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越来越好
没有喧嚣的锣鼓,没有冗长的致辞。
沈砚川只是微笑着,轻轻按动了大门内侧的灯光总开关。
刹那间,店内所有隐藏的灯带、壁灯、展柜追光次第点亮。
柔和的暖黄光芒均匀地铺满整个空间,如同晨曦本身溢满了每一个角落。
那扇巨大的弧面玻璃窗上的纱帘,此刻被调整到最完美的角度——阳光穿透薄纱,形成一片朦胧、温暖、带着水汽质感的金色光晕,与店内暖黄灯光交融,与悬挂在楼梯转角的巨幅《沈记晨曦》画作形成了奇妙的现实呼应!
无声的开业仪式,却是最动人心魄的告白。这是一盏为灵魂而点的灯。
早有闻风而来的老街坊和新客人(很多是被顾明玥画作吸引的文艺青年)好奇地围拢过来。
当大门完全敞开,灯光点亮那一刻,门口响起了一片压抑的低低惊呼声。
没人想到,一个卖糕点的地方,竟能如此——宁静、温暖、仿佛带着呼吸和光晕的艺术空间!
衣着干净整洁、面带微笑的店员(沈砚川亲自把关挑选,气质都带着和店铺相融的沉静)开始引导客人有序进入。
顾明玥设计的水墨茉莉糕点和清雅包装瞬间俘获了年轻女孩的心;传统的定胜糕、松子百合酥散发出的诱人香气则让老街坊们啧啧称赞。
尤其是一款新研发的名为“破晓”的糕点——雪白的艾草米糕外皮,包裹着流动的、带有细小金箔微粒的琥珀色桂花蜜馅,顶端是一小片极其逼真的、用翻糖和食用金粉制作的暖橙色朝阳微缩模型——造型简约却意境深远,瞬间成为热门话题。
沈砚川撰写的诗意卡片被小心收集起来,不少人拍照发到了社交媒体。
二楼艺术角,顾明玥的水彩小品《糕团物语》系列首次完整亮相。
吉祥纹样衍生品——印着流云纹的帆布包、缠枝莲图案的杯垫、蝠纹点缀的纸巾盒——也吸引了不少顾客驻足挑选。
一个年轻女孩拿着一枚印有简化云纹的陶瓷胸针,惊喜地对同伴说:“天!这不是糕点上的花纹吗?戴在身上好有感觉!”
沈砚川并未守在一楼,而是悄悄走到二楼靠近落地窗的一个角落。
那里放着他最心爱的一套手工紫砂茶具——西施壶配四个玲珑小杯。
他手法娴熟地温杯、置茶(一款陈年普洱熟茶)、注水、出汤。
深红透亮的茶汤注入素白小杯,茶香醇厚内敛。
他端了一杯,递给一直静静站在窗边、沐浴在那片朦胧晨曦光晕中的顾明玥。
“尝尝?配‘破晓’最好,去腻增醇,又不喧宾夺主。”
顾明玥接过小杯,指尖触碰到温热的杯壁,感受到他特意递茶时指尖无意的轻触,耳根微微发热。
她低头抿了一口。茶汤滑入喉中,暖流熨帖着四肢百骸,唇齿间留下回甘,恰到好处地中和了方才品尝新品的微甜。
窗外是老街车水马龙开始苏醒的画面,窗内是光晕、茶香和身边人沉稳可靠的气息。
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宁与充实感,像这杯中茶汤的热度,细细密密地包裹住了她连日紧绷的心神。
“真好……”她低声呢喃,分不清是说茶,是说窗外的光,还是说此刻这偷来的宁静。
“嗯,会越来越好。”
沈砚川的声音在她身侧响起,低沉悦耳,带着一种温厚的笃定。他看着她的侧脸在光影中柔和美好的轮廓,目光专注,如同欣赏一件稀世珍宝。
几日并肩作战的默契和彼此扶持的情谊,在这氤氲的茶香和光晕中,发酵出愈发醇厚的暖意。一种无需言语的暖流在两人之间静静流淌。
开业伊始的成功带来短暂的喜悦,但“艺味研食社”要真正扎根,成为老城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需要的是日复一日的匠心坚持和真诚的温度,这些并非一日之功。
沈砚川深知,立雪堂和晚香堂在专业领域的声名是屏障,但对普通街坊而言,“沈记”的老字号招牌才是信任的根基。
如何在不失格调的前提下,让“艺味研食社”真正融入老街的肌理,成了他思考的重点。顾明玥也在适应着从纯粹画家到空间设计者和运营参与者双重身份的转变。
晨雾刚漫过巷口的石板路,艺味研食社的木招牌还沾着些微潮的露水。
开业第二天的第一缕阳光斜斜切进来时,门口的铜铃“叮铃”响了——八十多岁的张奶奶拄着枣木拐杖,正一步一顿地挪过门槛。
蓝布衫的领口洗得发白,银发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亮,张奶奶往八仙桌旁一坐,拐杖往地上顿了顿,发出沉闷的“笃”声。
“小沈啊,”她嗓门亮得像檐角的铜铃,眼角的皱纹却绷得紧紧的,“听说你这新店花哨得很?但我跟你说,花架子没用——先给我来块百合酥,就得你爷爷当年那个章程做的。”
沈砚川刚从后厨端出一屉热糕,围裙上还沾着点面粉。
他连忙放下木屉,快步上前扶着张奶奶的胳膊肘:“奶奶您坐好,特意给您留了刚出炉的,酥皮都还带着热乎气儿呢。”
青花小瓷碟从展柜里端出来时,能看见酥皮上细密的裂纹,松子碎像撒了层金粉,混着百合的清甜漫开来。
顾明玥站在柜台后,指尖把围裙捏出几道褶子。
她看见张奶奶捏起糕点时,枯瘦的手指关节泛着红,看见她小口咬下去时,酥皮簌簌落在碟子里——店里的挂钟滴答声突然变得格外清晰,连窗外的鸟鸣都像是停了。
“嗯……”
张奶奶闭着眼嚼了三嚼,喉结动了动,突然睁开眼。那双总是带着点严厉的眼睛里,此刻竟汪着点水光。
“就是这个!”
她把剩下的半块往碟子里一放,声音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颤,“百合瓣儿得蒸到能化在舌尖上,松子要炒得带着焦香,酥皮得有九层——小沈,你果然没偷懒。”
她颤巍巍竖起大拇指,指节上的老年斑在阳光下看得分明:“当年你爷爷总说,做吃食跟做人一样,偷一点懒,舌头立马就能尝出来。你这孩子,没忘本。”
张奶奶拄着拐杖走的时候,沈砚川送她到巷口。
正碰上拎着菜篮子的李婶,张奶奶老远就扬声:“去小沈家买块百合酥!还是老沈记那个味儿,比年轻时吃的还香!”
这话像块石头投进老街的晨雾里。
不到半个钟头,晨练完的王大爷揣着鸟笼进来了,要了两块桂花糕配茶;接孙子放学的赵大妈干脆排起了队,说要给全家带份“念想”。
铜铃在人来人往中响个不停,蒸笼揭开时的白汽混着糕点香漫出店门,把整条巷子都染得甜丝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