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外图邦政,内谂天子。忧在进贤,思求多士

光幕画面一转,镜头落在公元710年的紫宸殿上。

苏治那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嗓音,继续从光幕中传来,

“唐中宗李显驾崩当晚,韦皇后立刻召上官婉儿入宫。

两人在偏阁草拟遗诏,当即定下两条核心:立十六岁的李重茂为帝,韦皇后临朝听政。

一如正如当年武则天辅佐高宗时的那般模样。

但上官婉儿心里却非常清楚,韦皇后不是武则天。

无论是才能、手段、还是魄力,就连在朝中的声望,她都也远不及当年的武则天。

婉儿心里并不服她,更不想成为她的垫脚石。”

“尼玛,真的是个人都想当皇帝!”

“就韦皇后那点手段,也配跟武则天比?”

“哈哈哈,李世民看到此处,有何想法?”

“这个上官婉儿的野心,真不是一般的大……”

………………

“上官婉儿借着探望太平公主的理由入宫,屏退殿内宫人后,她从袖中取出一卷素笺。

这是她与韦皇后草拟的遗诏草稿。

太平公主与她素来交好,更不满韦后专权。

于是两人一合计,当即又另外起草了一份遗诏。

消息终究还是泄露了出去。

韦后当即强行更改遗诏内容,改李旦为太子太师。

李旦被削去辅政之权,这让李唐宗室深顿危机。

太平公主连夜派人联络临淄王李隆基,密室之中,两人最终定下了先发制人的计划。

彼时李隆基虽年轻,却早已暗中结交羽林军中将领,麾下已聚起一批心腹。”

“公元710年六月庚子夜,唐隆政变爆发。”

视频画面陡然一转。

只见李隆基身披甲胄,手持兵符站在玄武门外。

他高举兵符,对守门羽林军高声喊道:“韦氏毒死先帝,谋危社稷,今夕当共诛诸韦!有不从者,夷三族!

羽林将军陈玄礼早已暗中归附李隆基,当即拔剑高呼:‘愿从临淄王!’

原本奉命守卫宫门的羽林军纷纷卸甲跪拜,转而跟从李隆基冲入内宫。

韦后此刻正在宫中宴饮,听闻兵变惊得跌坐在地。

不等她逃走,追兵瞬息而至,将她斩杀。

武三思府邸同时被围,满门上下无一人逃脱。”

“韦皇后和武三思被满门抄斩,而与韦皇后关系亲密的婉儿也在诛杀之列。

她为了求得一线生机,

便主动将与太平公主一起起草的遗诏拿出给李隆基看。

有人对李隆基说道:‘婉儿虽曾附韦后,但其才可用,不如留着。’

但李隆基却缓缓摇头,回道:‘此婢妖淫,渎乱宫闱,怎可轻恕?今日不诛,后悔无及。’

话音未落,身旁刽子手已然拔刀。

一道寒光闪过,上官婉儿倒在血泊之中

绝代才女,就此香消玉殒。”

观众们看到李隆基连斩韦皇后、武三思和上官婉儿,于是忍不住议论起来,

“哟!这十大昏君,年轻时竟然如此英明果勇?”

“干得漂亮!这才叫雷霆手段!”

“可惜了,李唐王朝在李隆基手上达到巅峰,却又迅速坠落。”

“他年轻和老年,简直就是两个人啊!”

“……”

光幕下,

上官婉儿脸色惨白如纸,身体摇摇欲坠。

武则天一直没有处理她,只是把她晾在一边。

沉默良久,武则天这才缓缓开口道:“朕,到底教出了个什么玩意儿?”

狄仁杰轻叹一声回道:“她的野心太过膨胀,深陷权斗核心,终究难逃一死。”

武则天扭头看向狄仁杰,眼神有些飘忽的说道:“狄国老,你说如果大唐臣子人人都如你一般,这个天下,早就太平且繁荣昌盛了吧?”

狄仁杰连忙躬身行礼道:“陛下谬赞,老臣愧不敢当。”

“唉……”武则天长叹一声,说了一句:“先看看她能得到什么奖励,再决定如何处置她吧。”

“陛下英明。”

视频继续直播,来到最后的总结阶段。

“上官婉儿的结局,其实早有预兆。

她祖父上官仪因废后诏被杀,她自幼入掖廷为奴,却凭才华跻身权力中心,这样的身份本就容易成为政治斗争的靶子。

李隆基执意要杀她,就是因为她的死对稳定大唐政坛太重要了,必须要借她的死来立威。

李隆基要以最酷烈的手段告诉天下人:

外姓人臣,哪怕才高八斗、功高至伟,也绝不可染指李氏皇权。”

“上官婉儿死的时候时,才四十七岁。

史书有记载:她葬于洪渎原,后来被追赠昭容,谥号惠文。

到了开元年间,李隆基又下诏编纂她的文集,收录其诗作与文稿。”

“事实上,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不仅是宰相,更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诗人。

其诗作风格绮绰婉媚,被时人称为‘上官体’,当时的文士都争相模仿。

上官婉儿的诗风承袭祖父,又因常年身处宫廷,多了几分大气。

加上她的政治地位,很快便成了当时的文坛领袖。”

“她经常跟随中宗参加宴饮,应制赋诗从不费力。

有时李显、韦皇后和公主们让她代笔,

她能同时写出数首诗词,而且每首都合乎各人身份,满座大臣无不惊叹。

《唐诗纪事》里记载过一件事,最能体现她的诗才。

当时,唐中宗在昆明池设宴,让群臣赋诗,一共收上来一百多篇。

中宗便让上官婉儿评定优劣,婉儿登上彩楼,接过内侍递来的诗稿,逐篇审阅。

不满意的,就随手从楼上抛下。

纸片像雪一样纷纷落下,不过片刻就落了一地。

最后剩下的,只有沈佺期和宋之问的两首诗。

婉儿拿着两首诗看了片刻,最终还是将沈佺期的诗扔了下去。

群臣捡起一看,沈诗的结句是‘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

而宋之问的结句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婉儿解释说,沈诗的结句气势已尽,而宋诗的结句依旧磅礴有力。

群臣听完,无不点头叹服。”

“《新唐书》里评价这件事为‘当时属辞者,大抵虽浮靡,然所得皆有可观,婉儿力也’,

这是对她文学贡献的高度肯定。

和其他才女不同,上官婉儿的文学才能还和她的政治成就紧密连在一起。”

画面一转,切到朝堂场景,婉儿正手持奏章奏报念着什么。

“她曾劝说中宗扩大书馆规模,增加学士名额,招揽有名的儒臣来任职。

有文曾赞美到:‘至幽求英俊,郁兴辞藻,国有好文之士,朝无不学之臣,二十年间,野无遗逸,此其力也’。”

“王梦鸥在《初唐诗学著述考》里也写过:‘尤以中宗复位以后,迭次赐宴赋诗,皆以婉儿为词宗,品第群臣所赋,要以采丽与否为取舍之权衡,于是朝廷益靡然成风’。

就连后来的宰相张说,在给婉儿写的碑铭里也称赞她:‘外图邦政,内谂天子。忧在进贤,思求多士’,这几乎是唐人形容宰相的标准说法。”

“据传,

婉儿的母亲郑氏怀孕时,曾梦见仙人送给她一杆秤,还说‘执此称量天下’。

这个梦也成了婉儿一生的写照。

她确实以自已的才学和智慧,在朝堂上执掌机要数十年。”

“上官婉儿从来都不只是一个才女,只是她的才名太盛,掩盖了她的政治成就。”

【华夏历史十大才女第四位:巾帼宰相上官婉儿,盘点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