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摇人

广场之上,那股由万千百姓汇聚而成的洪流,充满了重建家园的希望与激情,浩浩荡荡地朝着府衙的方向涌去。

高台之上,林凡看着眼前这万众归心的一幕,心中那块最沉重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他知道,收服民心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已经成功了。

接下来的,便是真正考验能力的、繁琐而又具体的重建工作了。

他走下高台,来到了早已激动得不能自已的陈清泉面前。

“陈大人,”林凡的语气恢复了平日的平静与从容,“接下来的烂摊子,可就要辛苦你了。”

“不辛苦!不辛苦!”陈清泉此刻对林凡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能为大人分忧,是下官的福分!大人您就瞧好吧,下官就算不吃不喝不睡,也一定把这‘重建发展委员会’的架子给搭起来,把所有前来登记的百姓,都给安排得妥妥当帖帖!”

他现在是干劲十足,恨不得立刻就投身到这伟大的重建事业中去。

“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林凡满意地点了点头,“记住,态度要和善,流程要简化,登记要清晰。咱们的第一炮已经打响了,后续的每一步,都不能掉链子。”

“下官明白!”陈清泉重重地抱拳应下,随即带着一脸的亢奋,领着府衙的官吏们,匆匆地赶往府衙,去应付那如同潮水般涌来的百姓。

广场上的喧嚣,渐渐远去。

林凡转过身,走到了早已等候在一旁的李灵儿和王翠翠面前。

两位女子看着他的眼神,充满了光彩。那是一种混杂着崇拜、骄傲与爱意的复杂情感。

“夫君,你刚才……真威风。”李灵儿走上前,很自然地为他理了理有些凌乱的衣领,声音里满是自豪。

王翠翠也跟在后面,小声地附和道:“是啊,大人。您一番话,就让全城的百姓都活过来了。翠翠……翠翠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等场面。”

林凡看着她们那崇拜的眼神,不由得失笑。

他刮了刮李灵儿的鼻子,调侃道:“怎么?现在不怕我是个疯子,要把家底都给败光了?”

李灵儿被他说得俏脸一红,嗔怪地白了他一眼:“我何时说过这话了?我只是……只是担心你嘛。”

“好了好了,知道你们担心我。”林凡笑着拉起她们的手,“走吧,这里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了。咱们也回家,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呢。”

……

回到那座临时国公府,褪去了钦差大臣的光环,林凡又变回了那个随和的一家之主。

府内,下人们早已准备好了清淡的午饭。

饭桌上,没有了外人,气氛也变得轻松起来。林凡一边给林平安夹着菜,一边将自己接下来的计划,简单地跟众人说了一遍。

当李剑仁和邓健听闻林凡只用了一上午,便彻底扭转了泉州百姓那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时,两位将军也是被惊得半天合不拢嘴。

“老大,还是你行!”李剑仁佩服得五体投地,竖起了大拇指,“这种收买人心的活儿,比打仗可难多了。换作是我,怕是早就跟那些刁民干起来了。”

邓健虽然没说话,但那看向林凡的眼神里,也充满了敬佩。

林凡笑了笑,说道:“民心,只能顺,不能堵。如今民心已顺,但想要将这份热情,转化成真正的力量,光靠我们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

他放下筷子,神色变得严肃起来。

“我需要帮手,很多很多专业的帮手。”

饭后,林凡没有休息,直接一头扎进了书房。

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摇人!

他先是铺开一张最好的宣纸,提笔,给远在京州的龙景然,写下了第一封信。

信的开头,他先是用一种半开玩笑半诉苦的语气,将泉州如今这“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惨状,添油加醋地描述了一遍,字里行间都在暗示“你小子把我坑得不轻”。

紧接着,他又话锋一转,将今日广场上万民归心的盛况描绘了一番,表明自己已经成功稳住了局面,让龙景然安心。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部分,他开始毫不客气地“点将”了。

“……泉州重建,千头万绪,非一人之力可成。臣虽不才,却也知人善任。今有几位皇家科学院的栋梁之才,臣以为,可堪大用,恳请陛下忍痛割爱,暂调泉州,以助臣一臂之力。”

他笔锋一转,在信纸上,写下了第一个名字。

“科学院营造司主事,张铁山。此人于冶炼、火器、营造之术上,天赋异禀,尤擅水泥之法。今泉州港口、城防、民居,皆需重建,非此人主持不可。”

第二个名字,紧随其后。

“科学院木工总师傅,钱老师傅。其人擅机关榫卯之术,善造大船宝船。泉州乃开海之基,海军之本,欲建无敌水师,必先有利船。钱师傅,不可或缺。”

他略一沉吟,又写下了第三个人。

鱼目

最后,他写下了第四个名字。

“翰林院待诏,吴道子。其人善舆图之学,精于测绘规划。泉州城需重新规划,港口、商区、民居、军营,皆需合理布局,方能尽其用。吴道子之才,正当其用。”

写完这四个人,林凡吹了吹墨迹,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四个人,一个管基建,一个管造船,一个管内部安全,一个管城市规划,几乎涵盖了泉州重建所需的所有核心技术人才。

只要龙景然肯放人,泉州这盘大棋,就算是有了主心骨了。

写完给皇帝的信,林凡没有停歇,又拿起了第二张信纸。

这一次,是写给新任马头县县令,王明的。

给王明的信,语气就随意多了,更像是兄长对弟弟的嘱咐与命令。

信中,他先是肯定了王明的工作,给他戴了几顶高帽,随即话锋一转,便开始“征调物资”了。

“……泉州重建,百废待兴,尤缺趁手工具与熟练工匠。马头县乃我大周工业之翘楚,理应为朝廷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