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冬日的新生

1973年11月28日凌晨,北京城飘起了新年第一场雪。协和医院妇产科的灯光在飘雪的夜色中显得格外温暖。周晓躺在产床上,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手指紧紧攥着床单。

"妈...我好疼..."周晓虚弱地呻吟着。

林茹守在床边,不停地用湿毛巾给她擦汗:"晓晓,再坚持一下,就快好了。"老人的手微微发抖,却强作镇定地安慰儿媳。

值班的女医生检查后鼓励道:"宫口已经全开了,周同志,再使把劲!已经看到孩子的头了!"

周晓咬紧牙关,在又一次阵痛来临时用尽全力。随着一声嘹亮的啼哭,产房里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恭喜,是个漂亮的千金,六斤八两,很健康。"护士麻利地清理好婴儿,将她包裹在粉色的小被子里,抱到周晓面前。

周晓虚弱地接过女儿,看着她皱巴巴的小脸和稀疏的头发,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孩子突然睁开眼睛,那是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和周晓梦中见过的一模一样。

"像青云,"林茹在一旁抹着眼泪,声音哽咽,"这眉眼像极了青云小时候。"

护士笑着说:"这孩子真乖,出生时哭了一声就不哭了,现在又睁着眼睛看妈妈,真懂事。"

不一会儿,病房的门被轻轻推开,方铁和方青山一家探头进来。方文静蹦蹦跳跳地跑在最前面:"伯母,小妹妹在哪里?"

"嘘,小声点。"刘芳连忙拉住女儿,轻声问道:"嫂子,感觉怎么样?"

周晓虚弱地笑笑:"还好,就是有点累。"她把孩子往大家面前送了送,"来看看方宁。"

"方宁?名字真好听。"方青山凑过来,小心翼翼地碰了碰小侄女的脸蛋,"哥知道了吗?"

林茹摇摇头:"刚给外交部打了电话,请人帮忙发了发了电报,估计要过两天才能传到青云那里。"

方铁站在床边,看着小孙女,一向严肃的脸上难得露出温柔:"这孩子额头像我们方家人。"

方文静踮着脚想看妹妹,却被安安拦住:"妹妹在睡觉,你不能吵她。"

"好了好了,让晓晓休息吧。"林茹开始赶人,"青山,你带你爸和文静先回去。刘芳留下来帮我照顾晓晓和安安。"

等男人们离开后,刘芳从保温桶里倒出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糖小米粥:"嫂子,趁热喝点,妈熬了一晚上。"

周晓小口喝着粥,突然问道:"小婉呢?怎么没见她来?"

"嗨,那丫头学校组织下乡实践,去了河北。"林茹一边整理婴儿用品一边说,"我已经托人给她捎信了,估计过两天就能回来。"

三天后,周晓出院回家。

方婉从屋里冲出来,一把抱住嫂子:"嫂子!对不起我没赶上宁宁出生!"她迫不及待地从母亲手里接过小侄女,"天哪,她太可爱了!跟哥小时候的照片一模一样!"

周晓笑着问:"学校的事忙完了?"

"嗯!我一接到妈的信就请假回来了。"方婉逗弄着怀里的婴儿,"宁宁,我是姑姑呀~"

安安扯了扯方婉的衣角:"小姑,你答应给我带的连环画呢?"

"在屋里呢!"方婉腾出一只手揉了揉安安的脑袋,"《小兵张嘎》,最新的一期。"

晚饭时,全家围坐在堂屋里,中间放着方宁的小摇篮。方铁特意开了一瓶珍藏多年的二锅头:"今天是个好日子,都喝一点。"

林茹给每个人碗里夹菜:"晓晓多吃点,月子里要补身子。"

"爸,妈,"周晓突然放下筷子,"我想给青云写封信,详细说说宁宁的情况。"

"应该的,应该的。"林茹连连点头。

方婉插嘴道:"要不要拍张照片一起寄去?我们学校旁边新开了家照相馆,拍得可好了。"

"这个主意好!"刘芳赞同道,"让哥看看宁宁长什么样。"

第二天,周晓靠在床头,看着摇篮里熟睡的女儿和趴在旁边好奇张望的安安,提笔给远在j国的丈夫写信:

"青云:

十一月二十八日凌晨,我们的女儿平安降生。六斤八两,医生说非常健康。妈说她长得很像你,特别是眉眼......

