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方宁的高考志愿
接下来的几天,方青云密集听取了各个部门的工作汇报。他发现,汉东的经济确实面临严峻挑战。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步履维艰,国有企业亏损面扩大,下岗职工增多。但同时,汉东也有自己的优势:工业基础雄厚,科技人才丰富,区位优势明显。
一周后,方青云主动找刘志远汇报工作:"刘书记,我初步了解了一下情况,认为当前最紧迫的是稳住经济基本盘。我建议近期召开一次经济形势分析会,研究对策。"
刘志远表示赞同:"你的想法很好。经济工作是你分管,你尽管放手去干,省委支持你。"
方青云又说:"另外,我想到各地市调研一下,实地了解情况。第一站就去京州吧,立春同志多次邀请我去看看。"
刘志远眼中闪过一丝诧异,但很快恢复平静:"好啊,京州是省会,确实应该先去。需要我陪你一起去吗?"
"不用劳烦书记了。"方青云说,"我就是去看看情况,有立春同志陪同就行。"
这个选择是方青云深思熟虑的结果。京州是赵立春的地盘,第一站就去那里,既是对赵立春的尊重,也是试探各方反应的机会。
调研通知下发后,省政府内部反应不一。白云飞表面上支持,但私下里对亲信说:"新省长这是要拉拢立春啊。"曲平则保持沉默,静观其变。梁群峰不置可否,他更关心政法系统的工作。
最兴奋的当属赵立春。他亲自打电话给方青云:"方省长,欢迎来京州指导工作!我们一定认真做好接待准备。"
方青云平和地说:"立春同志不用客气,我就是去学习调研,不要太兴师动众。"
挂断电话,方青云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处的城市轮廓。这次京州之行将是他与汉东本土派的第一次正面接触。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他今后在汉东的工作局面。
但方青云并不畏惧。多年的政治历练让他深知,在复杂的政治生态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应变。
晚上,方青云回到家属院二号楼,刚脱下外套准备休息,桌上的红色电话就响了起来。他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已经晚上九点多了,这个时间点来电话,多半是家里有事。
“喂,我是方青云。”
电话那头传来周晓略显焦急的声音:“青云,有件事得跟你说一下...宁宁她...她瞒着我们报了汉东政法大学,今天录取通知书寄到家了。”
方青云握着话筒的手微微一顿,房间里顿时安静下来。他走到沙发前坐下,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
“这孩子...”方青云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释然,“什么时候做的决定?”
“说是你走之前前就想好了。”周晓的语气既生气又心疼,“我问她为什么不去北大,她说想离爸爸近一些。这孩子,这么大的事也不跟家里人商量。”
烟雾缭绕中,方青云的眼前浮现出女儿倔强而又懂事的脸庞。他想起这些年来,自己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女儿成长。从方宁上小学到高中毕业,他参加的家长会屈指可数,连高考这么重要的时刻,都是因为工作调动才能陪在身边。
“晓晓,”方青云缓缓开口,“这些年,我陪宁宁的时间太少了。她选择来汉东读书,也不奇怪。”
电话那头的周晓沉默了片刻:“可是汉东政法毕竟不是北大,我怕耽误了孩子的前程。”
方青云笑了笑,语气坚定地说:“我方青云的女儿,还能被一个学校的选择影响到不成?重要的是她自己的努力。再说,汉东政法也是重点大学,教学质量不差。”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这样吧,九月份开学的时候,你陪宁宁一起过来。正好可以在这边安顿下来,我也能多陪陪你们。”
周晓在电话那头破涕为笑:“你呀,就知道宠着她。那好吧,我这边把家里安排一下,九月份过去。”
挂断电话后,方青云独自坐在沙发上,久久没有起身。窗外的月光透过纱帘洒进屋内,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想起方宁小时候,总是抱着他的腿问:“爸爸,你什么时候能陪我玩啊?”那时候的他,总是用“下次一定”来敷衍。
如今女儿已经长大成人,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这个选择背后,包含着多少对父爱的渴望,方青云心里再清楚不过。
第二天一早,方青云特意给女儿打了个电话。
“宁宁,录取通知书收到了?”方青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愉快。
电话那头的方宁似乎有些忐忑:“爸...您不生气吧?我不是故意瞒着你们的,只是怕你们不同意。”
“傻孩子,爸爸怎么会生气。”方青云温和地说,“你能来汉东读书,爸爸很高兴。不过你要想清楚,这是你自己的人生选择,不要因为爸爸在这里就做决定。”
方宁的语气坚定起来:“爸,我是真的想学法律。汉东政法的法学专业很厉害,而且...而且我也确实想离您近一些。”
方青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好,既然是你深思熟虑的决定,爸爸支持你。九月份妈妈陪你过来,我们一起送你入学。”
“谢谢爸爸!”方宁的声音顿时轻快起来,“我一定会努力学习的,不会给您丢脸。”
挂断电话后,方青云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省委大院外车水马龙的街道。九月的汉东,将迎来他的妻子和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