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刨根挖人,清点定量!

    就在一辆红旗正风驰电逝般朝轧钢厂赶来。

    “赵阳同志,你要是愿意加入化肥厂,我们农业部也会特聘你为农业技术员,对标九级,享初级工程师待遇,每月工资能有102元。”

    纪部长注意到吴秘书的举动,也是果断,想着把根刨了,把人挖走。

    别的不说,就冲着学习能力,哪里需要放那里,绝对好使。

    而不出意外,杨厂长和李副厂长那叫一个紧张,正准备拖时间,便听赵阳表示感谢对方好意。

    “农业这一块,我是真没啥贡献,当不得,当不得。”

    “可以的,为化肥工业作出贡献,也是跟我们农业息息相关的。”

    “纪部长,我并没有离开轧钢厂的打算,不过即便在这里,我同样可以为化肥工业发展建设作贡献。”

    赵阳觉得他们想差了,可正准备说清楚意图和打算。

    “老纪,你这不厚道啊!”

    机械工业部五机部的毕部长赶到了。

    可以听出两人相识,或许还很熟。

    毕部长又对赵阳说道:“赵阳同志,没想到你在化工领域也这么厉害!”

    赵阳耸耸肩,表示他是厚积薄发!

    “厚积薄发好,要是再多几个你这样厚积薄发的青年才俊,我就好办了。”

    毕部长感慨道,原本公安部和歌舞团那边就够头疼了,挖人之心始终未熄。

    得,现在又来了个农业部。

    “毕部长,上头对农业这一块有多看重你应该清楚啊!”

    纪部长拿话压他,即便赵阳不乐意,但刨根的想法依旧。

    “你这话说的,难道我们就不重要?”

    毕部长让大家坐下说话。

    “两位部长,且先听我说!”

    赵阳看着纪部长和甘厂长,把想法说了一遍。

    首先是引进成套设备技术的路子还要坚持走,赵阳对此说出必要性。

    纪部长和甘厂长对视一眼,不禁陷入深思。

    见此,赵阳没说话,而是安静的等他们想清楚。

    片刻后见他们认可,赵阳继续说道:“其次就是我可以在轧钢厂继续研究相关设备,做生产研发,配套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使我们能够同步走上国产化自主研发道路。”

    赵阳的意思表达很清楚。

    纪部长眉头紧皱,看向甘厂长的眼神中好似在说,这样是否可以?

    毕部长闻言则小心思活跃了起来。

    看来也不全是头疼的事,还有好的。

    要是能把化工设备的生产挂在五机部名下,那岂不是又多了好几个厂?

    这一下就把其它机部拉开了啊!

    满满的成绩不是!

    五机部原本是五十七个厂。

    之前赵阳发明的厨房神器和卷笔刀先是搭建生产车间试点,见市场火爆后,毕部长直接大手一挥开办了两个小厂。

    因此,得益于赵阳,现在是五十九个。

    “要不你还是去化工研究院吧?领导项目研发,也不用成天去,就隔几天去一趟就行。”

    甘厂长试探性的问道。

    “甘厂长,实不相瞒,我适合一个人搞研究,不过倒是可以去给他们上课,一个月一次你看怎么样?”

    赵阳明白甘厂长的意思,多几个手下研发也快点方便点。

    但他其实不用研发的啊,只是借这个理由有个过程好拿出来。

    “那过几天我们一起开个研讨会,定下研发和设备生产的项目?”

    甘厂长不再坚持,问赵阳什么时候有空。

    “周五吧!”

    赵阳想了想,这个会开完,每隔一段时间,他把技术图纸画出来提交给他们即可。

    天才么。

    历史那么多年,养育那么多人,经历那么多事,总有那么多个,没毛病!

    “也就是说,赵阳同志研发的是生产设备,那负责生产的厂得要挂我们五机部名下。”

    毕部长听明白了,得双方共赢!

    “这没问题,只要上边同意。”

    纪部长没再提待遇的事,等周五会开完,再说也不迟,那天他还会过来。

    “赵阳同志,多注意身体,别太劳累了,有些事情非一朝一夕之功啊!”

    纪部长和甘厂长离开后,毕部长在临走前拉着赵阳语重心长的叮嘱着。

    “毕部长,我清楚,你也要注意身体。”

    赵阳心说这位倒是没白来。

    “赵阳同志,猪的事情怎么样了?你这么忙,要是难办我换个人,或者算了。”

    等毕部长走后,在厂长办公室,杨厂长和李副厂长再次问起了这事。

    “快了,下周一前给你们明确的答复,不能前功尽弃啊!”

    赵阳一摊手,想着元旦过后用什么法子继续带薪休假。

    由奢入俭难啊!

    “我是担心影响你正事。”

    “不打紧,不打紧!”

    这事拖到现在,赵阳觉得他们可能猜到自己已经搞定十头猪,却借着由头带薪休假。

    不过这无所谓,有些事看破未必会说破。

    要不郑板桥怎么说‘难得糊涂’呢!

    “上次你说有八层把握,杨厂长可是连年终大会都推迟了,改放在元旦那天再开。”

    李副厂长心想这赵阳倒是心思灵透的主。

    “那两位厂长放心,我现在把握已经接近九成九了。”

    赵阳给两人吃了颗定心丸,同时恍然,他说昨天怎么没开。

    从办公室离开,赵阳领完定量就走人了。

    只是坐车来是爽了,回去却只能靠走,争取配车?

    等回到院里,已是下午三点半,而在赵阳刚把粮票放好。

    也巧,于莉跟他前后脚回来。

    “哥,我们算算有多少粮票。”

    于莉很兴奋,还把门给关上。

    主要是前三年粮食短缺的经历让她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就拿去年的这时候来说,当时一天能吃两顿都算好了。

    大部分人都是能躺着绝不坐着,更不可能走。

    为的就是减少身体机能消耗,很多人都弄出了胃病。

    而现在,吃喝不愁了啊!

    “哥,你刚刚领回来的粮票呢?”

    于莉让赵阳把厂里领回来的拿出来。

    赵阳倒是淡然,不过见媳妇开心,他也开心。

    在把粮票拿给于莉,赵阳默默看着她颤抖着手开始清点。

    “哥,细粮票有51斤,其中白面票40斤,大米票11斤,粗粮票有48斤,好多啊,往后我们两人一个月可以都吃细粮。”

    于莉眼里藏不住的喜悦,就跟农民大丰收一样,看着满仓兴高采烈的。

    “你说以后细粮票会不会比粗粮票多点?”

    “肯定会。”赵阳笃定道。

    如今还是六二年底,口粮中细粮粗粮各占一半。

    不过往后两年就好了,细粮比例会逐步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