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农科院来了专家
“二俊,”陶可交代道,“专家们问什么,你就照实说,你平时怎么种、怎么管、怎么记录温度的,就怎么说,至于种子……”陶可语气略作停顿,想了一下,“你就说是我特意托关系从南方一个搞育种的老教授那里花大价钱买来的实验品种,具体啥品种人家没说,只保证耐寒又高产,明白吗?”
“明白,明白!”王二俊连声应下,在他心里,陶可的话就是圣旨,“姐你放心,我嘴笨但实在,有啥说啥,绝不添油加醋!”
挂了电话,陶可扶着腰慢慢走回客厅,陆庚年立即起身扶她坐下。
“王二俊的电话?”
“嗯,”陶可点头,靠在他肩膀上,有些担忧道,“说是省里农科院的专家,被咱们的奇迹蔬菜震住了。”
陆庚年也笑了:“意料之中,你那地龙温控加上神秘种子,长成那样,不引人注目才怪。”
“二俊如果能按照我教的说,应该没问题,”
陶可对那个踏实的小伙子有信心,“种子这关靠南方买来的神秘种子解释,技术活则是他那套精细的种地办法,至于真相……”她调皮地眨眨眼,压低声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陆庚年无奈又宠溺地捏了捏她的脸颊:“属你最精!”
离开京市前,陆庚年陪着陶可去顾华兰工作的医院检查。
最终的到的结果是,陶可怀了双胎,而且还是龙凤胎!
看到检查结果,陆庚年直接把陶可抱起来原地转了三圈。
陶可紧张的抓着他的肩膀:“你小心点儿!”
陆庚年眼眶都红了:“老婆,辛苦你了,谢谢你。”
他宠溺的在她唇边落下一吻,不顾周围低笑路过的人。
陶可无奈,这男人,虽然有时候没长嘴,可有时候这嘴是真不害臊!
顾华兰欣慰的叹了一口气:“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妈就算再舍不得你长途跋涉,你也得回婆家去看看,过年都没回,这会儿趁着月份还不深,回去瞅瞅,然后就回妈这来,等到足月了,妈亲自给你接生。”
两人告别陶家,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陆家人得知老三两口子要回来的消息,老早就开始准备了。
婆婆殷红霜把两人的房间收拾的一尘不染,还换了软的床垫,填制了一些软枕头、靠背,想让陶可睡的舒服些。
大嫂赵英奇因为怀孕,已经停了文工团的工作在家休息了,听说陶可要回来,特意上街买了不少小衣服和新布料,还等着和她交流心得。
二嫂郝梅一家因为上次陶可和陆庚年帮忙搞定了工作的事情,心里感激,还专门买回一只老母鸡和几只山参,要给陶可炖辽参鸡。
两人在陆家受到了热情的招待,没有了嫌隙的一家人其乐融融。
元宵节那天,陆庚年接到了军区的命令,让他马上回去,有紧急任务。
而同时,陶可也接到了刘大苗的电话,说农科院的专家不但没走,还在这研究上大棚里的青菜种子了。
陶可担心这农科院的人是来打秋风的,不放心王二俊能应付得来,顺便和陆庚年回了军区。
到家才打电话给她妈妈,结果顾华兰一听就急了。
“你可给我安安分分的,陆庚年执行完任务就让她把你送回来!你怀着俩,极有可能早产,可千万不能大意!”
“我知道了妈,放心吧!”
陆庚年这次的任务说是有个几天就能回来,反正距离预产期还有两个多月呢,她想着趁这几天把农科院那几个来找麻烦的人忽悠走,再安心回京市待产。
陶可现在越来越嗜睡了,送走了陆庚年后,她在家一觉睡到午后,才搭乘张海英和大刘下山采购的车去了下湾村。
刘大苗不放心,跟着一起去了。
现在蔬菜的供应已经完全够整个军区食用了,只是像鸡蛋水果这些必须的食材,还是要去镇上买。
陶可想着以后慢慢发展,在周边建起鸡鸭养殖大棚和果园。
陶可和刘大苗在下湾村下了车,一进大棚就看到王二俊带着几个衣着整洁但鞋上都是泥的人蹲在黄瓜架下面研究着啥。
看到陶可回来了,王二俊忙向众人介绍。
“这就是俺一直和你们说的陶可姐!”
王二俊憨憨笑着和陶可打招呼。
农科院来的是一名四十多岁的专家,带着几个年轻的工作人员。
“你就是刘勇副司令员一直在夸的陶可同志吧?你好你好,我们是省农科院的,听说东北军区出现了高产耐寒的蔬菜大棚,特意过来考察,这几天也略做了解,这地龙大棚,你是怎么想出来了?这地方光照不够,早晚温差大,根本不适宜建蔬菜大棚的,可你这么一整,不但建成了,还这么高产!真是奇了!”
陶可谦逊道:“您过奖了,我其实也是受到了二俊同志的启发才想到设计这种大棚的。”
“这种保温大棚的确在光照不够的情况下起了很大作用,不过最关键的还是育种,听二俊同志说,第一批蔬菜的种子,你是在一个南方老教授那里买来的?”
陶可点头,随口说道:“对方说自己是一位南方的大学教授,具体怎么认识的不便多言,其实我也不太懂这些种子有什么不同,直到二俊把他们种下去之后才发现,居然和普通种子不太一样。”
王二俊忙点头:“的确是不一样,俺长这么大就没见过长的这么快、这么多、这么大的菜!”
陶可忙往王二俊身上引:“我看种子是次要的,你那一套种地的本事才是主要的,再差的种子,只要伺候的好,水温度和营养跟得上,也能长成好菜!”
王二俊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
农科院的几个人对视一眼,显然,对陶可的话并不十分信服。
“陶同志,你还能联系到那位老教授吗?”专家问。
陶可摇头:“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我猜他大概早退休了吧,恐怕不太好找,你们要是想研究,就把这里的种子带回实验室去,要多少都行。”
那专家见陶可始终不肯透露种子的来源,叹气道:“我们在这儿蹲了一个多星期了,这种子是怎么个长势也都看得清清楚楚,我们想要的不是种子,而是培育出原始种子的办法!现在国家提倡深挖洞、广积粮,要是能把所有作物都变得这么高产,那咱们这泱泱大国,就再没有挨饿的百姓,你不能为了自己那点儿私心,守着这个秘密不松口啊!”
陶可听明白了。
他们是想把蔬菜种子的培育办法用到粮食上,但是自己又研究不出来,想找那位传说中的教授帮忙。
见陶可还不开口,对方拿出了自己的证件。
“我们是真心来找你帮忙的,我叫李厚耘,这是我的证件,我们团队是专门研究粮食的。”
一直默默陪在陶可旁边的刘大苗听到这个名字,顿时大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