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8章 老登嘴里的贤婿,没有一声是白喊的!

宁阳县改制后的卫所真让人眼馋。

空荡荡的国库也真让人心寒。

朱皇帝一边暗自叹息,一边将目光投向了杨少峰:“那个,贤婿啊,你和标儿说要让军士在三十五岁的时候退出军伍,咱呢,同意你这个想法,但是吧,这个可是要涉及到军制改动的。”

杨少峰满腹狐疑地看了朱皇帝一眼。

这老登多少有点儿不对劲。

往常这老登动不动就骂本官是“混账东西”,不是说本官“土匪性子”,就是说本官“小肚鸡肠”,反正没什么好话。

今天可倒好,这老登口口声声地喊了好几次贤婿。

最近的那一次,是刚刚提到蒸汽机小型化之前。

距离现在还不足一个时辰,这老登就再一次喊出了贤婿。

莫不是沾上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按理说不应该呀,这里是大明的紫禁城,老登本身又是皇帝,什么样儿的妖魔鬼怪敢来沾染老登?

要不然就是刘伯温那个老匹夫偷偷摸摸地斩龙脉,所以有龙王来找老登的麻烦?

问题是徐达和常遇春都在场,什么样儿的龙王敢在常十万眼前作死?

就在杨少峰快要暗自脑补出《西游记》、《封神榜》的时候,朱皇帝又嘿嘿干笑两声,腆着脸说道:“贤婿要改军制,咱也没啥意见。”

“就是吧……”

“嗯,那个……”

朱皇帝吭吭哧哧地说道:“这里面牵扯到两个事儿。”

“一个是军士的补充,毕竟咱大明现在还在跟胡元打仗,缺岳少将可不成。”

“再一个就是军饷问题,毕竟咱大明国库确实空虚了些,一时半会儿的也拿不出足够的军饷粮草。”

“还有一个就是退出军伍后的老军们的安置问题。”

所以,这他喵的是牵扯到两个事儿还是三个事儿?

不对。

这里面还牵扯到一个更严重的问题。

堂堂的大明皇帝,竟然是个不识数的!

这简直太可怕了!

杨少峰在心里疯狂编排老登,朱皇帝则是继续说道:“咱也不是没想过,把他们直接转去垦屯农场。”

“但是吧,将他们直接转去垦屯农场,也解决不了咱们大明缺少人手的问题。”

“可要是把他们全都送去工坊吧,这里面又牵扯到要不要给他们分配土地,工坊是否会耽误农桑等问题。”

“哎~”

朱皇帝满脸忧愁地叹息一声,又眼巴巴地望着杨少峰说道:“贤婿啊,你可得好好给咱谋划谋划?”

随着朱皇帝的话音落下,李善长和刘伯温顿时低下了头,生怕憋不住笑。

不容易啊。

上位盘算了这么久,忍了这么久,还违心地喊了好几声贤婿,如今终于逮着机会坑他杨癫疯了!

杨少峰整个人都麻了。

老登嘴里的贤婿,没有一声是白喊的!

就老登提出来的这些问题,看着只有三条,实际上细分下来,却是牵扯到方方面面,说是千头万绪也不为过。

想要把这些问题全都解决掉,最起码也得掉上三斤头发才行。

杨少峰不自觉地伸手摸了摸后脑勺。

难道本官也要英年早秃?

不行。

是驸马府里的躺椅不舒服了?

还是宫里的小龙团不好喝了?

本官在宁阳县吃苦受罪足足有三年时间,现在正是享受生活的阶段,哪里能为了这些破事儿操心?

绝不能让这些破事儿来影响本官的头发,更不能让头发影响到本官英俊潇洒的形象!

想到这儿,杨少峰又不自觉地将目光投向了李善长和刘伯温。

反正这两个老匹夫的头发也掉的差不多了,再多掉点儿也无所谓。

而且李善长这个老匹夫都已经六十多岁了,却还是纳了一房小妾,说明工作压力还是不够。

给他上上强度!

心里打定主意,杨少峰便嘿嘿笑了一声,向着朱皇帝拱手拜道:“启奏岳父大人,小婿的心里确实有些想法,只是岳父大人也是了解小婿的,小婿向来就是个不学无术的性子,当年进学之时也没好好读书,许多学问都是不求甚解。”

“小婿兴许能提出一些想法。”

“但是,这些想法都比较笼统,真要落实执行起来,恐怕还得李相和刘兰台多多谋划才行。”

杨少峰先是往自己身上泼了好几盆脏水,接着又给老登提前打好了甩锅的预防针。

李善长和刘伯温则是满脸错愕地抬起了头。

这是人能说出来的话?

什么叫做需要李相和刘兰台多多谋划?

合着这次还是你杨癫疯提出大概的想法,然后我们两个绞尽脑汁地去完善,然后再慢慢推行?

杨少峰扭过头,不去看李善长和刘伯温意欲择人而噬的目光,又继续说道:“小婿一直在琢磨着,百姓之所以离不开土地,即便是做工比耕种更加赚钱,百姓也舍不得土地,是因为土地对于百姓而言,相当于最后一道保障。”

“毕竟只听说过种地种到死的,却还没听说过有做工做到死的。”

“如果没有土地做为保证,百姓们就会担心年老体衰做不了工之后拿不到工钱,自己就会从家里的顶梁柱,转变为家里的负担。”

“如果手里有土地,哪怕不去耕种,百姓们心里也会多出一分底气。”

朱皇帝不自觉地点了点头。

哪怕换成自个儿,自个儿多半也会是这种想法。

朱皇帝屈起手指,轻轻敲了敲桌子,说道:“咱明白了,那些退出军伍的老军,无论他们选择务农还是务工,咱一样给他们分地,以后咱大明所有的百姓,咱都给他们分地。”

杨少峰一脸懵逼地望着朱皇帝。

请问一下,本官刚刚说的是这个意思吗?

还说什么大明百姓都给他们分地。

也真亏你个老登敢说这话!

你就不能用你那个不怎么灵光的脑袋好好想想,大明百姓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从洪武元年到现在的洪武七年,除去被清查出来的隐户、主动从山里钻出来的逃户等,光是自然增长的百姓数量都得有一两百万吧?

现在你个老登还敢大言不惭地说给所有的大明百姓都分配土地。

等到十年后,你个老登还敢像今天这样儿大放厥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