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六章

“王大人言重了。”沈隽意摆手道,“我只是尽了自己的职责而已。”

“大人,您为民除害,还让我们收缴来的陈德华的赃款修桥补路、赈济受害者家属。您就是我们三水县的救星!”师爷也上前说道。

其他官员也纷纷上前,表达对沈隽意的感激之情。

毕竟之前他们都实在是怕了陈德华,才让他们父子在三水县里到处胡作非为,也导致民怨四起。

但如今,因为有了沈隽意,剪除了陈德华父子这群毒瘤,从此以后,他们也更好管理三水县了。

所以,对着沈隽意,他们还是很热情的。

“沈大人,您一定要保重身体啊!”

“有机会请您再来三水县!”

……

“各位的心意,我心领了。”沈隽意淡淡道,“三水县能有今日,也离不开大家的管理,只希望大家今后能秉公执法,多为百姓做事。”

“是!我们一定谨记大人的教诲!”众人齐声回答。

一行人走出县衙准备前往城门,刚走到街上,就发现街道两旁站满了百姓。

原来沈隽意要离开的消息早已传遍全县,百姓们自发来到街上,要为这位青天大老爷送行。

“沈大人!”人群中有人喊道,“沈大人,您是我们见过最好的官!”

“多谢大人为我们讨回公道……”

“大人为何不能多停留一些时日,我们都还没报答大人……”

看到这么多百姓来送行,沈隽意心中也很是感动。

“多谢各位好意,”沈隽意对着人群拱手道,“但本官还有公务在身,必须回京复命。希望大家今后能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

“沈大人,您一定要保重啊!”人群中传来哽咽的声音。

“有机会一定要再来看看我们!”

“我们三水县百姓永远不会忘记您的恩德!”

在百姓们的簇拥下,沈隽意一行人缓缓向城门走去。

街道两旁挤满了人,男女老少都有,每个人脸上都写着不舍和感激。

王老汉带着小燕和虎子也在人群中,小燕踮起脚尖,大声喊道:“大人,谢谢您救了我!”

沈隽意听到声音转头看去,看到小燕天真的笑脸,微微一笑。

赵婆婆在儿子们的搀扶下也来了,她颤抖着双手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包袱。

“大人,这是老身连夜给您做的鞋垫。”赵婆婆抹着眼泪说道,“您为我儿子报了仇,老身不知道怎么报答,只能做这点小东西表表心意。”

沈隽意接过包袱,只觉得沉甸甸的。

他知道这里面装的不是鞋垫,而是一位老母亲最真挚的感激。

“赵大娘,您的心意我收下了。”沈隽意说道,“您也要保重身体。”

就这样,在百姓们的簇拥和祝福声中,沈隽意一行人被送到了城门外,那里还有更多从附近村庄赶来的百姓在等候。

“沈大人!”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呼声,“一路平安!”

“青天大老爷!我们永远记得您!”

“沈大人一路顺风!”

看着这满城百姓情深意重的送别,沈隽意心中五味杂陈。

他深深地向众人鞠了一躬,然后翻身上了马车。

“乡亲们,保重!”

马儿缓缓前行,沈隽意回头望去,城门口还有百姓在挥手送别。

三水县的天空湛蓝如洗,阳光洒在大地上,照亮了那一张张真挚的脸。

“大人真是备受爱戴啊!”楚元化感慨道。

“不过是尽我本分而已。”沈隽意笑了笑,“这次也多谢了楚大人全程保护,不然,我何至于能全身而退。”

楚元化挠了挠头,“也有韩将军的功劳……对了,怎生不见韩将军?”

