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魏徵之谏正名分,休养生息现争议
宣武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辰时正。
李承乾在甘露殿召见了寇准、王安石、杜如晦、魏徵四人。
看着坐在伏案旁龙椅上的李承乾,魏徵想到中书省出现的那些人,尤其是想到他们的名字,实在有些忍不住,就上前一步,面露肃穆:“陛下,臣有几个问题想要问陛下,还望陛下能给臣一个说法。”
李承乾看向魏徵,眼中一闪,说:“魏卿心中有何疑问?若是朕能回答,必直言。”
魏徵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李承乾,道:“在臣说出问题前,臣有本奏。”
“魏卿但说无妨。”李承乾微微颔首。
魏徵先是向李承乾深揖一礼,而后直身,目光如炬:“臣闻朝廷新晋数位贤才,皆以古之名相为名——姜尚、管仲、张良、诸葛亮......此乃陛下所赐?”
李承乾淡淡一笑,“正是。朕观此数人,才德兼备,堪比古贤,故赐名以彰其能。”
魏徵闻言,眉头微皱,沉声道:“陛下,此举不妥!”
殿中群臣微微骚动,李承乾目光微凝:“哦?魏卿何出此言?”
魏徵面庞微微抽搐,深吸口气,朗声道:
“臣以为有四不妥。”
李承乾问:“哪四不妥?”
“其一,名不可僭,古贤不可轻辱。”
“《礼记·曲礼》有云:'名者,人治之大者也,不可不慎。'名乃人之根本,岂可轻授?古之圣贤,如姜尚、管仲、诸葛亮者,皆功盖千秋、德配天地,后人尊之如日月,岂可随意冠于今人?”
“昔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今陛下以古贤之名赐予今人,虽意在褒奖,实则僭越古制,混淆视听!若后世史书载之,岂非贻笑大方?”
“其二,名实不符,必生祸端。”
“《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今之臣子,纵有才干,岂敢自比姜尚、管仲、诸葛?若其日后德行有亏,岂非辱没先贤之名?”
“昔汉末有'王莽谦恭未篡时',其人初时亦似贤臣,然终成篡逆。若今日赐名之人日后行差踏错,世人岂不讥讽:'此乃陛下所赐之'诸葛亮',竟如此不堪!'此非但辱臣,亦辱陛下识人之明!”
“其三,陛下承天受命,当以德服人。”
“陛下天命所归,能集贤才,此乃大唐之福。然贤才无尺寸之功,却得贤才之名,当慎用之。若随意取古贤之名,岂非轻慢天道?”
“《尚书》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陛下初登大宝,当以德服人,而非昏庸胡为。若天下人知陛下可随意取名古人,则必有人心生侥幸,以为可借古贤之名谋私利,长此以往,朝纲必乱!”
“其四,请另赐新名,以正视听。”
“臣请陛下收回成命,另赐新名。若欲彰显其才,可依其功绩赐爵封号,如'文渊'、'武毅'之类,既显其能,又不僭古贤。”
“《春秋》重名分,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望陛下三思!”
魏徵言罢,深深一拜,静候皇帝回应。
李承乾沉吟片刻,目光扫过殿中群臣,见众人神色各异,有的赞同,有的则面露不以为然。
良久,他缓缓开口:“魏卿所言,确有道理。”
魏徵心中一松,正要再劝,却听李承乾继续道:
“然朕以为,朕既然是天命所归,那么,朕既出此名,必有其深意。或许此数人,当真与古贤有缘,或才德相近,故天借朕之口赐其名。”
魏徵眉头紧锁,仿佛从李承乾身上看到了汉高祖的影子,正欲反驳,李承乾抬手止住他,微微一笑:
“不过魏卿所虑,亦非无的放矢。这样吧——朕可下诏,言明此数人之名乃天赐,非朕妄自僭越。同时,命史官详载此事,以免后世误解。”
魏徵闻言,心中仍觉不妥,但见皇帝已有决断,只得叹息一声,拱手道:“陛下圣明,然臣仍请慎重。”
李承乾点头:“魏卿忠心可嘉,朕必谨记。”
须臾。
李承乾想起魏徵之前还有问题要问,便问:“不知魏卿之前所说的疑问是......”
魏徵脸色一肃,说:“陛下,不知科举一事是否已经安排?”
李承乾微微点头,“朕已命人起草了诏书,不日将颁布下去。”
魏徵闻言,心中松了口气,继续问:“陛下登基一事,天下被赦之人名单可定?”
李承乾不假思索地道:“此事,魏卿可找朕新近提拔的大理寺卿狄仁杰商量。”
“狄仁杰?”魏徵皱了下眉头,心道:又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陛下从哪里找来的这么多有才能之人?
“之前,刘德威多次辜负朕的期望,朕交给他的事情,几乎一样都没有办妥。故,朕决定换一个人。”李承乾解释道。
魏徵面对这番说辞也无话可说。
他沉吟了一会儿,继续问:“陛下,如今大唐战事已息,臣以为大唐休养生息施政举措宜当早定。”
李承乾面露微笑,“今日,朕召尔等前来,为的就是此事。”
魏徵等人恍然大悟。
“以朕之见,大唐休养生息,宜当从恢复人口、稳定财政、巩固边防着手,为未来扩张奠定基础。只是这休养生息的时间......”
李承乾话音刚落。
寇准便道:“陛下,臣以为,至少需要十年。”
王安石也发表了下自己看法:“根据百姓的生活水平,臣以为至少需要十五年。”
杜如晦沉思片刻,也陈述自己的想法,道:“陛下,以臣子见,大唐休养生息至少二十年。”
魏徵心中一叹。
他早该想到的。
宣武年号,已经代表了陛下不会就这么放弃战事的。
将来,对外的战争恐怕不少。
念此,魏徵开始认真思索几人的意见,说:“臣以为宜当休养生息三十年......”
李承乾眉头紧皱,“三十年太长了......”
他扫了一眼寇准众人,听众人意见不一,便说:“此事,延后再论。”
“诺。”寇准等人应声道。
杜如晦明白,陛下这是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了。
魏徵无奈,他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查漏补缺。
这战争一事,他是无法阻止了。
“诸卿若无其他问题,可前往内阁政事堂处理政事。”李承乾说。
寇准等人纷纷道:“诺。”
没过多久。
寇准等人离开了甘露殿。
魏徵走出甘露殿没多久,抬头望天,喃喃自语:“名不正,则事不成……陛下,但愿僭越古贤之举不会酿成大患啊。“
而在中书省内,几位新晋官员——“诸葛亮“、“管仲“等人相视一笑,其中一人低声道:“魏徵果然耿直,不过……陛下既已赐名,又岂会轻易收回?”
另一人淡淡道:“名虽古贤之名,但路,终究要我们自己走。”
此事后来被史官载入《宣武实录》,史官评曰:“魏徵之谏,正名分之争;新皇之决,显天意难违。然名实之间,终究需以行证之。后众贤以行证之不输古贤,新皇天命所归,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