...安安已经是个称职的哥哥了,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来看妹妹。我们给她取名'方宁',取宁静致远之意,也希望她一生平安顺遂......

...昨天带宁宁去拍了照片,随信寄去。她特别乖,很少哭闹,就是饿了的时候会像小猫一样哼哼......

...医生说我的身体恢复得不错,等宁宁满一岁时,我就带她和安安去渥太华找你......"

写到这里,周晓的笔尖顿了顿。她抬头望向窗外飘落的雪花,仿佛能看到万里之外丈夫伏案工作的身影。一滴泪水晕开了信纸上的墨迹。

林茹推门进来,看见儿媳在哭,连忙放下手中的鸡汤:"晓晓,月子里可不能哭,对眼睛不好。"

周晓擦擦眼泪:"妈,我就是想青云了。宁宁出生他都不在身边..."

"哎,男人在外工作不容易。"林茹叹了口气,轻轻拍着儿媳的背,"等宁宁大点,你们娘仨就能去找他了。"

半个月后的清晨,周晓正在给方宁喂奶,邮递员在门外喊道:"周晓同志,国际挂号信!"

林茹连忙去取,回来时激动地说:"是青云的回信!还附了汇款单!"

周晓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方青云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

"晓晓:

收到家书和照片,喜极而泣。宁宁的出生照我看了整整一夜,她确实像我,但笑起来更像你。我把照片放在办公桌上,同事们都说她是个美人胚子......

...考虑到长途跋涉对孩子不好,你不必带他们来j国了。我这届任期只剩两年半,等宁宁两三岁时,我就能调回国内......

...随信附上200加元,给孩子们添置些衣物。另有一包枫糖,是使馆同事特意给安安准备的。他一直念叨着要吃加拿大的糖......

...告诉爸妈和青山小婉,我很想他们。"

信纸最后有几处明显的皱褶,像是被泪水打湿后又干涸的痕迹。周晓将信纸贴在胸口,仿佛这样就能感受到丈夫的温度。

"妈!爸爸给我带糖了吗?"安安闻讯跑来,眼巴巴地望着母亲。

周晓擦擦眼泪,从包裹里拿出一个精致的铁盒:"喏,这是爸爸特意给你的枫糖。"

安安迫不及待地打开盒子,拿出一片金黄色的枫叶状糖果塞进嘴里,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好甜!和北京的糖不一样!"

冬去春来,方宁在全家人的呵护下茁壮成长。1974年春节前夕,周晓带着两个孩子去照相馆拍了合影。摄影师让安安站在妈妈身边,周晓抱着穿红棉袄的方宁。

"小朋友,看这里~"摄影师晃着拨浪鼓,"笑一笑~"

方宁被逗得咯咯直笑,露出两个小酒窝。安安则挺直腰板,做出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青云看到这张照片,肯定想死孩子们了。"林茹边打包年货边感叹。她正在准备寄往j国的包裹,里面有自制的腊肠、酱菜,还有方宁的一缕胎发。

周晓轻轻摇晃着怀里的女儿:"宁宁都快会叫爸爸了,可惜青云听不到。"

方宁突然抬起头,眨着和父亲一模一样的大眼睛,清晰地吐出两个字:"爸~爸~"

全家人都愣住了,随后爆发出一阵欢呼。周晓的眼泪夺眶而出,紧紧抱住女儿:"对,爸爸...爸爸很快就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