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回京学习
八月二十日的宁州,暑气尚未完全消退,但空气中已经隐约透出一丝初秋的凉意。市委大院里的银杏树开始泛黄,在晨光中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方青云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楼下熟悉的一切。两个多月来,宁州升格的过渡工作进展顺利,各项体制机制转换基本完成。作为副省级城市,宁州获得了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同时也承担起了更重的责任。
“方书记,车已经准备好了。”陈明轻声提醒道。
方青云点点头。
下楼时,李建国和市委一班人已经等在门口。“方书记,您就放心去学习吧,宁州有我们呢。”李建国握着方青云的手,语气诚恳。
方青云环视着这些并肩作战的同事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建国啊,宁州就交给你们了。记住,升格只是新的起点,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您放心,重大事项我一定及时向您汇报。”李建国郑重承诺。
到达机场,周晓已经等在候机厅。看到丈夫,她迎上来轻声说:“都安排好了?”
方青云握住妻子的手:“嗯,都安排好了。这段时间辛苦你了,陪我两地奔波。”
周晓温柔地笑笑:“夫妻之间说什么辛苦。倒是你,这次学习三个月,可算能好好休息一下了。”
飞机起飞后,方青云透过舷窗俯瞰宁州全貌。这座城市就像他的另一个孩子,看着它一步步成长壮大,心中充满自豪和不舍。
“舍不得?”周晓轻声问。
方青云收回目光:“有点。不过有建国他们在,我很放心。”
周晓握紧丈夫的手:“这次学习是个好机会。爸妈都很想你,特别是妈,身体不如从前了。”
方青云点点头,心中涌起对父母的愧疚。这些年来,他陪伴父母的时间实在太少。这次能在北京学习三个月,确实是个难得的机会。
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时,已是下午时分。北京的天空湛蓝如洗,初秋的阳光温暖而不炙热。
方青云和周晓提着行李站在四合院门前,红漆大门上的铜环在夕阳下闪着温润的光泽。
“哥?嫂子?你们怎么回来了?”方青山打开大门,一脸惊喜地接过他们手中的行李。身后的刘芳也赶忙上前帮忙。
方铁和林茹闻声从正房走出来,看到大儿子和儿媳,惊讶之余满是欢喜。“青云,晓晓,这不是年不是节的,怎么突然回来了?”林茹拉着周晓的手,关切地问道。
方青云扶着母亲在院中的藤椅上坐下:“妈,我要在中央党校学习三个月,以后每个周末都能回家看您和二老了。”
“好好好!”方铁连连点头,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这下你妈可高兴了。她整天念叨你们,说宁州那么远,见一面不容易。”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声。十四岁的方宁拉着九岁的方明轩风风火火地跑进来,嘴里还嚷嚷着:“二叔!明轩又跟人打架了!”
看到院中的方青云和周晓,两个孩子顿时愣在原地。方宁先反应过来,扑进母亲怀里:“妈!你们怎么回来了?”方明轩则躲到父亲身后,偷偷打量着大伯和大伯母。
周晓笑着摸摸女儿的头:“你爸要在党校学习三个月,我们就回来了。”她转向方明轩,“明轩,又闯什么祸了?”
方明轩小声嘟囔:“是他们先骂我的,所以我才打他们的...”
林茹看着这一幕,轻轻叹了口气:“这孩子,性子是倔了点,但心地是好的,从不欺负别人。”她转向方青云,“你们还没吃饭吧?我让刘芳去准备。”
晚饭时分,四合院的葡萄架下摆开了一张大圆桌。方铁特意开了一瓶珍藏多年的茅台,给每个人都倒了一小杯。
“来,为青云回京学习干杯!”方铁举起酒杯,声音洪亮。
方青云注意到母亲林茹只是轻轻抿了一口,脸色有些苍白。“妈,您最近身体又不舒服吗?”
林茹摆摆手:“老毛病了,不碍事。你们吃你们的。”
周晓轻声说:“妈,明天我再陪您去医院看看吧。正好我这段时间都在北京,可以多照顾您。”
林茹笑了笑:“有你这份心就够了。生老病死,是个人都逃不掉。我这一辈子,有青云这么有出息的儿子,有你们这些孝顺的晚辈,值了。”
方青云心中一阵酸楚。时光荏苒,父母都已年迈,而自己这些年来陪伴他们的时间实在太少。
“爸,妈,”方青云郑重地说,“这次学习期间,我一定多回来。”
方铁拍拍儿子的肩:“工作重要,不用老是惦记着我们。你妈有青山和刘芳照顾,我也还能动弹。”
晚饭后,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方宁和方明轩在葡萄架下追逐嬉戏,方青云和周晓陪着老人聊天。月光洒在青砖地上,泛起银白色的光晕。
林茹轻声问:“学习三个月,之后还要回汉江吗?”
“暂时还要回去。”方青云说,“宁州刚升格,很多工作还需要巩固。”
夜色渐深,方青云和周晓回到东厢房。房间保持得很干净,显然经常有人打扫。
“妈的身体看起来不太好。”周晓忧心忡忡地说,“明天我一定陪她去医院检查一下。”
方青云握住妻子的手:“辛苦你了。我学习期间可能还是会比较忙,家里的事还要你多操心。”
“放心吧。”周晓温柔地笑笑,“能多陪陪爸妈,我也很高兴。”
第二天一早,周晓就陪着林茹去了医院。方青云则开始整理学习需要的材料。
中午,周晓和林茹从医院回来。方青云急切地问:“检查结果怎么样?”
周晓勉强笑了笑:“医生说需要住院做进一步检查。已经预约了下周一的床位。”
林茹倒是很平静:“我都这把年纪了,有点毛病很正常。你们不用太担心。”
方青云心中沉重,但面上还是保持着镇定:“妈,既然医生建议住院,咱们就好好检查一下。现在医疗条件好了,什么病都能治。”
下午,方青云独自来到书房。书架上摆满了各种政治、经济类书籍,墙上挂着他与各级领导的合影。他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笔记本,开始规划未来三个月的工作和学习安排。
作为省委副书记,他需要兼顾省委和宁州的工作;作为儿子,他想要多陪伴年迈的父母;作为丈夫和父亲,他也希望弥补这些年来对家庭的亏欠。这些角色如何平衡,需要智慧和艺术。
傍晚时分,方宁悄悄推开书房门:“爸,奶奶说想喝您煲的汤。”
方青云笑了:“好,我这就去准备。”
在厨房里,方青云系上围裙,熟练地处理着食材。方宁在一旁帮忙,父女俩难得有这样温馨的时光。
“爸,您以后会调回北京工作吗?”方宁突然问。
方青云手中的动作顿了顿:“为什么这么问?”
“奶奶身体不好,如果您能调回来,就可以多陪陪她了。”方宁轻声说。
方青云摸摸女儿的头:“工作调动要服从组织安排。不过爸爸答应你,一定会多抽时间陪家人。”
汤在砂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香气弥漫在整个厨房。
晚上,全家人都夸赞方青云的汤煲得好。林茹更是喝了一大碗,脸色也红润了许多。
“好久没喝到儿子煲的汤了。”林茹满足地说,“记得你小时候第一次学煲汤,把糖当成了盐,那味道啊...”
大家都笑起来,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夜深人静,方青云站在院子里,望着满天星斗。九月初的党校学习,将是一个新的起点。
月光如水,洒在四合院的青瓦灰墙上,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