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磐石模式

三天后,李桐抱着刚出生的儿子出院。家里早已被四位老人布置成了“育儿基地”,恒温箱、消毒器、储奶袋摆得整整齐齐,墙上贴着“新生儿喂养时间表”,精确到每小时喂多少毫升奶。崔琰刚把妻儿安顿好,王经理的电话就打了进来,声音带着兴奋:“崔总,咱们公司这个月有三个女员工怀孕了,都说要拿三胎的二十万奖励!”

“好事啊。”崔琰的声音放得很轻,怕吵醒怀里的婴儿。王经理在电话那头叹气:“但我看了统计局的数据,全国出生人口还在降,咱们这点力量是不是太微薄了?”崔琰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想起李桐论文里的结论:“生育意愿就像股票估值,短期看政策刺激,长期看成本收益。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员工加点‘安全边际’,让他们觉得‘生得起、养得起’。”

元旦过后,《中国人口报》的记者找上门来。办公室里,崔琰的办公桌上摆着两组对比图:左边是磐石资产近三年的员工生育率,从12%涨到了35%;右边是全国出生人口曲线,持续下行。“您觉得企业能为生育做些什么?”记者问。崔琰指着员工福利表:“我们算过一笔账,生一个孩子奖励五万,公司每年支出约一百万,但员工留存率提高了20%,招聘成本下降了30%,其实是赚的。”

他调出公司的人力数据:“生过孩子的女员工,离职率比未婚员工低40%,工作效率反而更高——因为她们更懂得时间管理,就像做投资组合,知道怎么在有限的时间里平衡风险和收益。”记者指着窗外的写字楼:“但不是所有企业都有你们这样的实力。”崔琰沉默了几秒:“所以更需要有人带头。就像2018年大家都不敢买猪股时,总得有人先看到机会。”

报道刊发后,标题是《从私募到产房:一家企业的生育试验》。文中提到,磐石资产的生育奖励政策实施半年后,员工生育率提升近两倍,“三孩家庭”从1户增加到5户。评论区里,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全国企业都按这个标准奖励,一年能多出生约80万孩子,刚好填补今年的人口降幅。

开春时,李桐的产假结束了。她抱着刚满百天的小儿子去学校,同事们围着孩子打趣:“这就是崔总说的‘最有价值的投资’吧?”李桐笑着点头,怀里的婴儿突然抓住她的手指,攥得紧紧的。她想起崔琰常说的话:“投资的终极标的是人,有人才有未来。”

那天下午,崔琰去幼儿园接安安乐乐。乐乐正给小朋友讲“爸爸公司的生育奖励”,说“生弟弟能拿十万块,够买好多奥特曼”。安安则在旁边纠正:“不是为了钱,是为了有人陪我玩,就像爸爸买煤炭股不是为了分红,是为了它们能发电。”

夕阳下,崔琰牵着两个女儿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乐乐突然问:“爸爸,为什么全国的小宝宝越来越少了?”崔琰指着路边的小树:“因为种树需要时间和耐心,养孩子也一样。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给种树的人多浇点水,多施点肥,总有一天,小树会长大的。”

家里,李桐正对着电脑改论文,标题是《企业生育福利对人口结构的微观影响》。小儿子在婴儿车里熟睡,嘴角还带着笑意。崔琰走过去,轻轻合上她的电脑:“别累着,数据显示,妈妈开心,宝宝才能长得好。”李桐靠在他肩上,看着婴儿车里的小生命:“你说,等他长大时,人口数据会不会好起来?”

崔琰没有回答,只是拿起手机,给王经理发了条消息:“把三胎奖励提到三十万,再增设育儿假——爸爸也能休半年。”他知道,这点改变或许撼动不了宏观数据,但就像2019年买猪股、2020年买煤炭股一样,价值投资的真谛,从来不是等待暴风雨过去,而是在风雨里播下种子。

窗外的玉兰花苞悄悄鼓起,像无数个等待绽放的新生命。崔琰望着那抹嫩绿,突然明白:鼓励生育从来不是一笔简单的经济账,而是对未来的信念投资——相信孩子的笑声能治愈所有焦虑,相信年轻的力量能撑托起更远的明天。而他和李桐,和磐石资产的每一个家庭,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信念添砖加瓦。

最热闹的是私募圈的微信群。有同行打趣\"崔总这是要转型做母婴产业\",也有基金经理认真请教:\"你们的人力成本占比反而降了,怎么做到的?\"崔琰只回了张图——2018年到2022年的员工离职率曲线,在生育福利升级后,那条陡峭的红线突然变缓,像被一只温柔的手托住。

政策实施满三个月时,行政部统计出一组数据:申请生育的女员工从每月1人增至4人,男员工主动休陪产假的比例从12%涨到68%。前台小张挺着孕肚给孩子囤货时,总爱跟同事说:\"我婆婆一开始不让生二胎,看到公司发的10万奖金,现在天天给我炖燕窝。\"

崔琰在晨会上展示这组数据时,窗外的玉兰花正开到最盛。\"我们做投资的总说'人口红利',但红利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他看着台下年轻的面孔,\"现在撒下的种子,二十年后会变成客户、变成员工、变成支撑市场的力量。\"他想起李桐孕吐时,安安乐乐端来的温水,突然笑了,\"再说了,公司里孩子多了,连晨会都热闹些,总比天天盯着k线强。\"

那天下午,证监会的朋友打来电话,说有好几家机构来咨询\"磐石模式\"。崔琰望着育儿园里奔跑的孩子,他们的笑声撞在玻璃上,碎成一片金色的阳光。他突然觉得,这场被媒体热议的\"生育新政\",从来不是为了上新闻——就像当年重仓猪股、布局煤炭,他只是相信:最值得的投资,永远是那些能让生活更温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