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册封圣旨!
虽然萧然的奖励没有下来,但是王慎知道肯定是有的。
无他,自己和老村正都有,萧然没有奖励说不过去。
“老村正!”牛车在张明德家门口停下,王慎喊了一声。
这样喊张明德的只有一人,张锦禾听到第一时间开门出来,“王里正!”
不仅仅是萧然等王慎,张明德张锦禾也在等。
想知道萧然的事情,还有曲辕犁会怎么处理。
只是没想到王慎去了一天没有回来,这都第二天了。
“锦娘,老村正在不在家?”
“在的,在的。”锦娘转身,看到有人搀扶着张明德往外走了。
“来了,来了...”张明德的声音响起。
看到王慎,就知道有好事,脸上的笑根本掩饰不住。
“这是件天大的好事啊!”张明德笑着说道。
“哈哈哈!”王慎大笑起来,掏出文书,“小郎君的附籍申请通过了。”
王慎带回来的类似于回执单,萧然的附籍资料已经在万年县登记在册了。
张锦禾双手接过,递给张明德,“阿翁!”
“好好好...虽然有点波折,结果是好的...”张明德看了看文书,确实是县司的,有印章。
没有人敢伪造这玩意,起步就是满门抄斩。
“还是附籍啊?”张明德皱起眉头,有曲辕犁应该直接有户籍才是。
“老村正,该有的流程还是得有的,附籍下来,等小郎君名下有地,再申请也是一样的,没有人敢再为难小郎君。”
张明德也无法反驳,确实是这样。
“王里正为何去了这么久?”张明德好奇问道。
“主要是曲辕犁之事不简单,所以县司一直不敢审批...”王慎凑到张明德旁边,压低声音,“曲辕犁惊动了州府和民部,听说最后是房公呈给陛下的,这件事虽然不大,但是陛下拍板决定的...”
张明德被吓一跳,这种事情县里就能办的,惊动了天子。
“陛下龙颜大悦,赏赐了很多东西,托小郎君的福,我们都有。”王慎指了指牛车上。
“这是老村正的。”王慎把其中的一份给张锦禾,绢五匹。
王慎掏出县丞亲自写给张明德的嘉奖文书。
虽然五匹绢价值不菲,但是张明德在意的是嘉奖文书。
这玩意可以留着,传给子孙的。
张明德指了指牛车上的东西,“剩下的有一份是小郎君的?”
“这些赏赐是县丞给的,小郎君的应该是朝廷给,怎么可能才这么点...”
张锦禾笑着说道:“三祖父的?”
“没错,陛下皇恩浩荡,我们都有...”王慎言语间无法掩饰对李世民这个天子的崇敬。
李世民的人格魅力太强。
哪怕是到了唐末,他的秦王破阵乐都能让大唐再做个仰卧起坐,续命三十载,现在他还在影响力更大。
后世之人需要从史书去了解李世民,这个时代的人不需要史书,李世民的事迹口口相传的。
大唐是怎么来的,无法绕开的就是李世民。
超过二十岁的人,都是经历了隋末战乱的,他们更清楚现在的和平有多来之不易。
自然是感念大唐的好。
“陛下圣明,陛下圣明...”张明德笑着说道。
“老村正,我得把这些东西先送过去...”
“好好好,王里正你忙...”张明德把县司的文书给张锦禾,让张锦禾给萧然送去。
张锦禾没有直接去,而是跟着一起去了三祖父家里。
听到自己也有一份赏赐,这可把三祖父三祖母高兴坏了。
同样是绢五匹,还有县丞的亲笔嘉奖文书。
三祖父拿着文书,“不行,沾了小郎君这么大的光,之前收的钱我得退回去才行。”
之前买直辕犁和加工的钱不能要,要不然心里有愧。
这是三祖父的决定,王慎和张锦禾不好说什么。
几人一起去了张二丫家里。
张明德拿着嘉奖文书激动不已,这才看到张二丫还在自己家里干活。
张大郎在耕地,也不在家里。
现在家里就萧然和三娘。
张明德喊了一声,“二娘!”
