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领旨谢恩
林凡和王明对视一眼,立刻整理衣冠,带着众人跪倒在地。3狐\?[恋§文}学?? ]?免£÷.费?{阅|读?a<
“臣,林凡,接旨!”
“臣,,王明,接旨!”
太监点了点头,先是展开了第一卷圣旨,朗声宣读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马头县主簿王明,辅佐有功,勤勉踏实,深得民心。兹国公林凡另有重任,特敕封王明为马-头县县令,正七品,即日上任,望其恪尽职守,勤政爱民,勿负朕望!钦此!”
“轰!”
这道圣旨,让跪在后面的赵二虎等一众马头县的老兄弟们,瞬间激动得难以自已。
王明……王明当县令了!
王明自己更是被这天大的惊喜给砸懵了,他跪在那里,大脑一片空白,直到身旁的林凡用胳膊肘轻轻碰了他一下,他才如梦初醒,声音颤抖地叩首谢恩。
“草……不,臣!臣王明,叩谢陛下天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不仅仅是一个官职,更是皇帝对他们这些出身草根之人的认可,是对林凡所开创的“马头县模式”的最高肯定!
传旨太监将圣旨交到王明手中,没有多做停留,随即又展开了第二份圣旨。¨|.微°?趣u[小$]2说? -?已]发¢?布?°最¤e?新`+~章{!节,*`
这一次,他的目光,落在了林凡的身上。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镇海国公林凡,文韬武略,国之栋梁。朕欲兴海贸,开万世太平之基业,非卿莫属。特封林凡为‘泉州经略改革钦差’,总领泉州一切军政、商贸事宜!赐尚方宝剑,如朕亲临!”
听到这里,众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总领一州之地的军政大权,还赐尚-方宝剑,这是何等的信任与重用!
然而,太监接下来的话,却让刚刚还喜气洋洋的气氛,瞬间冷却了下来。
“……着镇海国公林凡,即日起,三日内启程,前往泉州上任,不得有误!钦此!”
三日内启程!
这道命令,就像一盆冷水,浇在了所有人的头上。
李灵儿的身子微微一颤,刚刚还挂在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李剑仁和王翠翠脸上的喜色也褪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新婚就要分离的错愕与不舍。
只有林凡,神色平静如常。
他早就预料到了,龙景然那个小子,是个急性子。
“臣,林凡,领旨谢恩!”
他恭恭敬敬地磕头,接过了那份沉甸甸的圣旨。.k·a¨n¢s·h¨u_j*u+n/.*n+e?t\
……
皇帝的旨意,便是天命。
原本还沉浸在新婚喜悦中的县衙,立刻被一种即将离别的伤感气息所笼罩。
婚礼结束的第三天,便是林凡等人离开的日子。
这一天,天刚蒙蒙亮。
整个马头县,万人空巷。
百姓们自发地,从县衙门口,一直排到了城门之外,那长长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
他们没有敲锣打鼓,没有欢呼呐喊。
所有人都只是静静地站着,默默地看着那即将远行的车队,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浓浓的不舍。
车队缓缓启动。
林凡没有坐车,他骑在马上,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他看着道路两旁那一张张熟悉而又质朴的脸,心中也是百感交集。
“林大人,这是我们家自己做的干粮,您路上吃!”一个大婶挤出人群,将一个沉甸甸的布包,硬塞到了李灵儿的车窗里。
“国公大人,这是草民给您和小公子做的两双新鞋,不值什么钱,就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一个老鞋匠,将两双纳得结结实实的布鞋,递给了林凡的亲兵。
“将军,夫人,这是我们家自己种的果子,甜!”
……
没有名贵的礼物,有的,只是百姓们最朴实、最真挚的心意。
一个个布包,一个个篮子,被不断地递上车队,很快,几辆马车里就堆得满满当-当。
李灵儿坐在车里,看着窗外那一张张真诚的脸,听着那一句句朴实的嘱托,眼泪再也忍不住,簌簌地往下掉。
车队行至城门口。
新任县令王明,带着县衙所有的官吏,早已在此等候。
他走上前,对着林凡,深深地鞠了一躬。
“大人,”王明的声音有些哽咽,“您放心。马头县,我给您守着!您什么时候回来,它都会是您离开时的样子,甚至……会更好!”
林凡翻身下马,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了简短的一句话。
“我信你。”
他转过身,面向那成千上万前来送行的百姓,目光扫过每一张脸。
他看到了张狗子,看到了仙饮坊的伙计,看到了水泥厂的工人,看到了那些曾经是地痞无赖、如今却成了良民的青壮……
他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的力气,朗声喊道:
“父老乡亲们!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林凡,从这里走出去,但我的根,永远在马头县!”
“你们要好好跟着王县令,把我们的家园,建得更好!”
“等我回来!”
说完,他猛地转身,不再回头,跨上骏马,一挥马鞭。
“驾!”
车队,缓缓驶出了城门。
身后,是无数百姓压抑不住的哭泣声,和那一声声饱含着眷恋与祝福的呼喊。
“恭送林大人!”
“大人,一路保重啊!”
“我们……等你回来!”
林凡没有回头,只是高高地举起了手臂,用力地挥了挥。
他怕自己一回头,就再也舍不得走了。
朝阳升起,金色的光辉洒满大地,将那支渐渐远去的车队,拉出长长的影子,奔向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远方。
自马头县出发,一路向南。
车队行进的速度并不快,林凡没有选择催赶路程,而是将这次南下,也当作了一次深入了解大周民情的机会。
离开马头县地界后,那份肉眼可见的繁华与富庶,便如同退潮般迅速消散。
道路变得崎岖泥泞,沿途的村镇,也大多是低矮破败的茅草屋。田地里的庄稼稀稀拉拉,百姓们面黄肌瘦,眼神里带着一种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麻木。
每当车队经过,那些百姓便会投来或好奇、或畏惧的目光,远远地躲开,与马头县百姓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与亲近,形成了无比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