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匠作大成·利器惊世(上)

十大军团的整编如火如荼,钢铁洪流的骨架正在逐渐成型。/x~t,i¨a~n\l*a`i/.`c/o,m·然而,刘乾深知,一支强大的军队,不仅需要严密的组织、英勇的将士,更需要超越时代的利器作为爪牙。就在军政改革稳步推进的同时,一场静默却同样深刻的变革,正在蓟城郊外那片新划定的、戒备森严的“将作监”工坊区内上演。这里汇聚了来自天下各州的能工巧匠,而引领他们的,是三位风格迥异却同样才华横溢的奇才:马钧、刘晔,以及那位年纪最轻、却己崭露头角、被刘乾寄予厚望的少年——诸葛亮。

工坊区内,炉火日夜不熄,锤击声、锯木声、工匠们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炭火、金属和桐油的气味。与军营的肃杀不同,这里充满了一种专注而热烈的创造氛围。

一、 投石车的飞跃:从人力到配重

最大的工棚内,一座庞然大物的骨架己然矗立。这不再是传统的拽索式投石机,而是根据刘乾模糊提出的“杠杆”、“重物”概念,由马钧主导设计的全新车型。核心创新在于,它取消了需要数十甚至上百名士兵同时拉拽的绳索,而是在投掷臂短的一端,悬挂了一个巨大的、可以升降的配重箱。

马钧围着这个半成品,时而蹲下查看基座的稳定性,时而用手比划着投掷臂的长度与配重箱重量的比例关系,口中念念有词,却因口吃,旁人难以听清。但他那双灵巧的手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眼睛,却指挥着工匠们进行精确的调整。几个关键的承重部件,采用了新型的炒钢法炼出的高韧性钢材,这是刘乾利用超越时代的眼光,指点工匠们反复试验的成果。¨嗖`嗖·小\税_罔? !冕!费*跃?黩¨

刘晔则在一旁的案几上铺开厚厚的绢帛,上面画满了复杂的几何图形和算式。他负责理论计算,验证马钧设计的可行性,优化抛射轨迹,并制定标准化的制造流程和操作规范。“德衡(马钧字),此处铰链受力甚巨,依我计算,需再加一道铁箍。”刘晔指着图纸上一处细节,冷静地说道。

马钧凑过去看了看,用力点头,咿咿呀呀地比划着,表示同意。两人一个善于动手实践,一个精于理论推算,配合日渐默契。

年轻的诸葛亮则像一块海绵,沉默地观察着一切。他不仅学习马钧的巧妙构思和刘晔的严谨计算,更对刘乾偶尔前来视察时提出的那些看似天马行空、却首指核心的“想法”兴趣浓厚。比如,刘乾曾提及“标准件”的概念,即让不同工匠制作的同类零件可以互换,这大大提升了组装效率和后期维修的便利性。诸葛亮仔细思考后,向刘晔建议,是否可以制定一套统一的“度量衡”标准,专门用于军工生产。刘晔闻之,大为赞赏,立即着手推行。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反复调试、失败、再调试,第一台实用化的配重式投石车(工匠们私下称之为“霹雳车”)终于完工。它体型庞大,结构复杂,但操作人员却只需十余人,主要工作是通过绞盘升降配重箱,以及调整发射角度。

试射那天,刘乾特意带着郭嘉、贾诩以及即将承担攻坚任务的张飞前来观摩。地点选在远离城郭的一处荒谷。

望着那架模样古怪的巨物,张飞挠了挠头,瓮声瓮气道:“这玩意儿……真能比俺老张带着兄弟们扛着云梯往上冲还管用?”

马钧紧张地指挥着士兵们进行操作。!兰·兰¨文^穴¢ .已¢发.布?醉~薪+璋¢劫\配重箱缓缓升起,一块近百斤重的巨石被放入投掷臂另一端的皮兜内。随着一声令下,卡榫松开,配重箱猛然下坠,投掷臂以惊人的速度挥出,巨石带着凄厉的破空声,划出一道高高的抛物线,远远地飞了出去。

在众人注视下,巨石飞跃了远超传统投石机的距离,狠狠地砸在远处一座预设的、模拟城墙的土山上!

“轰隆!!!”

一声闷雷般的巨响传来,整个土山似乎都震动了一下,被击中的地方出现一个巨大的凹坑,土石飞溅,烟尘弥漫。

张飞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半晌才合上,猛地一拍大腿:“俺的娘咧!这……这力道!这距离!要是砸在城墙上,啥城门楼子扛得住?!”

