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6 章 颍川

颍川

这里可以说是东汉文化最为繁盛的地方。¢w′o,d!e*s¨h^u-c′h¢e.n`g?._c?o?m′

许多名士、大儒远离朝堂,都选择在此地广收门徒。

以至于此地的私学有很多,从而让这里的文化水平领先大汉各郡,与孔孟之乡青州同为求学之人的圣地。

其实,早在东汉最为繁荣的时期,百姓的识字率远比末期要高一些。

原因自然是因为私学的兴起,让许多有余钱的百姓也能够送孩子进去认认字。

至于读书?

寻常百姓却很难企及,原因自然是因为知识的垄断。

文言文看不懂,带有注释的书籍又掌握在大家族手中。

颍川士族扎堆,又以荀氏最盛。

荀府

专门授学的课堂上,学生们依次向荀爽起身行弟子礼。

而后便有序的离开课堂。

待得其他人都走后,荀爽才看到后排位置一名身穿旧袍的少年正在伏案沉睡。

一缕晶莹的口水滴落在桌案上,将少年压着的丝帛打湿。

年逾六十的荀爽背着手走到少年身旁,面色带着一丝不悦。

“咳咳。”

“嗯哼!”

连着递了两个动静,对方都没有丝毫反应,睡得就跟那死猪一样沉。

啪——

“即来求学,却又昏昏欲睡,是为何故?”

荀爽抬起戒尺打了一下少年的头,气恼地质问道。

“嗷嘶!”

“昨夜睡得晚,今日没精神。”

少年揉了揉头上的阵痛,低声解释道。

少年眉清目秀,身材清瘦,身上的儒袍有些大,而且旧,显然家境也不算太富裕。?鸿_特?晓*税-蛧, `埂^歆/嶵`全¢

不过能够在荀爽这里求学,至少简单的温饱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因何睡得晚?”

荀爽皱眉质问道。

“神游太虚,探索宇宙。”

“胆敢说谎?”

“在想...在想醉花楼的姑娘...”

看到荀爽发怒,青年这才低着头嘟囔道。

“小小年纪就如此孟浪,如何能成大器?”

“郭嘉,下次你就不用来了。”

听到郭嘉的解释,荀爽沉着脸训斥道。

“别呀。”

“先生,弟子知道错了。”

“弟子今年十八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文若十八岁的时候不也提前及冠了嘛。”

闻言,郭嘉连忙求饶。

“哦...你今年十八了。”

“你且等着。”

荀爽有些恍惚,叮嘱了一句后,转身离开学堂。

不多时,荀爽从别处拿出了纶巾。

“先生?”

郭嘉面露不解之色的看向荀爽手中的白色纶巾。

“念你孝敬母亲,为师便为你赐字奉孝吧。”

荀爽掸了掸衣袖,旋即为郭嘉裹上头发。

“多谢先生赐字。”

在荀爽为自己戴上纶巾后,郭嘉立刻对着荀爽拜谢。

此后,他郭嘉就算是完成了及冠礼。

虽然有些简陋,但意义却完全不同,荀爽为他及冠,可远比挑个好日子要强得多。?精-武+晓*说¨网\ ·追!嶵′欣_章*劫,

“算算时日,你在我这里也有七八年了吧?”

“你为人聪慧,想来也学得差不多了,今后就不必再来了。”

荀爽看着对自己拜倒的郭嘉,语气温和地说道。

“先生...”

“去吧。”

荀爽摆了摆手,然后迈步离开学堂。

目送着荀爽离开,郭嘉摸了摸头上的纶巾笑了笑。

及冠并非非要等到二十岁,尤其是在世道不好的年代,十七八岁及冠的不在少数。

而荀彧也并非是二十及冠,而是为了娶唐氏而提前及冠取字。

离开学堂,郭嘉来到荀府一个僻静的院落。

院内装点的极为雅致,亭内焚着一炉香,一名身材伟岸,容貌清秀,举止优雅的青年正在读书。

“嘿嘿,文若,看。”

郭嘉跑到亭内,对着荀彧指了指头顶的纶巾,笑

道。

“及冠了?”

“字是什么?”

荀彧放下手中的书卷,淡笑着看着郭嘉。

自己大他七岁,或许是因为他的性格比较沉稳,使得他颇为喜爱这个性格跳脱的小弟弟。

“奉孝。”

“荀公给取的,取的真棒。”

“我这个人最突出的就是一个孝。”

郭嘉坐到对面,给自己倒了杯茶水。

“确实不错。”

荀彧认真的点了点头。

大汉以仁孝治国,字里取孝,足以证明荀爽对郭嘉的态度。

“确实不错。”

“这茶可比以前喝的那玩意强多了。”

“就是卖的太贵了,也就来你这里蹭蹭。”

郭嘉目光一转,笑眯眯的说道。

“想要就直说,还缺你这一壶茶?”

“走之前和我夫人说一下,带半斤走就是了。”

荀彧没好气的摇了摇头,开口道。

“还得是我文若兄长!”

郭嘉面露感激之色的说道。

“今个过来,除了及冠一事还有其他的吗?”

荀彧淡淡一笑,随口问道。

“有啊。”

“我及冠了,我准备...嘿嘿。”

郭嘉眸子一亮,双手不禁在身前搓了搓。

“唉。”

见状,荀彧就明白对方要做什么了。

他已经不止一次听闻郭嘉提起醉花楼的凝香姑娘,如今好不容易及冠,怕是要去捧场了。

“拿去,别说是我给你的。”

荀彧从腰间解下钱袋子,丢给对面的郭嘉。

这种事情虽然他不说,但不代表他不懂。

男人嘛,当初他刚及冠的时候也是有些迫不及待。

不是迫不及待逛青楼,而是迫不及待地娶了唐氏。

“多谢文若兄长。”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你都及冠多年了,除了在家读书和生孩子外,就没想过举个孝廉出仕?”

“这不合你性格啊?”

郭嘉拿起一颗蜜饯放入口中,一边咀嚼一边问道。

“出仕这种事,急什么。”

荀彧脸上的淡笑消失,神色严肃的说道。

“我听说袁本初自领了冀州牧,要不要去试试?”

郭嘉目光一转,试探性的问道。

“不去。”

“自领州牧,无名无实。”

荀彧果断地摇了摇头。

如今天下未乱,这个时候自领州牧,在荀彧看来很是不妥。

“也不算吧,朝廷被秦家父子把持,他袁本初不自领也当不了啊?”

“还是说,文若觉得那道檄文有误,秦家父子不是国贼?”

郭嘉猛灌了一口茶水,而后笑问道。

“是忠是奸,犹未可知。”

“你若要出仕,我建议你再等等。”

荀彧盯着郭嘉,提醒道。

“什么都瞒不住你。”

“既然如此,那就听你的再等等。”

闻言,郭嘉有些悻悻的抿了抿嘴。

他想出仕,想立一番功业,从而振兴郭家门楣。

“你是看了志才的书信吧?”

荀彧将一封书信放在案上。

“人家都是大将军长史了,当初我还笑话他,说以后我肯定比他官大。”

“结果现在倒好,我还戴着纶巾,人家都戴上进贤冠了。”

郭嘉有些苦恼地指了指头顶的纶巾。

“那你就去雒阳。”

“有志才在,想必不会亏待你。”

荀彧笑了笑,看着郭嘉道。

“那你看好大将军吗?”

闻言,郭嘉忍不住好奇的问道。

“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人有能人指点,至于未来局势如何,现在言之尚早。”

“不过...他对士族貌似不太友善。”

荀彧皱了皱眉,品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