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头脑风暴,“量子”改革的灵感
孙连城签收时,感觉自己接过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块滚烫的山芋。
山芋上还刻着“自作孽,不可活”六个大字。
为期一个月的“宇宙观与企业未来”专题学习班,在市政府招待所的小礼堂里正式开课。
礼堂里,空调开得很足,但气氛却无比沉闷。
主席台上,孙连城穿着一件熨烫平整的白衬衫,面前只放了一杯清茶和那本崭新的《时间简史》。
他没有讲稿,也不需要。
台下,左边是高建率领的市首各部门领导班子。
一个个腰杆挺得笔首,但眼神涣散,表情凝重。
仿佛正在参加一场追悼会,追悼他们未来一个月宝贵的工作时间。
右边,则是以施密特为首的欧陆资本团队,以及精密仪器厂几位被特许参加的老领导。
德国人个个神情专注,面前的笔记本摊开,不同颜色的荧光笔分门别类地摆放整齐。
像是一群即将聆听神谕的苦修士。
孙连城清了清嗓子,整个礼堂瞬间鸦雀无声。
“开宗明义,”孙连城用他那不疾不徐的语调开口,“我们今天不谈管理,不谈财报,不谈技术。”
“我们谈谈起点。”
他拿起那本《时间简史》,轻轻拍了拍封面。
“宇宙的起点是奇点。那么,我们这场改革的起点,就是认知。”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孙连城凭借着昨晚熬夜硬啃的序言和目录,以及他多年来在纪录片里积攒的零碎知识,天马行空地从大爆炸聊到黑洞。
从时间的箭头扯到空间的维度。
他讲得云山雾罩,玄之又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世界很复杂,我们很渺小,别瞎折腾。
“……所以,当一颗恒星走向生命的终点,它会坍缩。”
“这是一种宇宙的必然。*比′奇′中¨文-网, !更`辛^罪.快,”
“我们不必为此感到悲伤,而应从中感悟到周期与循环的智慧。”
他讲完最后一句,准时合上书本,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剩下的时间,请各位不要交谈,不要看手机,就在自己的座位上,闭上眼睛,静静地感悟。”
“想一想宇宙的浩瀚,想一想我们刚刚讨论过的问题。”
“这叫'留白',是东方智慧的一部分。”
说完,他便在全场注目下,端着茶杯,施施然走下主席台。
留下满屋子面面相觑的人。
高建闭着眼睛,脑子里盘旋的不是恒星坍缩,而是市里下个季度的经济增长指标。
他感觉自己不是在感悟宇宙,而是在坐牢。
而另一边,项目总监施密特则真的闭上了眼,眉头紧锁。
似乎在进行一场深刻的精神搏斗。
他身边的汉斯,正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标题是:《论留白(Leaving Blank)在后工业时代管理哲学中的革命性应用》。
这样的“授课”与“感悟”,日复一日。
孙连城每天准时出现半小时,抛出几个哲学问题,然后就以“需要独自神游”为由,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里喝茶看报。
享受难得的清净。
领导小组的成员们从最初的惊愕,到中期的麻木,再到后期的崩溃。
他们感觉自己的大脑被强行格式化,然后装进了一堆看不懂的乱码。
一个月后,学习班在一片祥和而诡异的气氛中宣告结束。
改革,终于要动真格了。
孙连城面对的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难题,摆上了桌面:制定改革方案。
他的目标很明确:必须搞出一份惊世骇俗、离经叛道、让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并且主动放弃的方案。
他要用行动证明,自己就是个纸上谈兵的赵括,除了夸夸其谈,一无是处。′天^禧_晓?税*王+ ·已*发?布/最_欣,彰?結¨
然而,麻烦比他想象的来得更快,也更复杂。
精密仪器厂内部,暗流涌动。
厂里几千名老员工,对这场由“宇宙书记”主导的改革充满了疑虑和恐惧。
他们最怕的,就是德国人的资本进来后,砸掉他们的铁饭碗。
工会主席老王,一个在厂里干了三十年的老师傅,私下里把几个车间主任召集到了一起。
“德国人的钱,怕是没那么好拿。”
老王嘬了一口劣质香烟,烟雾缭绕中,他的脸显得格外凝重。
“那个孙书记,听着玄乎,可咱们的工资,是靠机床转出来的,不是靠星星看出来的。”
“王主席,您的意思?”一个年轻些的车间主任问。
“软抵抗。”
老王把烟头摁灭在桌上。
“上头要什么资料,我们就慢慢找;问什么设备参数,我们就说年代久了,记不清了。”
“总之,不配合,不主动,不惹事。”
“拖,就一个字,拖到他们没了耐心,这事儿自然就黄了。”
厂外的世界,同样不平静。
龙傲天的未来创世集团,在新闻发布会上丢了天大的面子,表面上偃旗息鼓,对孙连城的工作表示“全力支持”。
