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武关道
从九月上旬起,整个关中便谣言四起。
有人说大将军郭知运病死半路,萧关被破,十万胡人铁蹄一路南下,与长安已近在咫尺。
又有人说,突厥人已经攻破延州,二十万铁骑一路南下。
还有人说太原已经被夺了,胡人如今正猛攻河东。
整个关中顿时大恐,虽然很多报纸上正在辟谣,但真的用处不大。
一个地方只要有一个人开始抛家舍业南下,更何况是长安周边真的开始进行小规模战斗了,周边的真的有人开始抢掠,杀人的事情出现。
恐惧就这么蔓延开来,当一个地方出现整整一支队伍后,那么一个乡,一个县,甚至州都会出现整体性的恐慌。
暮色昏沉,雪还在下。
武关道的积雪被南下逃难的人群踩成污浊的泥浆。商贾的骆驼跪倒在路旁,丝绸与瓷器散落一地,小儿蜷缩在母亲怀里,不敢啼哭。流民推着独轮车,车轮深陷泥泞,不断的有人堆着仅剩的粟米与铜钱。
整个武关道都是满满南下的人群。
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会逃,但街坊四邻都开始走了,他们如何能不走?
关中平安了百年,大唐法治健全,一个村子出现一个非正常死亡的人都能够轰传,一个县里出现灭门大案都能震惊长安,在如今报纸渐渐推广开来,消息传达的比任何都要快,也比任何时候都敏感。
家里那几亩薄田也吃不饱饭,不如南下岭南看看是不是官府真给发那么多地。
要不是通往安西的道路也出现胡人的消息,他们也是可能拖家带口的去安西的。
“母亲,我说了,冠军大将军快回来了,你们为什么就不听我的,怕什么胡人?”
十一岁的杜甫极不情愿的下了马车,去帮助家里的仆人推陷入雪中的车,并向车旁的母亲大声喊道。
就算他开元五年便因为一首边塞诗名声大噪,并被李太白引为挚友,风头无两,一起厮混。但说到底,他还是一个小孩,还要被家里的大人管。
当母亲以死相逼,要一家南下去父亲任职之地,他能如何,只能是辞别故友。
崔夫人看着杜甫,脸上只能是哀叹,自己是清河崔过了五服的旁支,但说到底还是姓崔的,是识字的,是知道好歹的,也是懂一点政治的。
不说如今世家与寒门围绕着科举几乎要生死相见,自己夫家这种败落了的京兆杜氏旁支家族夹在中间,还脚踏两只船,就是第一时间死的。
要是还不趁着这个机会躲开这个旋涡,那就是找死。
“戒尺拿来!”
想到这里,三十余岁,顾不得泥泞的路面和下雪,一身命妇装的杜母向旁边的侍女喊道。
“好了好了,我不说就是了!”杜甫一看母亲如此,直接讨饶,赶快到马车后方,与车夫和两个护卫开始推陷入泥里的车起来。
就在杜甫用力推的时候,看见道左一摊积水微微震颤,
与此同时,大地也渐渐传来一种有节奏的震颤,不是马蹄,不是车轮.....
把车推出之后,他一抬头,就发现车右身材高大的护卫望向远方,一动不动的愣在那里。
而周围不少人也望向南方两山夹一沟的武关道,
雪下的愈发大了!
杜甫顾不上湿了的步履,跳到发白的山坡上,向远处看了起来。
因为地势是下坡,杜甫望向前方,只见前方混乱的队伍中,逃难人群纷纷惊叫着躲向两侧,
不知什么时候,在混乱的队伍中间,出现一条长龙,在大雪中,在混乱逃难队伍中,正在逆行的长龙。
那是一支军队,
一支每个人背后都背着巨大行囊,呼着白气,整整齐齐行军的军队,
行军队伍分三列,没一人说话,所有人都目光都炯炯有神看向前方,他们一步三摇,每一步都整齐的踏在坚实的冰雪上,他们在逃难的队伍中逆行,
行军队伍如一个模子刻出来一般,很密集,后面每一只皮靴都踏在前面皮靴的脚印上,
他们行军的姿势都一样,
同样的一步三摇,
呼啸的北风大雪中,
杜甫看他们的军装似乎都是戎装,腿上绑着腿布,整条长龙如同一人.......