“阿翁!”张二丫跑到张明德旁边。
“先别干了,回家一趟,等一下再来...”
张二丫不明所以,之前院子外面的事情她不知道,一直在后院忙。
“好!”张二丫没有多问。
张二丫一路小跑,刚好遇到了从三祖父家出来的一群人。
张锦禾这才反应过来,“二娘,我忘记了你在我家里...”
几人一起往回走。
......
萧然没有带过小孩子,自己都是单身狗。
带着三娘在院子里面闲来无事,教小丫头认字。
三娘才五岁,萧然索性也就教一下阿拉伯数字。
这个时代没有阿拉伯数字,萧然觉得很快就会有了。
这种数字方便,更适合数学天文这些领域。
也没有纸币,两个人一人拿着一根树枝。
“三娘,你写一遍。”
地上有0-9的数字,三娘照抄就可以。
王慎等人靠近院子就看到了萧然和三娘。
张二丫家里的围墙也不高。
萧然带着三娘做什么不重要,只要带着三娘就好,张二丫心里很高兴。
她也不想妹妹一个人孤零零的,可是干活总不能带着妹妹去人家。
“小郎君!哈哈哈!”王慎喊了一声。
萧然和三娘看到其他人,也起身走过去。
看到这么多人,一个个笑的很开心,知道附籍应该是下来了。
“小郎君,附籍通过了,这是县司的文书。”张锦禾递给萧然。
“好!”萧然接过文书,并不意外。
“小郎君,曲辕犁到工部,我是带不回来了,这些钱你拿着...”
之前买直辕犁是二百九十文,改造工费是二十文,王慎问好了,直接给萧然三百一十文。
“王里正,不用如此...”萧然也猜到了,自己的曲辕犁没有回来,后面应该是有奖励的,自己不可能亏的。
“不可,之前答应你的,没有送回来我得赔偿...”王慎把钱塞给萧然。
“沾了小郎君的光,我也算是立功了,这是县司给的赏赐...”
三祖父也凑过来,“小郎君,这个钱你也得拿着。”
三祖父送回来的也是三百一十文。
“三祖父,你这是为何?”王慎这个情有可原,三祖父这个萧然有点懵。
“县司给的赏赐我也有,也是沾光了,哪能再要你的,曲辕犁造福无数庄稼人,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我要是收你的钱,这不合适...”
“三祖父,一码归一码,之前的事情和这个不冲突的...这个本来就是你应该得的,你付出劳动,总不能让你白干是不是,没有这样的道理...”
萧然没有收,三祖父挣的也是辛苦钱,都不容易。
其他人把东西送到也就回去了。
张二丫也就是回来看看,还得回去干活,现在算是工作时间。
看到萧然陪着自己妹妹,也就放心了。
......
萧然的事情没有什么可扯皮的,圣旨下发的很快。
需要的赏赐也准备就绪了,栲栳村距离长安城不远。
本来县司负责就可以,但是李元景安排了州府的司功参军负责。
县里也安排人带路直接到了栲栳村。
东西很多,很多车子满载的车辆随行。
提前通知了里正王慎,他在栲栳村村口迎接。
带着队伍去了张明德家门口。
张明德家算是在栲栳村中心位置,前面还有一片空地,也算是小广场。
村里有什么大事,召集村民到这里来。
这里还有一颗大槐树,不少老人喜欢坐在
王慎得到消息,第一时间通知张明德。
知道是州府的人下来,张明德极其重视,又是换衣服又是重新梳洗的。
州府来的队伍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快去找小郎君来!”张明德喊了一声,这是给萧然的,他肯定得在。
“二娘,回家去告诉小郎君,州府的人带着圣旨来了...”
想到圣旨直达村里,张明德就激动的不行。
哪怕不是自己的,也激动。
家里的萧然带着三娘学到数字100了。
张二丫跑的上气不接下气的,“小郎君,小郎君...”
