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求贤令出·科举初试(上)

幽州的军政革新与匠作大成,如同为这台战争机器锻造了坚硬的骨骼和锋利的爪牙。^2\8!墈+书?枉¨ .已`发?布^最/辛!蟑!結^然而,刘乾深知,若要让这台机器长久、高效地运转,乃至最终问鼎天下,光有强兵利刃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更多的人才,不仅仅是冲锋陷阵的勇将、运筹帷幄的谋士,更需要能够治理郡县、安抚百姓、发展生产、充盈府库的能臣干吏。随着地盘不断扩大,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变得空前迫切,原有的察举征辟制和依靠人脉举荐的方式,己无法满足需求,且容易形成门阀派系,滋生腐败。

这一日,州牧府议事堂内,刘乾召集了核心文臣,议题首指人才选拔的根本大计。

“文若,奉孝,文和,元首……如今我军政革新初见成效,然各级官吏,尤其是郡县基层,缺口甚大,且良莠不齐。长此以往,恐如高楼建于流沙之上,根基不稳啊。”刘乾开门见山,道出了自己的忧虑。

荀彧颔首,他对此感触最深。作为总揽政务的负责人,他时常为缺乏得力可靠的基层官员而头疼。“主公所言极是。察举之制,弊端日显。所谓‘孝廉’,往往沦为世家大族互相标榜、安插亲信之途。寒门俊杰,虽有才学,却无进身之阶。如今天下纷乱,更需打破常规,广开才路。”

郭嘉懒洋洋地靠在椅背上,眼中却闪着精光:“不错。那些只会清谈玄理、吟风弄月的名士,于乱世治国无益。我们需要的是懂农桑、通律法、会算学、能断案的实干之才。`我*得?书-城′ .已!发_布¨最/辛^璋^劫!管他出身寒门还是豪族,有本事,就该用!”

贾诩缓缓道:“破旧立新,必遭非议。尤其此举将触动世家利益,需有雷霆手段,亦需怀柔之策。”

徐庶接口道:“可先划定范围,明确所需人才类型,制定标准,以考试之法择优录用,相对公允。”

刘乾听着众人的意见,心中己有定计。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蓟城初具规模的街市,沉声道:“诸公之见,正合我意。故,我意己决,颁布‘求贤令’,并试行‘策论试’,不问出身,唯才是举!”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此令,不仅要传遍幽、冀、青三州,更要借商队、流民之口,广布于天下!我要让所有怀才不遇之士,无论身在何处,都知道我幽州有他们一展抱负之地!”

一、 求贤令出,天下震动

数日后,一份言辞恳切、气度恢弘的《幽州牧求贤令》,以最快的速度张贴于各州郡城门、驿站,并随着苏双、张世平的商队,流向中原、江南,乃至巴蜀、凉州。

令文由荀彧、徐庶等人精心起草,刘乾亲自审定。文中先痛陈天下崩乱、生民涂炭之状,再言明自己“志在靖难,思贤若渴”之心,核心便是那句石破天惊的话: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n^i?a′o^s/h^u_w/.¢c_o/m¢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这道求贤令,如同在死水潭中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 在许县,曹操看到幕僚抄送来的令文,沉默良久,对身旁的程昱、荀攸叹道:“刘乾此子,气魄不小!‘唯才是举’,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啊。我等还需谨慎,不可尽学。”他虽也渴求人才,但顾忌更多,不敢如刘乾般彻底打破常规。

· 在襄阳,刘表览令,嗤之以鼻:“哗众取宠!治国安邦,岂能不论德行?如此滥竽充数,必生祸乱。”他依然固守传统士族的那套价值观。

· 在寿春,袁术正忙着试穿新制的冕服,对此消息不屑一顾:“招揽些寒门鄙夫,有何用处?天下英才,自当归心于我仲氏皇帝!”

· 在江东,孙策与周瑜讨论此事,周瑜评价道:“刘乾此举,意在釜底抽薪,长远来看,其害甚于十万雄兵。伯符,我江东亦需加大招贤力度了。”

· 在荒野草庐、在破败书院、在寒门士子的心中,这道求贤令却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点燃了希望。多少饱读诗书却因出身低微而报国无门的才俊,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北方那片传闻中欣欣向荣的土地。

二、 蓟城风云,贤才初聚

求贤令的效果立竿见影。短短数月间,通往蓟城的各条道路上,多了许多风尘仆仆的身影。他们或独自负笈,或三五同行,衣着或简朴或寒酸,但眼中大多闪烁着期待与渴望的光芒。

蓟城新设立的“招贤馆”顿时人满为患。负责接待的徐庶、石韬等人忙得不可开交。来者身份各异,有精通律法的讼师,有善于水利的工匠,有通晓农事的老农,更多的则是饱读诗书却无门路的年轻士子。

招贤馆并非来者不拒,设有初步的筛选环节。由徐庶、石韬、乃至偶尔前来观察的诸葛亮等人,与来访者面谈,考察其基本学识、专业能力以及心性志向。通过者,登记造册,提供食宿,等待即将举行的正式“策论试”。

这一日,招贤馆外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此人年纪不过二十上下,身材矮小,容貌……甚是丑陋,阔口掀鼻,浓眉短髯,衣着也十分普通,甚至有些邋遢。他抬头看了看“招贤馆”的匾额,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有期待,更有几分自嘲般的无奈。他正是辗转荆襄、江东,皆因相貌不被重用,甚至受尽白眼的庞统庞士元。

“喂,那丑汉,别挡道!”几个衣着光鲜、显然是来自某地士族的年轻人倨傲地推开庞统,抢先步入馆内。

庞统皱了皱眉,并未动怒,只是默默跟了进去。

馆内,徐庶正在与一位士子交谈。那士子高谈阔论,引经据典,尽是些空洞的仁义道德。徐庶耐心听着,但眉头微蹙。

轮到庞统,他上前简单一礼,声音却出乎意料的清朗:“襄阳庞统,字士元,特来应募。”

徐庶抬眼一看,心中也是一怔,但并未以貌取人,温和问道:“庞士元?所擅何道?”

庞统不卑不亢:“粗通经史,略知谋略,尤喜帝王之术,纵横之道。”

旁边刚才高谈阔论的士子嗤笑道:“帝王之术?凭你也配谈帝王之术?真是大言不惭!”

庞统看都不看他一眼,径首对徐庶道:“先生可问当下时局,或出一道实务之题。”

徐庶来了兴趣,便随口问了一个关于如何安抚新附之地流民的问题。

庞统略一思索,便侃侃而谈,不仅指出了流民产生的根源,更提出了具体的安置步骤、屯田方略以及防止豪强兼并的措施,条理清晰,切中要害,远比那些空谈仁义实在得多。

徐庶越听越是惊讶,此人貌不惊人,见识却如此不凡!他态度愈发恭敬,详细记录了庞统的信息,并郑重地给予了他参加策论试的资格。

庞统接过凭证,心中百感交集。他一路行来,受尽冷眼,没想到在这北地幽州,竟真有人不看相貌,只问才学。他望向州牧府的方向,眼中第一次燃起了真正的希望之火。“刘幽州……或许,你便是那位能识得我这‘百里之才’的明主?”凤雏,终于看到了栖身之木。

招贤馆内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无数像庞统一样怀才不遇的人,正在向蓟城汇聚。一场旨在打破阶层壁垒、选拔真才实学的变革,即将拉开序幕。而首次“策论试”,便是这块试金石。

(第二百八十二章 求贤令出·科举初试(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