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专家的“妙用”,王大路的绝望
就像夜晚观测星空时,总有蚊子在耳边嗡嗡作响。
他最讨厌这种情绪化的首接对峙。
这会污染他“公事公办”的纯净力场。
孙连城不动声色地后退半步,脸上浮现出那种熟悉的、语重心长的领导表情。
“王总,你误会了。”
声音平稳得没有一丝波澜。
“我这个人,对事不对人。我的字典里,没有个人恩怨,只有规章制度。”
他轻轻拍了拍王大路僵硬的肩膀。
“三十亿的投资,多大的事?影响京州未来几十年的项目,能不多论证论证吗?”
“程序走得越扎实,你的投资才越安全。”
“我这是在帮你,也是在保护你。”
王大路被这套冠冕堂皇的说辞噎得半天说不出话。
他感觉自己一拳打进了黑洞里,连个回音都没有。
看着孙连城那张真诚到虚伪的脸,他终于明白了。
跟这个人讲道理、讲人情,根本行不通。
他什么也没说,转身就走。
在李达康的雷霆震怒和亲自督办下,王大路的大路集团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
所有相关部门连轴转了半个月。
硬是把孙连城那份天书般报告里的一百多个评估指标,都给“填”满了。
一份摞起来比两个孙连城脑袋还高的评估报告,被两个小伙子吃力地抬进了办公室。
扉页上赫然写着《关于“京州之窗”项目投资前置评估的综合报告》。
王大路以为,他己经用行动填满了孙连城挖下的所有坑。
孙连城戴上老花镜,象征性地翻了两页。_鸿.特!暁\税·旺· ¢冕,废·阅?黩*
纸张的油墨味让他微微皱眉。
随即合上报告,拿起笔,在便签上写下一行批示。
然后贴在了报告封面上。
“报告内容专业性强,涉及领域广泛,我个人能力有限,不敢擅下定论。”
“为确保评审的权威性与公正性,建议成立跨学科专家评审小组。”
“妥否,请达康书记批示。”
当李达康看到这份批示时,气得差点把紫砂杯捏碎。
可他看着那些“专业性强”、“能力有限”、“权威公正”的字眼,又发作不得。
这口气,只能硬生生咽下去。
在李达康的催促下,孙连城“勉为其难”地开始组建专家小组。
他没去找那些懂得“顾全大局”的御用专家。
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汉东大学的退休教授圈。
专门挑了几个出了名的“老学究”。
脾气“轴”得像犟牛一样的老先生。
搞了一辈子古代史的李教授。
研究流体力学和气象模型的张教授。
还有死磕交通规划数据的王教授。
孙连城亲自提着茶叶和水果登门拜访,姿态放得极低。
在李教授那间堆满线装书的书房里,他握着老人的手,表情沉痛。
“李老,现在有些人为了经济利益,不顾我们京州的历史文脉。”
“要搞一些奇形怪状的建筑。”
“我们这些做行政的看不懂门道,只能靠您这样的学术泰斗把关了!”
在张教授的阳台上,孙连城指着窗外。
“张老,您看,这城市的风道、热岛效应,都是良心活儿。_零.点!墈,书` ?勉-沸+粤_黩*”
“数据造假很容易,但对城市生态造成的破坏,是几代人都还不清的债!”
在王教授的办公室,面对着墙上复杂的交通模型图,孙连城声音里充满敬畏。
“王老,数字不会骗人。”
“一个路口的设计,背后是千千万万市民的时间成本和安全保障。”
“这件事,马虎不得!”
他对每一位老教授都说了同样一句话:
“几位老师,京州的未来,就拜托在你们手里了。”
“我作为考核办的负责人,对专家组只有一个要求。”
“本着对学术负责、对真理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严格把关。”
“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数据,任何一个结论!”
几位退休后门庭冷落的老教授,何曾见过市领导如此“推心置腹”?
一个个被说得热血沸腾,感觉肩上扛起了整座城市的命运。
当即表示一定不负所托,发挥毕生所学,站好最后一班岗。
于是,一场让王大路毕生难忘的“专家评审会”,在市委小会议室里拉开序幕。
会议开得昏天黑地。
“不行!”
研究气候的张教授拍着桌子,指着酒店的效果图。
“你们这个楼体设计,形成了典型的城市峡谷效应,会加剧通风不畅。”
“我用模型计算过,一旦建成,每年夏天光明区局地气温至少升高0.5摄氏度!”
“你们这是人为制造热岛!”
王大路的设计师连忙解释:“张教授,我们考虑过绿化降温……”
“绿化?”
张教授吹胡子瞪眼。
“你那点裙楼绿化,对于几十万方的玻璃幕墙来说,杯水车薪!”
“方案打回去重做!”
这边还没完,研究历史的李教授扶了扶老花镜,慢悠悠开口:
“我不同意张教授的意见。”
“要降低风阻,就要降低楼体高度和密度,那还有什么地标性可言?”
“我认为,问题不出在高度,出在风格!”
“这种冷冰冰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是对我们汉东文脉的割裂和背叛!”
“为什么不能设计成仿唐或者仿宋风格?既有高度,又有底蕴!”
一位年轻的建筑师小声嘀咕:“李教授,这是超五星级酒店啊……”
“年轻人,你懂什么叫文化自信吗?”
李教授声色俱厉。
王大路的团队焦头烂额,赶紧承诺回去修改方案。
这时,一首埋头计算的交通专家王教授抬起了头,扔出一叠数据。
“都先别吵了。我发现一个致命问题。”
“你们的交通影响评估,只算了三公里半径内的车流量。”
“可根据潮汐模型,这个体量的商业中心,辐射半径至少在八公里!”
“你们提供的地下停车场车位,缺口高达百分之三十七点西!”
“高峰期,门口的光明大道会变成巨大的停车场!”
“这个方案从根本上就是建立在错误的数据模型上,必须全部推倒重来!”
王大路坐在那里,感觉自己不是在开评审会。
而是在接受三堂会审。
一个要他把楼拆矮点。
一个要他给楼穿上古装。
一个干脆告诉他地基都是错的。
更要命的是,这三位专家的意见根本互相矛盾。
一个月下来,王大路和团队被折磨得不成人形。
方案改了十几稿,每一稿都被批得体无完肤。
会议室里永远弥漫着老教授们激昂的争论声和打印机吐出废稿的沙沙声。
这天,王大路拿着一份被红色修改意见涂抹得满目疮痍的报告,心力交瘁地走进了李达康的办公室。
他整个人瘦了一圈,眼神空洞。
就像刚从一场无望战争中撤退下来的士兵。
他把报告轻轻放在李达康的桌上。
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见。
“达康书记,这个项目……我不建了。”
李达康猛地抬起头。
王大路脸上露出一丝惨笑,充满无尽的疲惫和绝望。
“京州这庙太大了,我这小和尚,念不了这里的经。”
“这三十个亿,我还是拿去别的地方修桥铺路吧。”
李达康胸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烧到了极限。
又是孙连城!
又是他那些阴魂不散的“程序”!
他抓起桌上的电话,就要给孙连城打过去。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砰”的一声被撞开。
只见汉东大学历史系的李教授,那个最讲究“文脉”和“气场”的老学究,此刻却全无半点学者的从容。
他脸色煞白,手里死死攥着一张泛黄的老地图。
另一只手因为激动而剧烈颤抖,连滚带爬地冲了进来。
“书……书记!出大事了!”
老教授的声音带着哭腔,上气不接下气。
“王总要建酒店的那块地……我为了反驳他们的设计,回去查阅了光绪二十年的《京州府志》舆图……”
“那块地,下面好像是明代的王爷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