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7章 明倭战争 14
官立蒙学也推行一年了,在这里面发生的问题,也是非常多的,最主要的还是整合。
不过,天子一心扑在官立蒙学上,这一点是出乎所有官员们意料外的事情。
朝鲜在打仗,宁波外海也有战事,今年的海收要比去年递减了两成。
可天子一直都不急,从未催促过戚继光,李成梁两人。
甚至依然将官立蒙学这件事情,当作大明朝的头等大事来做。
这一年,他不仅去了北方的各个蒙学点,甚至,还出现在了正在上课的课堂外,带着自己家老六,跟孩子们聊天,跟先生们畅谈,气氛融洽之极。
北方的学田,这一年 ,天子都跑了七八处……都是丰收时节去的。
看收成,问佃农,深入田间。
天子与他家老六的皮肤都晒黑了不少。
就这样说吧,皇帝登基也马上二十年了,从来没有在一件事情上这般上心过,好像是要当作一生的事业来做的。
对于教育,朱翊钧是有着自己远大的目标的。
他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曾经派遣大量使团前往西夷,在驻英格兰国使陈平的帮助,以及在西方最亲密朋友英格兰女王的协调下与积极推动下,在万历十八年的九月,成功进入牛津大学。
这批使团,非常特殊。
具有官方背景的只有三人,其他的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年郎,且大多数都是浙江人……
朱翊钧之所以这么用心的推动官立蒙学,就是在为未来布局。
他要在万历三十年前后,在国内建立数座大学堂……海事,军事,水利,法治,农业,以及科学等学科……
朱翊钧为此筹划了整整一年。
大明朝在官本位的特殊国情下,想要建立这种大学堂,就必须要拥有官方背景,背景小了,都不好推进。
为此,朱翊钧甚至想让内阁首辅担任以后,成立的北京大学堂的名誉山长。
而在南方设置的大学堂,也要有当地巡抚,总督担任名誉山长。
至于关乎军事的大学堂,就要有大都督担任名誉山长,各个退休的将领,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教导学子。
万历三十年左右,朱翊钧想要成立六座大学堂,现在派出去上百名十五六岁的少年前往牛津大学,就是等他们二十五六岁后,回国将经验带回来。
虽然,朱翊钧对于这些高等西式教育的运行,也算了解,可他当时经历的那些,太过超前了,现在的大明朝根本不适合,即便往后倒退,也难以找到最为合适的方式。
所以,朱翊钧还是想要借助人民的力量。
让浙江精心挑选的数百名聪明孩子们,发挥各自的才智,在了解完牛津的历史,以及运转情况下,让他们先商讨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
而对于此时正在跟倭国进行的战争,朱翊钧不是说不关注,而是,他除了给政策,设红线外,对于战事的进展,根本起不到太大的帮助。
并且,他从不乱指挥,即便,他是有着一定的军事素养,可依然不乱指挥。
多少事情,是在乱指挥下坏菜的,朱翊钧可是非常清楚。
他一直都不急。
时间还长。
小倭国就这么大……南方能够应付的来……
这么长时间内,除了李成梁,戚继光两人奏陈上来的军报之外,朱翊钧几乎不会去关注其他的信息。
而坐在御座上的朱翊钧,不紧不慢的展开了李成梁的奏疏。
李成梁详细分析了当前战局,指出对马岛倭军已显疲态,但其根基仍在与本土的联系上。
他并未一味请求增派陆军,而是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甚至堪称冒险的战略——奏请调动山东水师主力,甚至部分浙直水师,前出至对马海峡以西,主动寻歼倭国运粮船队和水军护航力量,力求彻底切断对马岛与九州本土的联系,将十数万倭军困死饿死在岛上!
奏疏中,李成梁极力强调此时正是天赐良机,倭国本土沿海遭宁波水师频繁袭击,守备空虚,士气低落,其水军主力被牵制在对马方向,运输船队的护航力量必然减弱。
若大明水师能果断出击,必能事半功倍。
他甚至直言,若此策成功,快则一年,慢则两载,倭寇必溃,朝鲜战事可定,且能永绝后患,至少能保东海数十年安宁。
朱翊钧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光滑的紫檀木桌面,发出细微的嗒嗒声。
他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一位老将渴望在暮年奠定不朽功业的迫切心情,以及对其自身年岁渐长、恐难久持的深层焦虑。
“困岛……锁海……”朱翊钧低声沉吟着,目光再次投向御案一侧那幅巨大的寰宇全图。
他的视线掠过已渐趋平稳的西北,掠过中原腹地,最终定格在那片蔚蓝的东海以及朝鲜、倭国列岛之上……
这是一个诱惑极大的战略。
一旦成功,确实能最快速度、以最小代价结束这场战争,成就他万历朝又一赫赫武功,也能让李成梁功成名就,圆满收官。
比起旷日持久的消耗,无疑更符合他的期望。
但风险也同样巨大。
大规模调动水师深入海峡作战,胜负难料。
倭国水军并非纸糊泥塑,万一主力决战失利,不仅前期战果可能付诸东流,甚至可能威胁到朝鲜本土和山东沿海的安全。
而且,将如此重任寄托于跨海封锁,对后勤和水师将领的决断力是极致考验……
不过,小规模的侵扰,这是能做到的。
朱翊钧沉思片刻,一时半会也下不定主意。
作为天子,朱翊钧求的无非就是一个稳,而将自己陷入危险境地得到的大胜,同样有着一定的诱惑力。
两种画面在他脑中交织。
一方面是大胜之后,四海承平,万国来朝的盛景……
另一方面是万一失利,损兵折将,战事延长的窘境……
许久,朱翊钧缓缓睁开眼,他提起朱笔,在那份奏疏上略作沉吟。
他并没有立即批准李成梁的全部请求——调动浙直水师牵扯过大,暂不可行。
但他写下批示,原则上同意了李成梁关于扩大海上破交作战、力争切断对马倭军补给线的战略方向。
并着重强调:“着山东巡抚、登莱总兵、水师提督等官,务要同心勠力,审时度势,选派精锐舟师,广布哨探,伺机而动,痛击倭奴粮道。然海战凶险,尤须持重,不得浪战,以保全实力为要。所需粮饷器械,兵部、户部即议速拨,不得延误。”
这是一道充满了权衡的旨意。
它赋予了前线将领更大的主动权和战术灵活性,支持他们采取更积极的进攻态势,但也隐含了告诫,朝廷支持你们打,但要打得聪明,要确保胜利,避免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