“安西军行军律令,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唱!”
走在最前面的一个校尉模样,肩膀上扛着一面大唐日月旗,大声喝道:
“......安西军人要牢记,第一冻死不拆屋,第二饿死不略粮,第三溃退不弃甲.....”
“......三大纪律能做到,八项注意莫忘了,第一百姓家中莫擅入,第二田地青苗莫踏入,第三驻扎必挖沟,第四饮马须烧开,第五箭袋常遮雨,第六缴获归军军功分,第七埋灶避坟茔,第八班师整部伍......”
杜甫目光愣愣的随着整齐的行军队伍移动,耳边响彻着雄浑嘹亮的歌声,犹如洪钟大吕一般,被这一幕震惊的面色涨红,
尤其看着那大唐日月旗后方,一个大大的李字,他嘴唇微微颤抖的说:
“安西郡王.......”
“安西郡王回来了.......”
“大唐......大唐最能打的安西军.......回来了!”
杜甫不知道为什么要流眼泪,
他看着沉默行军,看着避让百姓,又恢复了队列,正在大声唱着歌,一步步向蓝关,向关中行军的大军,
他听着这他们的嘹亮的歌词,
听着他们冻死不拆屋,听着饿死不略粮,听着姓家中莫擅入,听着田地青苗不踏入,
听着这些如同大白话一般的歌词,
听着整齐如一的行军队伍,心中.......只有一股股的震撼!
这一股震撼不知道怎么来的,
但他就是知道,站在这支军队旁边,很安全,
“母亲......母亲莫要走了,冠军大将军回来了!”
“他带着大唐最能打.......最无敌的安西军回来了!”
杜甫流着泪,向母亲喊道。
风雪愈狂,
一个瘦弱的女孩捧着一碗热粥,怯生生地走向队伍。她的父亲——一名落魄的丝绸商想要拉住她,却已来不及。
旁边一个队正过来,他看了看女孩冻裂的手指,缓缓摇头。他从怀里摸出半块月饼,塞进女孩手心,随后沉默地迈步前行。
整支军队,无人停步,无人回头。
一名拄着拐杖,全身满是补丁的老者,看到了李字大旗,听到了带着浓重关中口音的军歌,他突然一声悠长的长啸。
对围观,对眼中震惊的不能自已的百姓和家小,大笑着吼道:
“入关。”
而周围的百姓听到后,也渐渐反应过来,
李牧,安西郡王,冠军大将军,冠军侯!
那个自从崛起,就一路带着安西军东征西讨,为大唐开疆千万里,
顺着大唐国境线,从安西到岭南,一路杀了三万里,死在他手中胡人枯骨,能绕着大唐几圈的铁血军神......回来了。
他的军队,他的安西军,本就全是关中子弟啊!
本就是我们自己的子弟兵啊!
他们回来了。
有安西郡王在,有这支秋毫无犯,纪律严明,行军万人如一人的无敌军队在,
他们......为什么要怕胡人?
有他在,
为什么要跑?
“入关!”
一个被母亲抱在怀中,似是刚学会说话,被风雪冻的红彤彤的幼儿,举起小拳头奶声奶气道。
“入关!”一个大腹便便的商贾,站在雪坡上高声喊!
“入关......杀胡!”穿着破甲,面脸风霜之色,像是逃亡府兵的中年人大声喊道。
“入关杀胡!”
“随大将军杀胡,夺回我们的土地!”
人群在带动下纷纷大声吼了起来。
入关杀胡的声音顿时声声入耳,他们看着这支军队,男女老少纷纷举起手加入了进来,
渐渐的,吼声渐渐的齐整了起来。
“入关......杀胡!”
而那支行军队伍,
从人群中行军而过,依旧无声,
只有他们的脚步,
像战鼓一样,砸在满是冰雪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