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再次回到党校学习

九月一日的京城,秋高气爽。方青山开着车,将方青云送往党校。车窗外的街景飞速后退,方青云的目光掠过一栋栋熟悉的建筑,最终定格在那座庄严的大门上。

“哥,到了。”方青山停下车,“我帮您把行李拿进去吧。”

方青云摆摆手:“不用了,我自己来。你回去照顾爸妈吧。”

站在党校大门前,方青云不禁有些感慨。上一次来这里还是1977年,那时他刚三十八岁,参加地厅级青年干部培训班。转眼十一年过去,当年的青涩青年如今已是鬓角染霜的省委副书记。

大门还是那座大门,但门内的世界已经大不相同。方青云提着行李,沿着林荫道走向报到处。路两旁的白杨树高大挺拔,秋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些年来无数干部在这里学习成长的故事。

报到处的工作人员仔细核对了他的信息,递给他一份材料袋:“方书记,您的宿舍在3号楼202室。这是课程表和注意事项。”

方青云道谢后,提着行李来到宿舍区。与多年前的集体宿舍不同,这次的省部级干部培训班安排的是两室一厅的套房。他推开202室的房门,发现客厅里已经有人了。

一位身材魁梧、面色红润的中年男子从沙发上站起来,笑着伸出手:“您就是方青云书记吧?我是滇省的李为民。”

方青云立即握手回应:“李省长您好!久仰大名。”李为民是滇省常务副省长。

两人寒暄了几句,李为民热情地帮方青云拿行李:“我住左边这间,右边这间是您的。条件还不错,比我们当年学习时好多了。”

方青云的房间简洁而舒适,一张书桌,一张床,一个衣柜,还有独立的卫生间。墙上挂着一幅字:“实事求是”。他将行李放下,开始整理带来的书籍和文件。

李为民靠在门框上,笑着说:“这次培训班人不多,就二十来个。听说都是明年可能要动一动的。”

方青云心中一动,但面上不露声色:“学习机会难得,正好充充电。”

收拾妥当后,两人一起去食堂吃午饭。路上遇到了几个熟人,大家互相打招呼,气氛轻松而融洽。方青云注意到,这个培训班虽然人数不多,但都是来自各省市和中央部委的重要干部,可谓精英云集。

食堂里,李为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方书记,听说你们宁州刚升格为副省级城市?恭喜啊!”

方青云谦逊地笑笑:“都是中央的支持和全省上下的努力。滇省这几年发展也很快,特别是旅游业做得风生水起。”

“互相学习,互相学习。”李为民摆摆手,“其实我正想向您请教招商引资的经验呢...”

两人边吃边聊,从经济发展谈到干部队伍建设,从改革开放谈到民生改善。方青云发现李为民虽然来自边疆省份,但视野开阔,思路清晰,对很多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

下午,培训班举行了开班式。班主任是一位资深的党校教授,他简要介绍了培训安排和要求:“这次培训虽然只有三个月,但内容很丰富。既有理论学习,也有实践研讨,还要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开班式结束后,第一节课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授课的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教授,讲课深入浅出,数据详实,观点新颖。方青云听得十分认真,不时做着笔记。

下课后,李为民感慨道:“好久没有这样静下心来学习了。平时工作太忙,很难有机会系统充电。”

方青云深有同感:“是啊。越是工作忙,越需要理论学习指导实践。”

晚饭后,方青云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周晓告诉他,母亲今天精神不错,还去什刹海边散了步。听到这个消息,方青云放心了许多。

第二天正式开始上课。上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下午是分组讨论。方青云和李为民分在同一组,组里还有来自发改委、财政部等中央部委的副部长。

讨论的主题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难点”。各位学员结合本职工作,畅所欲言,气氛十分热烈。

一位来自沿海省份的副省长说:“我认为重点是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难点是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发改委的司局长补充道:“还要注重创新驱动发展。我国在很多核心技术上还受制于人,这是个短板。”

方青云发言时,结合宁州的实践谈了看法:“我认为改革开放既要顶层设计,也要基层探索。”

李为民则从边疆民族地区的角度提出了建议:“改革开放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边疆地区虽然经济总量不大,但战略地位重要,需要特殊政策支持。”

讨论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大家都感到收获很大。晚饭后,方青云和李为民在校园里边散步边继续白天的话题。

“方书记,您觉得像我们这样的地方干部,最需要提高的是什么?”李为民突然问道。

方青云思考片刻,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战略思维能力。既要会抓落实,也要会谋全局;既要立足本地,也要放眼全国。”

李为民深有同感:“是啊。有时候在地方工作时间长了,容易陷入具体事务,缺乏宏观视野。”

路灯下,两个身影在党校的林荫道上慢慢走着,交流着工作体会和学习心得。秋夜的微风拂过,带来阵阵凉意,但他们的讨论却越来越热烈。

回到宿舍,方青云开始整理今天的学习笔记。他特意用一个笔记本记录理论要点,另一个笔记本记录心得体会和思考问题。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

电话铃响起,是儿子方明远打来的:“爸,今天学习怎么样?奶奶让我问问您习不习惯。”

方青云心里一暖:“都很好。告诉你奶奶,我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让她放心。”

挂断电话,方青云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灯光。党校的夜晚很安静,只有偶尔传来的虫鸣声。这样的环境让人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一些平时无暇深思的问题。

他想起白天的讨论,想起各位同学的发言,想起老师讲解的理论。所有这些都在他脑海中交织、碰撞,产生新的火花。

第二天清晨,方青云照例早起晨练。在操场上,他遇到了几位同样早起的同学。大家一边跑步一边聊天,从工作聊到家庭,从学习聊到养生,气氛轻松愉快。

早餐时,李为民拿着一份课程表说:“今天上午是《领导干部的哲学思维》,下午是案例教学。看来课程安排得很充实啊。”

方青云点点头:“这次培训内容确实很丰富。我特别期待案例教学,可以学习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

上午的哲学课让方青云受益匪浅。老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到中国传统哲学,从辩证法讲到系统思维,让他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下午的案例教学以深圳特区发展为例,探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学员们讨论热烈,各抒己见。

晚饭后,方青云给宁州的李建国打了个电话,询问工作情况,并交流了这几天学习的一些体会。李建国在电话那头感慨道:“方书记,您这学习才几天,就有这么多新思路了,真是充电效应明显啊。”

挂断电话,方青云继续研读培训材料。窗外的月光洒在书桌上,映照着他专注的面容。在这个秋夜,在党校的宿舍里,他感到自己的思想和视野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这样的学习生活,虽然才刚开始,但已经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