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秦始皇臭了

倒霉催的。~天\禧?暁^税+王^ ?追¢醉¨鑫?彰*劫?

“今日的课业完成了。”

对方神情一瘪。

那么好的日子,为何要提不开心的话呢!

不过,他还是胆大包天地偷偷想着,看来自家父亲是不敢坐那过山车的。

所以,去后世能不能换成他。

他可以。

【家人们!大家好啊!

我是赵高。

现在在沙丘呢!】

刚入口的水差点没把赵一清呛住,赵什么高?

沙什么丘?

【哎!秦始皇僵了。】

“我滴个老天!”

刘邦吃着肉饼的动作也是一顿,“始皇的玩笑也敢开?”

转而一想。

两千年的时间,又怎会不敢开。

稍许,脸色变得难看起来。

始皇都敢,那他呢!

脑海中出现当年他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的场景。

一股不祥的预感出现在他心中。

“陛下息怒。”

咸阳宫跪倒一大片。

嬴政唇角紧抿,浑身散发着不怒自威的气势。

【我是来拿遗旨的啊!

哎,这遗旨都臭了啊!

而且,这遗旨我得改一改,胡亥这孩子好啊!

作为他的老师,我从小看他就善。

以后一定是个爱民如子、孝顺友爱的好皇帝。

老铁们,咱不多说了啊!

我要去找李斯了。_狐?恋`闻/血, *已/发′布`最\辛~蟑!结~】

[这就是短视频的初衷,不论什么人都可以记录生活,包括赵高。]

[蒙恬:我看到你的视频了,我这就和扶苏说。]

[子婴人真好,还给赵公公改花刀呢!]

谁不想皇帝的笑话。

连皇帝都想看其他皇帝的笑话。

当然,除了秦朝人。

嬴稷看着视频,又气又怒,更有一丝心疼。

赵一清朝右边一翻,仔细地看着对方主页里的视频。

等等!

郑和下西洋。

【郑和:今日去航行,咱们只干三件事。

第一扬我大明国威。】

【士兵:呃,装逼。】

【郑和:第二,我们是去平等地做生意的。

士兵:呃,不做就噶。】

赵一清想到明朝时期的统治范围和火力值,呦呵,还真是。

【郑和:第三,找一个叫朱允炆的。

士兵:要噶的不要活的。】

“放屁。”

朱棣听着前两个还挺乐呵。

谁让咱大明就是厉害。

他气冲冲地叉着腰,对着天幕就骂,“咱怎会让朱允炆死,那可是咱大侄子。只是找不到对方,朕下去怎可跟大哥和父皇交代。”

本来正讨论军务的众人一致看向桌面。

皇上既然这么说,那他们也就这么一听。,萝+拉?暁¢税? .勉^沸¢跃_黩-

至于您心中是不是恨朱允炆恨的牙痒痒,是不是恨不得一剑砍死对方。

那就是皇上您的事情了。

【郑和:这话是你能说的吗?】

对啊!

后人们,这话是他们这些人能听的吗?

【郑和:我们的水手都是很专业的。

这位兄弟当兵前是干什么的?

士兵:当兵当习惯了,正磨刀呢!

郑和:滚屋里磨去。】

赵一清看着这条视频快笑抽过去。

历史书中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提高明朝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推动中外贸易发展。

可谁家好人带着一个航母编队去做贸易啊!

舞刀弄枪是一字不提啊1

那些小国怕是得吓得半死不活。

【郑和:别听他胡扯,我们的士兵都是很专业的,这位小兄弟,你以前是干什么的啊!

士兵:我是锦衣卫。

郑和:完了完了。】

【注:明朝锦衣卫,特务机关,首接向皇帝负责,负责情报侦查,监视内部人员等工作。】

明朝的官员们听到‘锦衣卫’三字。

就不由得腿软。

谁不怕,谁不骂。

但不少朝代的皇帝们看到锦衣卫的职责后,表面不显,心中却都产生出极强的兴趣来。

不过,这件事情还是要仔细斟酌才好。

【地点:苏门答腊港。

郑和:老铁们,我到站了啊!根据咱出发前的政策,我必须要扬一下咱大明的国威。

画外音:炮手!就位!

郑和:什么?

画外音:给我杀。

郑和:回来,给我回来!】

[是的,郑和船队爱好和平,也就把找事的锡兰给灭了,武力擒王;行驶进霍尔木兹口岸,舰载大炮对准港口。老和平人。]

[咋不和平,如果不是他们找事,咱大明能把炮弹对准他们、]

“哎!就是这样。”

朱高炽对这句话表示强烈赞同,“他不找事,咱能打他。”

就连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是一副强盗逻辑。

“只是灭了他们的国而己,又没把人给赶尽杀绝,咱们不够仁慈吗?”

“咱们这是天大的仁慈。”

听着三兄弟的话。

竟没人感觉到不对。

是啊!

要不,你们跟楼兰比比,或者跟他们周围的附属国比比。

他们十分的仁慈。

仁慈到只是灭了你的国。

没把你人给斩完。

【郑和:哎哎!跪下的时候小心点,别把我镜头给磕坏了。】

【注:船队抵达各国,当地君主或代表要叩谢皇恩,跪接诏书,抗拒可武力震慑。如锡兰山国王拒绝跪拜,伏击明军。

郑和将其全家押回南京。】

“咳咳!”

朱高炽微笑,“郑和也出使好久了,这锡兰的人也应该快到了吧!”

“是啊是啊!”

他们一定要去现场观看。

【郑和:今天,我给大家讲解的是如何做生意。

别国:这瓷器怎么卖?

郑和:这个啊!五十金。

别国:我们国家都没这么多。】

“那你们国家还挺穷的。”

说话的人是县里的富户,连五十金都拿不出来,也好意思说自己是一个国家。

恐怕连他们县都不如吧!

等等,瓷器多少?

五十......金。

“我滴个老天爷!发财了啊!”

做生意的人都快疯了。

一个瓷器,在外面居然卖五十金。

他们能赚多少银两。

不说百姓们,就连穷的快发疯的皇帝们都眼热。

瓷器!

他们多的是啊!

朱元璋更是看着自己面前的瓷瓶,疑惑不解,“这玩意?值五十金?”

【注:郑和船队交易时以物易物,外国用黄金交换明朝的丝绸瓷器。但两次下西洋以物换物的生意就做不下去了。

因为各国的黄金珠宝都被换光了。】

“不是,这也太不经换了吧!”

本来还踌躇莫展,想要去国外大赚一笔的人,被这句话齐刷刷给整破防了。

就两次生意而己。

这国家的黄金珠宝还能被换光?

是国家吗?

咋这么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