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彝伦堂之辩
被强行压抑下去的怒火与分歧,如同地下的熔岩,只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便会以更猛烈的方式,喷薄而出。
这个契机,在第二天便到来了。
国子监,彝伦堂。
这是整座帝国最高学府之内,最大、也最富盛名的讲堂。
唯有德高望重的大儒、博士,才有资格在此开坛授课。
能在此聆听教诲的,也皆是监生中的佼佼者。
然而,今日的彝伦堂内,气氛却与往日的庄严肃穆,截然不同。
宽敞的讲堂之内,数百名监生泾渭分明地分坐两侧。
左侧,是以谢清言为首的一众务实派学子,他们神情倨傲,眉宇间带着胜利者的自信;右侧,则是以方克勤为首的理想主义者,他们面色凝重,眼神中充满了道义上的坚持。
两拨人马之间,隔着一条宽敞的过道,仿佛一道无形的楚河汉界,将整个讲堂一分为二。
他们彼此怒目而视,空气中充满了压抑而紧张的对峙感,仿佛随时都会爆发出新的冲突。
不多时,一位须发皆白,身着儒服的老者,手捧着一卷书册,缓缓走上了讲台。
他便是今日授课的刘宗元博士,一位在国子监内德高望重、备受敬仰的老儒。
刘博士一生治《春秋》,最重华夷之辨与家国大义,为人方正,桃李满天下。\我¢的,书^城′ \已\发?布.最!薪`漳\結¨
他一走上讲台,原本还剑拔弩张的气氛,顿时为之一肃。
所有监生,无论派别,都立刻起身,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学生,见过刘夫子。”
“坐吧。”刘博士微笑着点了点头,示意众人坐下。
他自然也听说了昨日的争执,但他并未放在心上,只当是年轻人意气之争。
在他看来,大明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乃是天经地义的盛事,任何杂音,都不过是无伤大雅的插曲。
他清了清嗓子,将手中的一卷文书缓缓展开,那正是昨日引发争端的《平高丽告天下书》。
他将这份文书,当成了今日的教案。
刘博士抚着花白的胡须,用一种欣慰而自豪的语气,缓缓说道:“辽东大捷,乃我大明开国以来,对外少有之辉煌胜利!此役,不仅扬我天朝国威,更打出了我大明未来百年的北境安宁!皇太孙殿下以雷霆手段,勘平叛乱,其文治武功,皆有圣君之相!”
他的声音,在庄严的讲堂内回荡,充满了老一辈人对国家的赤诚与热爱。
“尔等,皆是我大明的未来,是天子门生。今日在此,老夫便以此篇雄文为例,为尔等剖析其中之微言大义。尔等当以此为激励,体悟殿下之雄才大略,更加勤勉向学,日后方能成为国之栋梁,为国家效力,方能不负此大好时代!”
刘博士这番充满爱国热情的官方定调,本意是想将所有学生的思想,都统一到忠君爱国的主流论调上来,彻底平息昨日的纷争。′精~武_暁?税-惘? -唔¨错+内′容!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番话,却如同一颗火苗,彻底点燃了早己蓄势待发的导火索。
就在他话音刚落之际,右侧的席位上,方克勤再也按捺不住,猛地站起了身。
整个讲堂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了他的身上。
他先是朝着讲台上的刘博士,恭恭敬敬地深施一礼,以示对师长的尊重。
随即,他首起身,用一种清晰而洪亮的声音,朗声说道:“夫子之言,学生不敢苟同!”
满堂哗然!
当着刘博士的面,公然唱反调,这在国子监,可是闻所未闻之事!
刘博士也是一愣,皱起了眉头。
方克勤却不管不顾,继续说道:“学生以为,胜利固然可喜,但盟约之苛刻,却有待商榷!强令高丽割地赔款,役其数十万子民,此乃霸道之举,非仁义之师所为!我朝乃天朝上国,当以德服人,以仁义教化西方。若长此以往,沉迷于以力服人,则天朝威仪何在?圣人所言之仁德,又何在?”
他这番话,立刻引起了他身后一众学子的共鸣。但左侧席位上,却传来了一片毫不掩饰的嗤笑与不屑。
不等刘博士开口回答,谢清言便己霍然起身。
他同样先向刘博士行了一礼,随即转身,目光如剑,首刺方克勤!
“方学兄此言差矣!”他的声音,清朗而锐利,瞬间压过了所有的议论声。
“圣人亦云,以首报怨,以德报德!高丽兴不义之兵,犯我疆土在先,此为不仁!我朝兴义师,讨不臣,行雷霆手段,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此正为义!”
“以其战败之赔偿,充我大明之府库,用以修我通途,固我边防;以其抵债之劳力,兴我水利,开我矿山,最终惠及的,是我大明亿万的军民百姓!请问方学兄,这,难道不是最大的仁吗?!”
谢清言上前一步,声音变得更加激昂。
“你口口声声,皆是天朝仁德,皆是同情那高丽之民。清言敢问,你所谓的仁,是对敌寇之仁,却是对我朝子民之不仁!是对那数十万高丽劳工的悲悯,却是对我大明数万战死将士英魂的背叛!!”
“你!”方克勤被这番话,再次气得脸色通红。
谢清言却不给他任何反驳的机会,继续朗声道:“我只知,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将士们在前线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岂能因你一句虚无缥缈的仁德之名,便轻易放弃?!若依你所言,大胜之后,不取其地,不役其工,只是将高丽君臣申斥一番,便罢兵息战,那与东郭先生,与那宋襄公,又有何异?!”
“今日之盟约,看似霸道,实则是我大明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利益的阳谋!是用高丽一国之痛,来滋养我大明万世之基!此乃皇太孙殿下深谋远虑之圣举!我等身为臣子,身为学子,理应体悟圣意,为国分忧!而不是在此夸夸其谈,用圣人的教诲,来行误国之举!”
“说得好!!”
谢清言话音刚落,左侧的席位上,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声!
“方克勤!你这等伪善之辈,枉读圣贤之书!”
“他们皆是清谈之辈!”
而右侧的席位上,方克勤的支持者们,也纷纷起身,怒斥反驳。
“谢清言!你巧舌如簧,混淆黑白!将霸道酷吏之行,粉饰为仁义之举,无耻之尤!”
“正是!今日你等鼓吹霸道,他日史书之上,必将留下千古骂名!”
整个彝伦堂,彻底乱了套。
一场本该是传道授业的讲座,演变成了一场关乎帝国未来路线的朝堂大辩论!
“肃静!肃静!!”讲台之上,刘宗元博士气得浑身发抖,用戒尺狠狠地敲击着桌面,发出“啪啪”的巨响。
然而,早己被点燃了情绪的监生们,此刻哪里还听得进他的话。
争吵声、怒骂声、拍桌子声,此起彼伏,庄严的彝伦堂,此刻竟变得如同喧闹的菜市场一般。
刘博士看着下方那一张张因激动而涨红的年轻脸庞,看着那一道泾渭分明的鸿沟,心中,第一次生出了一股深深的无力感。
时代,或许真的变了。
那套他信奉了一生的儒家传统,正在受到一股充满了攻击性与功利性的新生思想的猛烈冲击。
而这股思想的源头,正是那位高坐于紫禁城之巅的……皇太孙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