“二娘,怎么了急成这样?”
“阿姐说,州府的人带着圣旨来了,是给小郎君的,要去接旨。”
虽然猜到了会是这样,心里还是挺激动的。
没想到自己还能体验一下接圣旨的感觉。
“好!”萧然不需要准备,带着姐妹两个就去。
萧然带着姐妹两个到村正家门口的时候,其他人早早等着了。
几个身穿官服的人站在最前面,旁边看到王慎张明德,人群中萧然甚至看到张大郎也在。
不是这些干活的人自己来的,是张明德叫回来的,觉得这是大事应该看看。
也算是迎接朝廷的人。
张锦禾站在三祖父三祖母旁边,对着萧然挥挥手。
带队的是雍州府的司功参军颜勤礼。
看到穿着打扮怪异的人,就知道是萧然了。
萧然还好,张二丫和三娘看到这么多,还有不少是大人物有点紧张。
萧然看到香案,没想到还有这种讲究。
“呵呵,来了!”颜勤礼拿出圣旨。
颜勤礼展开圣旨,“圣旨到!”
“大唐皇帝令!”
听到开头萧然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这可比‘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有逼格多了。
自带“无需解释,直接执行”的压迫感。
这五个字是盛唐时期国家实力、政治自信与文化风格的综合映射。
它如同一个符号,浓缩了人们对那个“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辉煌时代的想象。
当“大唐”二字响起时,联想到的不仅是一道圣旨,更是一个万邦来朝、四海臣服的盛世气象,这种历史想象赋予了文字超越本身的力量感。
而明清圣旨的表述,虽更具政治智慧,却因时代背景的差异,难以再现那种“无需解释,唯我独尊”的霸气了。
唐朝的霸气核心基于‘我是大唐皇帝,我的命令就是王法’的绝对实力自信,属于‘强者宣言’式的霸气。
明清的权威逻辑侧重‘我承天命为帝,所以我的命令必须遵守’,属于‘理论论证’式的权威。
前者更直接,后者更迂回。
萧然不知道怎么接旨,大概明白要跪。
虽然说这个时代跪拜的时候没有明清时期多,但是也有需要跪拜的,接旨的时候就是。
王慎猜到了萧然不太懂礼仪,连忙在颜勤礼面前跪下替萧然接旨。
“门下:栲栳村民萧然,年少怀智,巧思革新,改直辕为曲犁,使一夫一牛可耕百亩,省民力、增农效,功在社稷,利被万姓。”
“朕观其器而知其人,此非独技之巧,实乃为国分忧之诚也。”
“今特降恩旨,以彰其绩:其一册封萧然为栲栳村男爵,食邑三百户,虽村邑之封,然爵从五品下,许其冠带入朝,列于乡绅之上,以显‘布衣立功,荣及乡邦’之典。”
“其二赐永业田二百亩,口分田五百亩,永业田许其世袭罔替,口分田依制身死还公,然特准其子孙永耕,以固农本。所授田亩,着万年县于栲栳村周遭肥壤划拨,即刻造册登籍。”
“其三赏绫罗二十匹、粟米百石、耕牛十头、曲辕犁十架。绫罗彰其功,粟米济其家,牛犁助其推广农技,着工部依式铸造,由雍州府送达。”
“其四栲栳村为曲辕犁肇始之地,乡老民庶多有佐助,特赦该村赋税三年自贞观七年至九年,其间徭役减半,着民部行文州县,毋得苛征。”
听到这里张明德和栲栳村的百姓也不淡定了,免三年赋税。
虽然绝大部分人人不识字,但是听懂了。
三年免赋税!
颜勤礼略微停顿继续宣读:“夫农者,国之根本;智者,民之福星。萧然以微末之身,创利国之器,足为天下黔首法。朕望四海之内,皆效此风,使田无荒壤,家有储粮,共臻贞观之治。”
“尚书省左仆射房玄龄!”
“民部尚书戴胄!”
“雍州牧李元景!”
“贞观六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