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会师泉州城(上)

钦差大人的一碗冰镇水果茶,如同给泉州府衙这台生锈的机器灌下了最顶级的润滑油。

自那天起,整个官府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那些曾经喝茶看报、推诿扯皮的官吏,如今一个个都像是打了鸡血,卷起裤腿,顶着烈日,真的跑到了自己负责的片区。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老爷,而是变成了工头、监工、协调员,每日与百姓们混在一起。

而百姓们的热情,更是空前高涨。

“泉州重建发展委员会”的登记处,在府衙门口排了整整三天的长队。几乎所有尚存的劳动力,无论是木匠、石匠,还是只会编草鞋的妇人、有力气搬石头的半大孩子,都将自己的名字和手艺,清清楚楚地登记在册。

在林凡的规划下,重建工作的第一步,并非是立刻大兴土木,而是“清理与整治”。

数以万计的百姓,被组织起来,开始了对这座残破城市的“大扫除”。他们清理街道上的瓦砾,拆除那些早已被大火烧毁、摇摇欲坠的危房,疏通被堵塞的沟渠……

整个泉州城,都陷入了一种热火朝天的劳动氛围之中。

然而,热情,并不能完全取代工具。

半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

泉州城的“大扫除”工作,进行得异常艰难。

城南,码头区。

这里是林凡规划中未来的“海上货物进出港口”,也是清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那十几座被烧成焦炭的巨大仓库,留下了山一般高的废墟。

上千名百姓正赤着膊,挥汗如雨。

“嗨哟!起!”

十几个汉子喊着号子,合力推动着一根粗大的圆木,试图撬动一根断裂的石制横梁。但那横梁深埋在废墟之下,任凭他们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也只是微微晃动了一下。

更多的人,则是用着最原始的工具——破旧的竹筐、缺了口的瓦罐,甚至是直接用手捧,将那些零碎的砖石瓦砾,一筐筐地,从废墟中背出来,堆积到远处的空地上。

效率,极其低下。

陈清泉站在高处,看着这如同蚂蚁搬家般的景象,急得是满头大汗。

“大人,”他跑到正在一旁“监工”的林凡身边,擦着汗,忧心忡忡地说道,“照这个速度下去,光是清理完这片码头废墟,怕是都得一年半载啊!百姓们的热情,我怕……我怕经不起这么耗啊!”

这半个月来,他早已对林凡的规划佩服得五体投地,也真心实意地投入到了重建工作中。可眼前这残酷的现实,却让他心中那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一年半载?”林凡闻言,却是轻笑了一声,摇了摇头。

他眺望着远方通往京州和马头县的官道,那眼神,仿佛能穿透时空的阻隔。

“陈大人,别急嘛。”他拍了拍陈清泉的肩膀,语气轻松得像是在拉家常,“我常说,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干。我们这些外行,在这里瞎指挥,是没用的。”

“百姓们的意志,是我们的‘柴’。而我们现在等的,是能把这堆柴点燃,让它爆发出熊熊烈火的‘火种’和‘工具’。”

他卖了个关子,笑道:“算算日子,也该到了。”

陈清泉一愣,还想再问,却见一名亲兵骑着快马,从城门的方向飞奔而来,人未到,声先至:

“大人!京州来人了!是皇家科学院的队伍!”

……

一个时辰后,泉州城北门。

几辆看似普通,实则由龙卫精锐护送的马车,缓缓驶入了城中。

林凡、陈清泉、还有早已在军营中站稳了脚跟的李剑仁和邓健,都亲自在此等候。

车帘掀开,第一个跳下车的,是一个身材微胖,其貌不扬,穿着一身崭新的皇家科学院匠作官服的中年人。

他一下车,连尘土都来不及拍,便直奔林凡而来,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一通抱怨:

“我说师傅!你可真会挑地方!”

这一声“师傅”,叫得是石破天惊,让旁边的陈清泉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只见中年人一脸的“委屈”,指着残破的城墙,嚷嚷道:“都好久不见你了,你不辞而别,自己悄悄来到了泉州,要不是陛下说你需要我们的支援,我们都不知道你躲在这里”

来人,正是林凡的大徒弟之一,如今皇家科学院“铁材部”的部长,大周朝的“钢铁之父”,张铁山!

林凡看着他这副委屈的模样,也不生气,哈哈大笑道:“老张,别发牢骚了。现在不是让你知道我在这了吗,正如陛下说的那样,我需要你们,泉州的百姓更需要你们。如今的泉州城百废待兴,是我要对你们进行期末考试的时候了。”

“哼!就知道你会哄人!”张铁山傲娇地哼了一声,但那双小眼睛里,已经冒出了狼一般的兴奋光芒。

他一挥手,身后马车上立刻跳下来十几个同样精壮的汉子,“我‘铁材部’的精英可都给你带来了!你就瞧好吧!”

紧接着,第二个下车的,是一位须发花白,仙风道骨的老者。

他可没张铁山那么“懂规矩”,下车后根本没看林凡,而是径直冲到了城门边上,朝着海湾的方向极目远眺,口中更是“啧啧”有声,痴痴地喃喃自语:“好……好海湾!这水线,这深度,这避风的走向……若是用来造万石大船……我的天……”

“钱师傅!”林凡哭笑不得地喊了一声。

这位,自然便是皇家科学院“木材部”的部长,大周第一的造船大师,钱老师傅。

“哎,大人!你放心!”钱师傅这才回过神来,对着林凡一拱手,激动得满脸通红,“这地方,简直是为造船而生的!我‘木材部’的船匠们,手都痒了!你就瞧好吧,三年!不,只要两年!我保证给你造出比那倭寇的安宅船,还要大上三倍的宝船来!”

随后,一个背着画筒和各种稀奇古怪测量工具的年轻人,拘谨地走了下来。

他便是“画册部”的部长,吴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