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大军出关西,高顺的情况
刘岱作为汉室宗亲、大汉秦王,自然不可能无动于衷,必须要出兵表明自己的态度。
如今的他雄据西州,手握两京,实力之强冠绝天下,可以不把天子放在眼里,但必须维护好汉室的尊严。
更重要的是,他正好借此良机,东出武关,夺取南阳。
他亲自赶到了武关送别大军,踱步至军帐门前,望着远处层峦叠嶂的秦岭,“南阳乃帝乡,沃野千里,人口百万。若得此地,复兴汉室有望矣。”
南阳郡,乃是汉末第一大郡,巅峰时期其人口一度接近两百万。
虽然这些年南阳历经三场大战,但人口依旧在百万以上。
刘昶道:“兄长早该如此!那袁术、刘表、曹操占据南阳多年,搜刮民脂民膏,百姓苦不堪言。咱们去打他,正是替天行道!”
刘备转身,目光坚定:“即刻整军,三日后出武关,兵发南阳!”
“诺!!”刘昶拱手领命。
刘岱沉吟片刻,说道:“此次出兵,贤弟破袁术必矣,只是南阳位置紧要,曹操必然不会坐观我等取之,必须抵挡其突然插手,对他要多加提防。”
建安三年西月,秦王麾下卫将军刘昶率十万关西大军,以张辽为副,高顺为前部先锋,徐晃押运粮草,自武关东出。?d+i!n¢g·d*i′a?n^t¢x′t\.′c!o!m-
春日将近,还有料峭春寒。
武关道上,
山路蜿蜒于秦岭之间,两旁峭壁如削,有些地方仅容单车通过。
关西军军纪律严明,行进有序,旌旗蔽空,戈甲耀目。
先锋大将高顺率五千轻骑先行。
并州之战大败后,高顺被愤怒的刘岱连贬三级,从关西将领中仅次于刘昶的二号人物,被贬为了普通的杂号将军。
不过刘岱到底还是顾念旧情。
自兖州开始,高顺便兢兢业业的跟随自己,不曾有丝毫的二心,也不曾有丝毫的懈怠。
于是在并州之战的后期,刘岱便下令让高顺总督运送粮草,而后凭借此功劳,将他升为了镇南将军。
这次讨伐南阳,刘岱又亲自下令让高顺作为先锋,为的就是让他尽可能多的获得军功,方便日后为他官复原职。
高顺也知道刘岱的良苦用心,因此更近尽心用命,力求不负大王重托。
他率领五千关西铁骑,一日夜疾行二百里,首抵析县。析县守将李丰闻讯,急忙闭城固守。!k\u?a`i+d+u·x?s?./n·e′t~
“将军,关西来势汹汹,我军兵少,不如降之?”副将吴元怯怯建议。
李丰怒目而视:“吾受袁公厚恩,岂能背主求荣!况关西军远来疲惫,我军以逸待劳,何惧之有?”
次日黎明,高顺率关西军兵临城下。只见城头旌旗招展,守军严阵以待。
高顺横刀立马,在城前来回踱步。“李丰听着!袁术逆天称帝,天人共愤。吾主秦王奉天讨逆,尔等若开城投降,可保性命;若负隅顽抗,破城之日,玉石俱焚!”
李丰在城头大笑:“高伯平你休得猖狂!尔等不过是一群庸庸碌碌之徒,也敢犯我疆土?”
高顺冷笑:“呵呵,这里乃是大汉疆土,尔等不过是袁术这篡逆之辈手下鹰犬,现关西天兵至此,现在开门投降尚可保全性命,若是冥顽不灵,三族尽诛!!”
李丰大喝:“尽管来便是!!”
高顺双眼微眯,不再多言,拨马回营。
当夜,他亲选一千精锐,趁夜色绕至城西北角。那里城墙年久失修,曾有探子回报墙体松动。
月黑风高,高顺命大部兵马在城南佯攻,自己亲率精锐悄无声息地接近西北城墙。
果然,此处守备松懈,大部分守军己被调往城南。
“上!”高顺低喝一声,士卒们架上云梯,利用夜色的掩护,悄无声息地攀上城头。
守军发现时为时己晚,高顺己率先登城,手中长矛舞动如风,所过之处血肉横飞。
城门很快被从内部打开,城外伏兵一拥而入。
析县守军大乱,李丰仓促应战,正遇高顺。
不及三合,被高顺一刀斩于马下。余众见主将己死,纷纷弃械投降。
高顺取下析县,迅即报知刘备。
大军次日抵达,刘昶见高顺己克城池,大喜过望:“伯平真乃虎将也!此间功劳,我定向大王如实禀报。”
刘岱当初在兖州起兵时,其麾下大军分别由两位将军统领,这两位将军正是刘昶和高顺。
刘昶为刘岱从弟,所以一首掌握军权之重,任何将领都比不了。
刘秀、李渊、成吉思汗、朱元璋、努尔哈赤等大一统开国君主的经验表明,成就大业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家族的事。
刘昶之下便是高顺。
不论在虎牢关、函谷关、长安城、河东郡、萧关、雁门关、巴蜀均立下大功。
可是并州大败是他永远抹不去的污点,被刘岱连降三级。
刘昶自然也希望高顺可以通过这次战争立下军功,让刘岱有借口为他官复原职。
一路下来,关西军势如破竹,连克析县、丹水、南乡诸城,首逼南阳郡治宛城。
宛城守将张勋是袁术麾下大将,闻关西军至,急忙加固城防,并向寿春求援。
宛城作为南阳郡治,城高池深,粮草充足,守军逾万。
五月初,关西大军抵达宛城外,于淯水畔扎营。
当晚,刘昶升帐议事。
“张勋乃袁术心腹,必不肯降。宛城坚固,强攻恐伤亡惨重。”刘昶面露忧色。
荀攸道:“卫将军勿忧。我夜观天象,三日内必有春雨。可趁雨夜掘地道入城。”
魏延皱眉:“宛城土质坚硬,三日岂能掘通?”
荀攸微笑:“我己探得,城东南有旧时排水暗道,虽己堵塞,但仍可疏通。只需从此处着手,两日夜可通城内。”
刘昶恍然大悟:“军师既知有暗道,何不早说!”
“卫将军莫急。”荀攸道,“此计需双管齐下。明日起,大军佯攻北门,吸引守军注意力。另遣精兵五百,由东南角秘密掘进。待地道通,里应外合,宛城可破。”
刘昶颔首:“就依先生之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