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推行宗藩新条例

奉天殿内,死一般的寂静。¨x~x,s/w!k_.¨c¨o·m!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地盯着蜀王朱椿高举过顶的那份奏疏,仿佛那不是一份薄薄的文书,而是一座足以压垮整个大明宗室的万钧巨山。

谁能想到?

谁敢想到?

一场针对三位亲王的雷霆审判,最终竟会以这三位“罪人”亲手呈上削藩奏疏的方式,作为结局!

这其中的转折之离奇,用心之险恶,让在场所有自诩为官场老狐狸的朝臣们,都感到了一股从脚底板首冲天灵盖的寒意。

龙椅之上,朱元璋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神情。

“呈上来,让咱瞧瞧。”

朱元璋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死寂。

他对着身边的太监总管挥了挥手。

太监总管连忙躬着身子,快步走下丹陛,从蜀王那颤抖的手中,恭敬地接过了那份奏疏,再小心翼翼地呈到御前。

朱元璋接过奏疏打开,目光在那熟悉的字迹上缓缓扫过。

他看得极为认真,仿佛是第一次见到这份《宗藩条例》新篇一般。

限制护卫、不得干政、剥夺法权……最后,是那足以断根绝嗣的“推恩令”。

他缓缓地将奏疏合上,抬起头,目光扫过阶下百官那一张张充满了震惊、疑惑与恐惧的脸。

“咱的这几个儿子,总算是还有些良心,知道为我朱家的江山社稷着想。”朱元璋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他们这份奏疏,说得很好!宗室不法,与国同戚!咱身为天子,身为他们的父亲,不能不为天下宗室,立下一个万世遵循的规矩!”

他将那份奏疏,递给太监。?墈,书.君· !耕*新/醉-哙\

“拿下去,给诸位爱卿,都看一看吧!”

“遵旨。”

几名太监立刻将两份文书,传阅给阶下百官。

当那份详细的《宗藩条例》新篇,在一位位朝臣的手中传递时,整个奉天殿内,再次响起了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如果说,刚才蜀王呈上奏疏,还只是让他们震惊的话。

那么此刻,看到这份条例的具体内容,他们才终于恍然大悟!

他们终于明白,为何今日是皇上与皇太孙同时临朝!

他们终于明白,为何要将三位亲王“请”回京城,当着百官的面审判!

他们终于明白,为何皇太孙会“仁慈”地为三位亲王求情!

原来,这一切,都是一场早己安排好的大戏!

想通了这一关节的朝臣们,无不感到一阵后怕。

人家是由藩王自己,哭着喊着,主动请求朝廷来削弱自己的!

谁现在敢站出来说半个“不”字,就等于是在公然打这三位亲王,乃至皇帝和皇太孙的脸!

一时间,所有看过条例内容的官员,都瞬间变成了哑巴。

他们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将头深深地低下,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这是皇上的家事……这是皇上的家事……”

是啊,皇帝陛下要管教自己的儿子,天经地义。.齐,盛_小*税`旺\ ,哽~欣′罪¢筷¨他们这些做臣子的,瞎掺和什么?万一说错了话,惹得龙颜不悦,那可就是吃不了兜着走了。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在此刻被他们发挥得淋漓尽致。

朱元璋看着阶下百官那一片沉默的景象,心中冷笑一声。

这群老狐狸心里打的什么算盘,他一清二楚。

但他今天,就是要让所有人都表态!

“怎么?诸位爱卿,都哑巴了?”朱元璋的声音,陡然转冷,“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你们六部的尚书,都给咱站出来!”

被点到名字的六位尚书,心中一凛,不敢怠慢,连忙出班列队。

“咱问你们,”朱元璋的目光如同刀子一般,从他们六人的脸上一一扫过,“对于这份由蜀王等人呈上的《宗藩条例》,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

这是一个送命题!

然而,六部尚书,此刻心中却是一片清明。

他们的心早己在一次次的见证中,倒向了那位虽然年轻、却手腕通天的皇太孙殿下。

吏部尚书第一个躬身出列,朗声说道:“启奏陛下!臣,以为此条例甚好!藩王乃国之藩屏,更应恪守法度,严于律己!此条例一出,可有效杜绝宗室不法之行,于国于民,皆有大利!臣,附议!”

“臣附议!”户部尚书也立刻跟上,“尤其是推恩令一条,可使皇恩浩荡,广布于宗室诸子,实乃仁德之举,臣,心悦诚服!”

“臣等,皆附议!”

其余西部尚书,也异口同声地表明了态度。

他们的态度,就是整个文官集团的风向标。

连他们都毫无保留地赞成了,其余的官员,哪里还敢有半句废话?

“臣等,皆附议!”

“陛下圣明!殿下仁德!”

“好!”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等的就是这个结果。

他缓缓地站起身,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君王之威,做出了最后的宣告。

“既然众位爱卿,都无异议。那此事,就这么定了!”

“传咱的旨意!将这份《宗藩条例》新篇,昭告天下!并誊抄百份,发往各地藩王府!让他们都给咱好生研读,恪尽职守,与朝廷一心!若有阳奉阴违者,这三个逆子,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

“吾皇圣明!”

一场足以改变大明未来百年国运的削藩大计,就在这样一场精心策划的朝堂大戏中,尘埃落定。

下朝之后,朱元璋并未立刻返回乾清宫,而是与朱雄英一起,在奉天殿后的御道上,缓缓散步。

祖孙二人,一前一后,沉默地走着,身后只远远地跟着几个太监。

金色的阳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不知走了多久,朱雄英忽然停下脚步,转过身对着朱元璋,撩起衣袍,重重地跪倒在地。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将头深深地叩在了冰冷的石板之上。

这一拜,不是君臣之礼,而是朱雄英对皇爷爷那份沉重付出的感谢。

朱元璋的脚步,也停了下来。

他转过身,看着跪在地上的孙儿,眼中充满了欣慰与慈爱。

他缓缓地走上前,亲自将朱雄英搀扶了起来。

“痴孩子,起来。”老人的声音,温和而有力,“你我祖孙之间,何须行此大礼。”

“皇爷爷……”朱雄英抬起头,眼眶泛红,“今日之事,是孙儿不孝,逼着您……”

“住口!”朱元璋却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

他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你是咱大明的皇太孙,未来的天子!做任何事,都要从江山社稷出发!今日之事,你没有错!你做得比咱想象中,还要好!”

他拉着朱雄英的手,继续向前走去,目光望向远方的天际。

“咱老了,这双眼睛,有时候看得没那么远了。咱只想着,他们是咱的儿子,却忘了,他们也是大明的亲王。是你要咱明白,国法要大于家法。”

他停下脚步,郑重地看着自己的孙儿,那眼神中充满了托付与期望。

“雄英,你要好好的监国。咱把这江山,交到你的手上,你要让咱放心!”

“你要让咱这大明江山,与日月同在,与天地同寿!”

朱雄英看着皇爷爷那布满皱纹、却依旧充满力量的脸,看着他那双浑浊却又无比清亮的眼睛,心中的所有情绪,最终都化为了一个无比坚定的信念。

他重重地点了点头,一字一句,郑重地立下了自己的誓言。

“皇爷爷,您放心。”

“孙儿,一定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