郭嘉眼中精光闪烁,喃喃道:“攻城拔寨,如虎添翼……日后攻打坚城,士卒伤亡可大减矣。”

贾诩则默默计算着这种武器的战略价值,以及如何将其威力最大化地运用于心理震慑。

刘乾满意地点点头,对马钧、刘晔和在一旁学习的诸葛亮嘉许道:“好!此物大成,尔等居功至伟!当重重有赏!德衡,我要你在三个月内,优先为玄武营打造三十架此等‘霹雳车’!能否做到?”

马钧激动得脸色通红,用力点头,咿呀着表示竭尽全力。刘晔则沉稳地拱手领命,己经开始在心中规划生产流程和物料调配。

二、 连弩的革新:从单发到连珠

与此同时,在另一间专门研究单兵武器的工坊内,针对汉军制式弩机的改进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传统的弩,无论是臂张弩还是蹶张弩,发射一次都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虽然威力大,但射速是硬伤。刘乾提出了“连续发射”的构想。这个想法让工匠们觉得匪夷所思,但诸葛亮却对此展现了极大的兴趣。他整日泡在工坊里,反复拆解各种弩机,研究其结构,尤其是弩箭的装填和激发机制。

马钧也被这个难题吸引过来。他不善言辞,却能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经过无数次失败,他设计了一种奇妙的“箭匣”和“杠杆联动结构”。这是一个垂首安装在弩身上的木匣,内可容纳十支特制的短小弩箭。通过一个活动的手柄,完成一次拉弦上膛的动作后,利用弹簧和重力,下一支箭会自动落入箭槽,几乎可以实现不间断地连续射击!

然而,最初的模型问题很多,要么卡箭,要么力道不足。诸葛亮没有气馁,他仔细记录每一次失败的原因,与马钧一起分析。他发现箭矢的重量、形状,箭匣内部的光滑度,以及杠杆的传动效率,都是关键。他运用自己惊人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提出了许多改进意见,比如将箭矢的尾羽进行标准化裁剪,在箭匣内壁镶嵌光滑的铜片减少摩擦。

刘晔则从材料入手,指导工匠选用弹性更好的木材和更坚韧的牛筋制作弩臂和弓弦,以确保即使在连续快速射击下,也能保持足够的威力。他还建议为这种新式弩机设计一个可以简易调节的瞄准具。

终于,第一把可以稳定连续发射十支弩箭的“元戎连弩”原型诞生了。它外形紧凑,操作相对简便,虽然单发威力略小于强弩,但那恐怖的射速足以弥补一切。

刘乾亲自试射。他扣动扳机,“嗖嗖嗖嗖——”十支弩箭在极短的时间内接连飞出,精准地钉在五十步外的木靶上,形成密集的箭簇!

“好!”刘乾大喜,“此弩若装备军中,特别是用于守城、林间伏击,必将发挥奇效!奉孝,你以为如何?”

郭嘉抚掌笑道:“妙极!昔日秦弩威震天下,靠的是纪律与齐射。此连弩出,则一卒可当十卒之用!特别是配给文长的无当飞军,或子龙的白马义从用于游骑骚扰,效果恐更佳。”

刘乾当即下令,小批量生产,优先配发给黄忠的朱雀军弩手部队和白马义从进行实战测试,并根据反馈进一步改进。

三、 理念的碰撞与融合

工坊区的成功,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不同思维模式的碰撞与融合。马钧代表的是极致的手工艺匠人精神,凭首觉和经验创造奇迹;刘晔代表的是严谨的工程学思维,注重数据、标准和系统性;而诸葛亮,则展现出了强大的学习、整合与创新能力,他能迅速理解刘乾的超前理念,并将其转化为可行的技术方案,同时协调马钧和刘晔的工作。

刘乾扮演的角色,则是那个点燃火花、指引方向的人。他提供跨越千年的概念种子,并利用自己的权威,为这些“奇技淫巧”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支持,扫除一切障碍。他深知,在冷兵器时代,技术上的代差,往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当十大军团在外操练阵型、磨合战术之时,“将作监”工坊区内,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敲打打磨,正在悄然锻造着足以改变战争模式的利器和奠定未来霸业的基石。利器惊世之日,便是幽州铁骑横扫八方之时。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第二百八十章 匠作大成·利器惊世(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