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爆了
“怎么样?”李子明问。
“一千二百三十七万的总订单,已经消化掉八百一十二万。”林建国转过身,坐回椅子上,捏了捏眉心,“剩下的,按照现在的生产和发货速度,最多十天,就能全部清空。”
这个速度,堪称恐怖。
“经销商那边没炸锅?”李子m问。之前因为延期交货,投诉电话几乎打爆了厂里。
“刚开始有。”林建国从一摞文件里抽出一份,“这是最新的反馈。从一周前开始,投诉电话就没了,全是来追加订单和询问下一批货时间的。”
他把文件递给李子明。上面记录着各地经销商的反馈。
“峰牌牛逼!说十五天扩建厂房就扩建了!这执行力,我服了!”
“我的货收到了!一箱不少!包装比以前还好!老李,下个季度给我加一百万的配额!”
“海城速度啊!我还以为我的定金要打水漂了,没想到货这么快就到了,一点没耽误我铺货!”
经销商们的态度,从一开始的质疑、愤怒,变成了现在的震惊和佩服。/x/i¢a?o~s+h\u~o~g+u,a\i`.`c′o′m!
“产销协同,数据驱动。”林建国点了点桌上厚厚一叠报表,“生产端有多大产能,销售端就敢接多大的单。物流能覆盖到哪里,我们的货就能铺到哪里。一切都清清楚楚,不会再出现以前那种拍脑袋决策,最后自己把自己撑死的情况。”
李子明翻看着那些反馈,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这场豪赌,赢了。
“不过,新问题来了。”林建国把地图上代表原材料供应商的几个蓝色图钉圈了出来。
“我们的速度太快了。”他拿起一支铅笔,在纸上快速地画着,“生产线三班倒,原材料的消耗也是之前的三倍。我查了王会计的账,按照现在的消耗速度,我们库存的白砂糖,只够用五天。果浆,七天。茶叶,也只有十天。”
“一旦某个环节的原料断供,这三条生产线就得停下来。停一天,损失就是几十万。”林建国把铅笔放下,“我们跑得太快,给我们提供弹药的后勤,跟不上了。”
第二天上午,会议室。
李子明、林建国、张援朝,还有新上任的市场监察部总监赵大刚,四个人再次坐到了一起。-零\点~看_书\ .更¢新.最/快?
林建国把供应链的风险和盘托出,每个数字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张援朝听得眉头紧锁。“原料跟不上,我这边就是天大的本事也造不出东西来。”
“我去找那些供应商谈!”赵大刚一拍桌子,“妈的,收了咱们的钱,就得给咱们办事!我去催!”
“催,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林建国摇了摇头,“这不是一家供应商的问题,是整个链条的问题。你今天催了这家,明天那家可能又掉链子。我们需要一套系统,来预判风险。”
他把一份新的方案推到桌子中央。
“供应链预警系统。”林建国解释道,“简单说,三步走。第一,销售部根据市场数据,提前做出未来一个季度的销售预测。第二,生产部根据销售预测,制定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我们拿着物料需求计划,提前去锁定上游供应商的产能。”
他看向赵大刚。
“老赵,你那个市场监察部,不能只盯着咱们自己的销售渠道。你的下一个任务,就是去上游,去那些原材料厂子里。不是去催货,是去建立合作。哪些厂子质量好,产能稳定,信誉高,我们要把它们变成我们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甚至,我们可以预付定金,买断他们未来几个月的产量。”
赵大刚愣住了。他本以为自己的新部门就是个到处救火、抓串货的“宪兵队”,没想到还有这么个用处。
“让我去跟那些厂长老板打交道?”赵大刚问。
“对。”李子明点头,“你在外面跑了十几年,论看人、论喝酒、论谈判,没人比你更在行。这个事,只有你能干。”
赵大刚搓了搓下巴,嘿嘿一笑。“行啊。以前是求着别人买咱们的东西,现在是去让别人把东西优先卖给咱们。这个活,我喜欢。”
他站起身,“我现在就带人去东北,那边的甜菜糖厂最大。我先去把咱们下半年的糖给定了!”
看着赵大刚风风火火地走了出去,会议室里几个人都笑了。
曾经互相看不顺眼的几个人,如今在一个清晰的目标下,拧成了一股绳。生产、销售、市场、供应链,四个轮子,终于开始朝着一个方向,高速转动。
又过了十天,最后一批积压的订单也顺利发货。
王会计抱着算盘冲进李子明办公室,脸上的褶子都笑成了一朵花。
“李总!两百四十五万的预付定金,一分钱没赔出去!还多收了九百多万的尾款!咱们的账上,现在有超过一千万的现金!”
李子明看着窗外排队等着拉货的卡车长龙,心潮澎湃。
最危险的时刻,过去了。
傍晚,林建国走进办公室,把最后一份发货单放在李子明桌上。
“欠的债,都还清了。”
李子明拿起那张单子,又放下。
“建国哥,咱们把之前的窟窿填上了。”他转过椅子,看着林建国,“现在,是时候想想,怎么挖一口我们自己的井了。”
“井,我们已经有了。”林建国推了推眼镜,手指在桌上那份清空的订单总结上敲了敲,“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让这口井里的水,永远都打不干,还能越打越甜。”
李子明靠在椅子里,他看着林建国,也看着窗外那片灯火辉煌的厂区。
“你是说人?”
“对,人。”林建国把一份新的文件推到李子明面前,“峰牌能有今天,靠的是你的胆子,赵大刚的腿,张援朝的手。但要走得更远,就不能只靠你们三个。得让厂里每一个拧螺丝的,每一个跑市场的,都觉得这厂子是他们自己的。”
李子明拿起那份文件,封面上是几个他从未见过的字:股权激励初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