“韩将军要整合那些山贼,后面才会回京请功,我们先行回京叙职,今后总是会再见的。”沈隽意淡淡回道。

说话间,马车也渐行渐远了。

经过七天的长途跋涉,沈隽意一行人终于回到了京都。

远远望去,雄伟的城墙在夕阳的余晖中泛着金碧辉煌的光泽,城门口车水马龙,商旅往来不绝,吆喝声、车轮声交织在一起,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

与江南水乡的温婉灵秀相比,这里更显皇城的大气与繁忙。

“大人,到京都了。”

楚元化策马来到沈隽意身边,声音中是难掩的兴奋。

离家数月,终于踏上熟悉的土地,连呼吸都觉得顺畅了许多。

沈隽意微微点头,目光掠过繁华的城门,心情却有些复杂。

这次江南治水的任务虽顺利完成,但三水县的那段经历,也像烙印般刻在他心底。

那些朴实百姓的期盼眼神,都让他对官场生态与民生疾苦有了更深的认识。

进城后,沈隽意先让随行人员各自归家休息,自己则带着治水账册与奏报,径直前往皇宫复命。

皇宫依旧威严肃穆,红墙金瓦在残阳下熠熠生辉,飞檐上的瑞兽威严而庄肃。

沈隽意熟门熟路地来到奉天殿外,向守卫的太监通报身份。

“启禀皇上,钦差大臣沈隽意回京复命。”

没过一会儿,就有人来领他入殿。

沈隽意整理好衣冠,掸去衣袍上的风尘,大步走进奉天殿。

殿内金碧辉煌,盘龙金柱直插云霄,正中的龙椅上端坐着当今天子。

皇上身穿明黄十二章纹龙袍,面容威严,眼神深邃,让人看不出喜怒。

“臣沈隽意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沈隽意规规矩矩行三跪九叩之礼,动作标准,态度恭敬。

“平身。”皇上淡淡开口,目光落在他身上,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隽意,此番南下辛苦你了。江南治水的事情进展如何?”

“回皇上,臣幸不辱命,已按旨意完成治水要务。”

沈隽意起身肃立,从袖中取出奏报,详细汇报起江南的工作情况。

从初到江南勘察水情的艰难,到与当地官员商议制定治水方案的周折,再到组织民工修筑堤坝的辛劳,他都一一详述,不敢有丝毫隐瞒或夸大。

他还特别汇报了如何协调地方资源、如何安抚受灾百姓、如何监督工程质量,以及目前堤坝的具体进度和防洪效果,关于官员的所为自也是略有带过。

皇上静静地听着,偶尔微微点头,神情愈发满意。

待沈隽意说完,他关切地问道:“堤坝修筑得如何?能否抵御今年的汛期?”

“回皇上,新修的堤坝全长三十二里,高一丈八尺,底宽二丈,全部采用青石混合糯米灰浆砌筑,石料都经工匠核验,工艺扎实。”沈隽意躬身回答,“臣在离开江南前特意带人查验,堤坝墙体坚固,防渗措施完备,完全能够抵御特大洪水。”

“很好!”皇上脸上露出明显的笑容,语气也温和了许多,“江南乃朝廷财赋重地,鱼米之乡,若有水患,不仅百姓流离失所,国库收入也会大受影响。你这次能如期完成任务,实乃大功一件。”

“这都是皇上英明决策,臣只是遵旨执行,不敢居功。”沈隽意谦逊地说道,始终保持着臣子的本分。

“不必过谦。”皇上摆了摆手,语气带着欣赏,“朕以前也曾派了不少人去江南治水,要么迁延日久,要么偷工减料,只有今年启用了你,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且工程质量上乘。这既说明你有治水之才,更显你有担当之责。”

皇上沉吟片刻,缓缓说道:“沈爱卿啊,朕一直在观察你。从你初入仕途在翰林院任职,到后来外派巡查,无论在哪,都能干练高效,清廉无私,深得朕心。”

“这次江南治水,更是让朕看到了你的全局眼光与务实能力。”

“臣愚钝,全赖皇上悉心栽培,方能略尽绵薄之力。”沈隽意恭敬回应,姿态愈发谦逊。

“朕决定提拔你为户部侍郎。”皇上突然开口,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目光紧紧盯着沈隽意。

沈隽意听到这话,心中猛地一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户部侍郎,虽然不是尚书,但也是正三品的高官,在户部中地位仅次于尚书,掌管着朝廷的财政要务。