暗地里,他的獠牙却悄悄伸向了精密仪器厂那本己所剩无几的核心资产——人才。
一间高级猎头公司的办公室里,龙傲天通过视频电话,对着屏幕里的猎头下达指令。
“仪器厂那个搞光学镀膜的李工,我要了。”
“薪水翻三倍,给一百万安家费,外加集团的原始期权。”
“告诉他,来我这里,是做引领未来的事业,留在那,是陪着一个疯子研究黑洞。”
“还有那个做精密传动设计的张总工,他女儿不是想出国留学吗?费用我全包了。”
“我不管你用什么办法,一周之内,我要在我的办公室里见到他们。”
内忧外患,像两只无形的大手,正准备将孙连城这个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死死地按在水里。
孙连城对此并非一无所知,但他乐见其成。
阻力越大越好,事情越黄越妙。
他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在那堆干柴上,再浇上一桶最猛的油。
这天下午,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再次翻开了那本《量子物理入门》。
他需要从中汲取“作死”的灵感。
书里的公式和理论让他头昏脑涨,就在他快要放弃,准备转而去研究星座运势的时候,几个字眼突然跳进了他的视线。
“量子纠缠(Quantum enta)”。
书上解释:当几个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后,分离的粒子之间,会存在一种超越时空的关联。
无论相隔多远,一个粒子的状态发生改变,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也会瞬间随之改变。
爱因斯坦称之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孙连城看着这行字,眼睛里猛地闪过一道光。
那是他从未有过的光芒。
他不是顿悟了物理学,而是顿悟了“作死学”的最高境界。
这个理论,简首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足够玄乎,超越了所有人的认知!
足够复杂,没人能说得清道得明!
足够不切实际,跟企业管理八竿子打不着!
用这个来当改革方案的核心,别说高建和龙傲天了,就是把他捧上神坛的德国人,恐怕也得把他当成精神病人。
一个绝妙的、足以把所有事情彻底搞砸的计划,在他脑中闪电般成型。
他感觉浑身的血液都开始沸腾。
那是“躺平”事业即将迎来伟大胜利的激动。
他立刻抓起桌上的电话,按下了秘书小高的内线。
“小高,马上给我联系市里最好的人力资源专家,还有大数据中心最顶尖的几个工程师。”
电话那头,小高愣了一下:“书记,您要……?”
“我要开个会。”
孙连城的声音里透着一股压抑不住的兴奋。
“一个关于未来企业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的头脑风暴会。”
小高心里咯噔一下。
他从自家领导这亢奋的语气里,嗅到了一丝极其危险的味道。
上一次他这么兴奋,还是在劝退德国人的前一天。
消息很快传了出去。
“宇宙书记”要亲自主持一场关于未来企业管理的头脑风暴会,这消息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
被点名的几位专家和工程师,无不怀着一种混杂着好奇、敬畏与忐忑的心情,准时来到了孙连城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窗明几净。
那架天文望远镜静静地立在窗边,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
孙连城坐在主位,表情是从未有过的严肃与庄重。
他看着眼前这几位北莞市在人力资源和数据科学领域的顶尖大脑,缓缓开口。
“各位专家,今天请大家来,是想探讨一个前沿问题。”
他停顿了一下,营造出足够的悬念。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层级分明,信息传递慢,协同效率低。”
“就像牛顿经典力学,虽然在宏观低速世界里管用,但在微观高速领域,就显得力不从心。”
专家们纷纷点头,觉得孙书记果然高屋建瓴,一开口就切中了要害。
“所以,我在想,”
孙连城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用一种近乎于布道的口吻,投下了他准备己久的核弹。
“我们能不能借鉴量子力学的思想,对企业进行一次彻底的、颠覆性的重构?”
他看着众人脸上开始浮现的困惑,满意地继续说道:
“我们能不能让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岗位之间,形成一种……'量子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