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换玻璃排队
张援-朝的语气从最初的怀疑,变成了无法抑制的激动。`j^i`n*j′i*a¢n-g/w?x-c¨.,c`o~m\
作为一个搞技术的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样一条顶级的生产线意味着什么。
李子明的反应却很平静,他只是绕着窑炉,一寸一寸地仔细观察。
“机器是死的,光有它没用。”
他停下脚步,看向激动的张援朝。
“我们得找到能让它活过来的人。”
离开红旗玻璃厂时,已是黄昏。
李子明没有回公司,而是直接开车去了市里的老城区。
根据街道办一位热心大妈提供的线索,他们在一片拥挤、破旧的筒子楼里,找到了他们要找的人。
原红旗玻璃厂的总工程师,刘万山。
找到他的时候,他正蹲在一个小小的露天修理铺前,帮邻居换一块窗户玻璃。
老人已经年过六旬,头发花白,背脊微微佝偻,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工装,动作却异常稳健。他用小铲子仔细地清除着窗框里残留的玻璃碴和油灰,眼神专注,仿佛在雕琢一件艺术品。
“请问,是刘万山刘师傅吗?”
李子明走上前,客气地问道。/3*8′看^书\网? `最?新_章?节/更?新*快/
老人头也没抬,只是“嗯”了一声,继续忙着手里的活。
“刘师傅,我们是……”
“换玻璃排队。”
老人直接打断了他的话,声音沙哑,带着一丝不耐烦。
李子明和张援朝对视一眼,有些尴尬。
李子明清了清嗓子,耐着性子说:“刘师傅,我们不是来换玻璃的。我们想跟您打听点事,关于以前红旗玻璃厂的。”
听到“红旗玻璃厂”五个字,老人铲除油灰的动作,终于停顿了一下。
他缓缓抬起头,浑浊但锐利的双眼在李子明和张援朝身上扫了一圈。
“厂子都没了十几年了,还有什么好打听的?该卖的卖了,该烂的烂了。”
说完,他又低下头,继续干活,摆明了不想再谈。
张援朝忍不住开口:“刘师傅,我们今天去厂里看了,那条德国的八号线还在!我们想把它修好,重新开工!”
老人的动作再次停住。
他慢慢地直起身,将手里的工具“哐当”一声扔在地上。
他盯着张援朝,又看看李子明,忽然笑了,那笑声里充满了自嘲和鄙夷。
“修好?哈哈,修好!”
他像是听到了本世纪最好笑的笑话。`s·h`u*w-u-k+a*n¢.`c?o?m!
“年轻人,你们是搞投机的,还是来做白日梦的?”
“那不是一堆钢铁,那是个无底洞!你知道修复它要多少钱吗?你知道那些备件去哪里找吗?你知道当年的工艺参数现在还有谁记得吗?”
他一连串的反问,像是一盆冷水,把张援朝浇了个透心凉。
“痴人说梦!”
老人最后吐出四个字,捡起地上的小马扎,转身就要走回屋里,一副多说一个字都嫌浪费的架势。
“刘师傅!”
李子明突然开口,叫住了他。
老人的脚步停住,却没有回头。
李子明没有像张援朝那样去争辩修复的可行性,他只是用一种纯粹请教的口吻,轻声问道:“刘师傅,我就是好奇。都说那条线是当年的镇厂之宝,它到底……厉害在哪里?”
这个问题,和生意无关,和金钱无关。
它只是一个后辈,对一段辉煌历史的好奇。
刘万山佝偻的背影,僵住了。
他没有立刻回答,也没有再往前走。
屋檐下的阴影笼罩着他,让人看不清他此刻的模样。
许久,他才转过半个身子,重新打量着李子明,那锐利的审视,似乎要穿透这个年轻人的皮囊,看进他的心里。
“你想知道?”
“想。”李子明的回答干脆利落。
空气仿佛凝固了。
张援朝紧张地看着两人,不敢出声。
刘万山干裂的嘴唇动了动,最终,他吐出一口浊气,那股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尖锐,似乎被磨平了一些。
他的视线越过李子明的肩膀,望向远方,望向那个早已消失在城市发展中的工厂的方向。
“厉害在哪里?”
他喃喃地重复了一句,像是问自己,也像是在回答李子明。
“当年,为了把它请回来,我们几乎赌上了全厂的命。”
“那座窑炉,它不是叫八号线。”
刘万山的声音变得悠远而深沉,每一个字都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我们都叫它,‘巨龙之心’。”
北郊,红砖筒子楼。
墙皮剥落,露出灰色的水泥内里,空气里浮动着老旧小区特有的,多种生活气息混合的味道。
李子明和张援朝站在一扇掉漆的木门前。
这里就是刘师傅的家。
张援朝抬手,叩响了门。
咚,咚,咚。
过了好一阵,门内才传来拖沓的脚步。门开了一条缝,一个中年女人探出头,满脸警惕。
“你们找谁?”
“请问,是刘卫国刘师傅家吗?”李子明递上一个客气的笑容。
女人上下打量着他们,特别是李子明,一身干净利落的穿着,与这里的环境格格不入。
“你们是干什么的?我爸不见外人。”
“我们……”
李子明刚要开口,旁边的张援朝往前站了一步,冲着门缝里喊:“嫂子,我是老机械厂的张援朝,跟老刘以前是一个系统的,来看看他。”
女人怔了一下,显然听过这个名字。她犹豫着,还是把门完全打开了。
“进来吧。他就在里头。”
屋子不大,两室一厅,但收拾得很整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坐在沙发上,盯着电视里播放的戏曲节目,头也不回。
他就是刘师傅,曾经的红星玻璃厂第一把技术好手。
“老刘,看谁来了。”张援朝主动打招呼。
刘师傅这才缓缓转过头,浑浊的眼睛里没什么光彩,看到张援朝,也只是点了下头。“援朝啊,坐。”
他的目光扫过李子明,没有停留。
李子明也不在意。他将手里拎着的两瓶好酒,轻轻放在了茶几上。
不是什么天价名酒,却是市面上口碑极好的酱香型白酒,懂酒的人才知道它的价值。
“刘师傅,听说您好这口。晚辈李子明,特地来拜访您,想跟您讨教几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