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信徒献礼!赛博猫窝,致敬宇宙观!

“宇宙心学研究会”的响应速度,比赛车还要快。`天\禧^小¢税¨网` ~醉\歆-彰~截?埂¢芯¨快·

当张主任那份名为《关于构建和谐里社区人猫和谐共生新范式的探索与实践》的计划书,发到研究会的核心骨干群里,整个群首接炸了。

群里死寂了足足一分钟。

随后,一位备注为“北莞鲲鹏科技-首席架构师-马东”的成员,连发了三个感叹号。

“我操!”

“我操!!”

“我操!!!”

“这是导师思想在基层社区治理领域的奇点爆炸!”

马东,一个在互联网大厂被kpi折磨到发际线堪忧的技术大牛,自从孙连城“道德红绿灯”项目出世后,就成了最狂热的信徒。

在他眼中,孙连城不是官员,是产品经理之神,是洞悉社会运行底层逻辑的终极架构师。

他立刻在群里发了一段语音,声音激动到完全变调。

“张主任!这个项目,请务必交给我们来做!”

“这不仅是一个社区项目,这是我们向导师致敬的‘献礼工程’!是对‘孙氏宇宙观’的一次技术性诠释!”

“钱和人,我们来想办法!”

张主任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他等的就是马东这群技术宅的主动请缨。

不到半天,一个由程序员、硬件工程师、工业设计师组成的“智能猫窝项目攻坚小组”,在线上光速成立。

他们没签任何合同,没有任何报酬。

全凭一腔“为导师的理论添砖加瓦”的热血,拿出了比应对公司千亿级项目还要高涨十二分的热情。

一周后,第一版设计图出炉。

当马东把那份渲染得极具未来感的ppt投到居委会的白板上时,在场的大妈和社工们,集体失去了语言能力。?我-的¨书!城+ ′追+醉`薪/蟑′結_

那不是一个窝。

那是一个个造型圆润流畅的白色胶囊。

外壳是用玉米秸秆提取的环保复合材料3d打印而成,表面带着亲肤的磨砂质感,号称冬暖夏凉,还能自动降解。

“我们管它叫‘猫 ???????’,阿拉伯语里‘单元’的意思。”

马东推了推自己的黑框眼镜,镜片反射着ppt的冷光。

“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独立自洽的生态系统,这完美契合了导师‘顺其自然’的无为思想。”

他指着胶囊顶部一小块深蓝色的面板。

“最新一代柔性太阳能电池板,转化率23%。为整个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实现能源的‘自洽闭环’。”

张主任在一旁听得连连点头,他己经能想象到,当自己把“能源自洽闭环”这个词写进汇报材料里时,会显得多么有深度。

“而这,才是它的内核。”

马东切换到下一页ppt,猫窝的内部结构剖面图,线路和模块密密麻麻。

“入口处,我们安装了医疗级的红外阵列感应器,和一枚170度广角、4k分辨率的星光级夜视摄像头。”

一位负责计生的大妈终于没忍住:“小马啊,看个猫,要这么清楚干啥?”

马东的表情瞬间变得极其严肃,仿佛信仰遭到了亵渎。

“王阿姨,您这就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这不叫‘看’,这叫‘非侵入式数据采集’。”

“导师教导我们,‘猫有猫道’,我们不能用人的逻辑去粗暴干涉,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去理解‘道’的规律!”

他指着摄像头模块,声音拔高。¨3*叶-屋? !埂*鑫`最?哙¨

“这枚摄像头,能在零光照下,清晰捕捉每一只‘社区伙伴’的体态、毛发光泽、甚至瞳孔收缩情况!”

“配合我们的Ai行为分析模型,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它的健康状况、情绪波动和社交模式!”

“这,就叫大数据赋能下的‘柔性治理’!”

“每一个猫窝,都内置了5g wi-fi模组,实时加密上传高清视频到云端服务器。”

“社区居民可以通过我们同步开发的‘和谐里云养’App,实时观看他们助养的‘赛博孩子’。”

“这叫什么?”

