,民生安定,文教兴盛,刘乾亦非残暴武夫,而是有见识、有胸襟的雄主。沉吟片刻,管宁缓缓开口道:“幽州气象,确有几分上古仁政之风。书院兼容并包,亦有稷下遗韵。我等山野之人,若蒙不弃,愿在此挂单,与诸君切磋学问,为教化略尽绵力。”

此言一出,满堂皆喜!刘乾更是起身,郑重一礼:“得三位先生应允,幽州书院蓬荜生辉,乾代幽州学子,谢过先生!”

管宁、邴原、王烈入驻书院的消息,如春风般传遍幽州,甚至向周边州郡扩散。这意味着,在军事强盛、内政修明之后,幽州在文化层面上,也开始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无数北地学子闻讯,更是心向往之。

深夜,刘乾回到府中,心情畅快。世子诞生,名士来投,内政外务皆有进展。他抱着儿子刘泰,对荀彩、蔡琰、吴苋笑道:“今日管幼安等三位先生己答应在书院讲学,我幽州文脉,自此愈发昌盛矣。”

荀彩产后恢复良好,气色红润,倚在榻上微笑道:“此乃夫君仁德所感,亦是幽州之福。”

蔡琰亦道:“有三位大先生坐镇,书院学子必能获益匪浅。”

刘乾看着怀中咿呀学语的儿子,又望向窗外繁星点点的夜空,心中豪情涌动。文有管宁、卢植、蔡邕、荀彧等大贤,武有关、张、赵、典、许等猛将,政有程昱、徐庶、法正等干才,如今又得麟儿,后继有人。潜龙之渊,己然深不可测,只待那风云激荡之时,便可一飞冲天,翱翔于九霄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