他如今不过二十余岁,能得此重任,实属罕见。

“臣……臣德薄能鲜,才疏学浅,恐怕难当此重任,还请皇上三思。”沈隽意连忙跪下,诚惶诚恐地说道,额头几乎触地。

“朕既然决定了,就说明你有这个能力。”皇上站起身,龙袍下摆扫过地面,他走到沈隽意面前,语气郑重,“户部关系国家财政根基,需得是能干、清廉、有担当之人执掌。”

“你这次治水,不仅工程完成得好,各项账目也清清楚楚,一文钱都用在实处,毫无贪墨浪费。这样的人,正是户部需要的。”

“臣若蒙皇上如此信任,定当竭尽所能,鞠躬尽瘁,不负圣恩!”沈隽意再次叩首。

“很好。”皇上满意点头,伸手虚扶,“明日朝会上,朕会正式宣布你的任命。你先回去准备准备,过几日便要到户部上任理事了。”

“臣遵旨。”沈隽意叩首谢恩,心中百感交集。

从皇宫出来时,暮色已浓,街灯次第亮起。

沈隽意坐在马车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户部侍郎,这个职位对他来说意义重大。

虽然不是最高长官,但也是朝廷要职,掌管着国家财政的重要事务。

他一路沉思,马车不知不觉停在了自家府邸门前。

这是一座朴素的宅院,没有高门大院,没有朱漆铜环,只有简单的黑漆大门,门楣上连块像样的匾额都没有。

沈隽意向来不喜铺张,即便官位渐升,也始终保持着简朴作风。

他推门而入,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晚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

“姐夫回来了!”姜青檀刚从屋里走出来,见到沈隽意,眼眸不由一亮,连忙凑了过来。

“阿檀,你姐姐呢?”沈隽意卸下肩上的行囊,笑着问道。

“姐姐在厨房准备晚饭呢。”姜青檀笑着上前接过行囊,“我去叫她出来。”

“不用了,我自己过去就行。”沈隽意摆了摆手,径直向厨房走去。

厨房里传来碗筷轻碰的细碎声响,沈隽意走到门口,就看到姜映梨系着围裙,正在做饭。

“阿梨。“沈隽意轻声唤道,语气不自觉地柔和下来。

姜映梨转过身来,见到风尘仆仆的沈隽意,亦是眼眸一亮,旋即冲了过来,上下打量着他。

“瘦了!在外面奔波,吃得不好吧?”

“还好。”沈隽意笑了笑,抬手替她别了别鬓角的发丝,“家里怎么样了?”

“挺好的。这宅院前头才买下,也亏得你知道路……”姜映梨说道,“我还想着是不是要让阿檀在城门口等你呢!”

“出宫时,自是有大监告诉我,说是家里搬了地方,还让人送了我回来!”沈隽意扯了扯唇角,“不然,我还真是要闹笑话了!谁出去一趟,连家都找不到了……”

姜映梨弯起眉头,“那晚些让阿檀带你看看家里,你的东西都给你搬过来了……”

“不着急。”沈隽意走进厨房,看着灶台上炖着的汤,“在做什么好吃的?“

“炖了老母鸡汤,还炒了一个排骨,两个清淡小菜。“姜映梨一边说着,一边掀开锅盖查看汤的火候,“你先去前院洗把脸歇歇,饭马上就好。“

沈隽意点点头,转身出去,刚好碰见了姜青檀,被带去了净房。

等他洗漱完毕回到堂屋时,姜映梨已经把饭菜端上了桌。

三菜一汤,都是家常滋味,却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三人围坐在方桌旁,姜青檀殷勤地给沈隽意盛饭,姜映梨则时不时给他夹些爱吃的菜。

虽然都是简单的家常菜,但在外奔波数月,能吃到妻子亲手做的饭菜,沈隽意只觉得格外香甜暖心。

“江南的堤坝都修好了?“姜映梨轻声问道,一边给弟弟和沈隽意都分别夹了块排骨。

“嗯,按时完工了,皇上很满意。“沈隽意简单说了几句工作,没有多提其中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