“这叫‘以公众参与消解管理矛盾’!”

会议室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们己经彻底放弃了思考。

他们感觉自己参加的不是社区会议,而是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

张主任激动地一拍大腿。

“好!太好了!这就是‘万物互联,信息共生’!这就是导师思想的伟大实践!”

项目推进的速度快得惊人。

在业主们的热情众筹和马东团队的技术支持下,第一批五十个“和谐智能猫窝”,很快运抵社区。

接下来是布点安装。

张主任拿着一张社区平面图,和马东几个人在沙盘上研究了整整一个下午。

“按照导师‘道法自然’的思想精髓,猫窝的布置,绝不能刻意,不能破坏社区原有的生态。”

张主任用红笔在图上画着圈。

“要放在那些猫咪们最喜欢待,但我们平时又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于是,一支由社工和志愿者组成的安装队出发了。

他们没有把这些漂亮的白色胶囊放在显眼的主干道旁,而是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安置在了社区里最不起眼的角落。

三号楼背后那片无人打理、杂草丛生的绿化带深处。

地下停车场负二层,一排废弃储物柜和墙壁的夹角里。

几栋老楼之间,那条仅容一人通过、堆满废旧纸箱的狭窄后巷。

甚至,还有两个被巧妙地伪装成假山石,放在了人工湖旁边的灌木丛里。

每一个安装点,都完美避开了社区原有的监控探头。

这些地方,是传统安防体系的“绝对死角”。

张主任看着工人们将最后一个猫窝固定在停车场的消防栓后面,满意地拍了拍手上的灰。

“这就对了。”

“给它们最安静、最不受打扰的栖息地。这才是真正的‘给它们一点生存空间’。”

“我们不是在监视它们,我们是在守护它们。”

他看着那个白色胶囊上,一枚微小的蓝色Led指示灯开始有规律地闪烁。

那是一颗在黑暗中睁开的眼睛。

他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

一份名为《和谐里社区“智慧伙伴”项目一期落成简报》的文件,配着几张猫窝的高清特写照片,以及社区居民在App上踊跃“云养”的截图,最终还是摆上了孙连城的办公桌。

秘书小王是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将这份简报递过去的。

他觉得,孙书记的思想,己经进入了某种玄妙的哲学境界。

连流浪猫问题,都能被他升华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高度。

孙连城当时正在阳台上,给新买的一盆文竹浇水。

他接过简报,漫不经心地翻了几页。

当他看到那张“智能猫窝”的特写照片时,浇水的手停顿了一下。

照片上,一只橘猫正好奇地探头,往那个白色胶囊里钻。

胶囊外壳光滑,造型奇特,顶着一块太阳能板,入口处还幽幽地闪着蓝光。

孙连城的眼皮狠狠跳了一下。

他想起了自己那个被装上gps项圈的噩梦。

“这帮人……”

他把简报随手放在旁边的石桌上,摇了摇头,嘴里轻轻吐出三个字。

“吃饱了撑的。”

为了几只猫,搞这么大阵仗。

太阳能,摄像头,App。

有这精力,干点什么不好?

不过,转念一想,又觉得没什么。

闹就闹吧。

只要这套东西别出岔子,别三天两头找自己汇报,别再占用他宝贵的晒太阳时间,他们就是给猫建个皇宫,孙连城也懒得管。

“书记,张主任在简报里说,这体现了您‘以科技弥合生态裂痕’的治理智慧……”

小王在一旁小声补充,试图揣摩上意。

孙连城拿起喷壶,继续慢悠悠地给文竹喷水,头也没回。

“行了,知道了。”

他的声音平淡无波。

小王立刻闭上了嘴。

他懂了。

这是导师对自己思想被成功实践后的欣慰。

是一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淡然。

孙连城不知道,也根本不想知道。

就在他“默许”的这一刻,一张由几十个高清“猫眼”组成的、覆盖了和谐里社区所有监控死角的天罗地网,己经悄然铺开。

每一个摄像头,都在忠实地履行着马东赋予它们的使命——

“非侵入式数据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