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接触与甄别

“不行!我不同意!”

林毅的话音刚落,余秋里就立刻出声反对,态度异常坚决。

“司令员,你这个想法太冒险了!这可不是几十个、上百个人,这是上千名溃兵!他们的思想、成分都极其复杂,里面有多少是真心抗日的?有多少是混日子的老油条?又有多少是国民党的死忠和特务?我们根本甄别不过来!一旦把他们收编进来,就等于是在我们自己的队伍里埋下了无数的隐患!”

余秋里作为政委,考虑问题的角度首先是政治安全。他见过太多因为收编伪军和土匪而导致部队思想混乱,甚至发生叛变的例子。

“是啊,司令员!”王虎也皱着眉头说道,“这帮人现在是饿得走不动路了,才看着老实。要是让他们吃饱了饭,缓过劲来,到时候闹起事来,我们怎么办?第二支队可全是新兵,根本压不住他们!”

指挥部里的其他干部也纷纷表示担忧,几乎没有人赞同林毅的提议。

王大壮虽然没说话,但看他那紧锁的眉头,显然也觉得这事不靠谱。

林毅看着群情激奋的众人,脸上却没有丝毫动摇。

他耐心地等大家把话说完,才缓缓开口。

“政委,同志们,你们的担心,我完全理解。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

“我们现在最缺的是什么?是兵!是有战斗经验的老兵!我们两个支队的架子是搭起来了,可兵员呢?东拼西凑,咱们现在人数还不到两千人!新兵要形成战斗力,需要多久?三个月?半年?鬼子会给我们这么长时间吗?”

“这上千名溃兵,他们是打过仗的,是见过血的!他们会开枪,会拼刺刀,会躲炮弹!只要我们能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把他们改造过来,那我们第四军分区的实力,将会在一夜之间,翻上一番!”

林毅的目光扫过众人,语气也变得激昂起来,“至于风险,干革命,哪有不冒险的?我们攻打武家湾的时候,风险大不大?我们三家联合作战,随时可能被鬼子反包围,风险大不大?富贵险中求!兵员,也同样是险中求!”

这番话,让原本激烈的反对声浪小了下去。

确实,第四军分区太缺人了。

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实。

余秋里看着林毅,眉头依然紧锁。

他承认林毅说得有道理,但他心中的顾虑,依然没有打消。

“就算要收编,那‘有选择地接收’,又怎么个选择法?”他追问道。

“这正是我要说的。”林毅走到地图前,拿起指挥棒,“我的计划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接触和试探。我们不以八路军的名义,而是以地方抗日政府的名义,主动派人去接触他们。不谈收编,只送温暖。给他们送去一批粮食和药品,告诉他们,我们是同胞,都是打鬼子的中国人,见死不救的事我们做不出来。先稳住他们,获取他们的好感和信任。”

“第二步,分化和瓦解。在提供援助的过程中,让我们的政工干部和侦察员渗透进去,摸清他们内部的情况。把他们分成三类人:第一类,是真心想抗日,只是暂时迷失了方向的爱国官兵;第二类,是混日子的老兵油子,谁给饭吃就跟谁走;第三类,是顽固不化的反动军官和特务分子。我们的目标,就是争取第一类,团结第二类,孤立和打击第三类。”

“第三步,甄别和收编。等时机成熟,我们就正式向他们发出邀请。愿意加入我们八路军,继续打鬼子的,我们热烈欢迎,一视同仁。不愿意的,我们也不强求,发给他们一些路费和干粮,让他们自行离开。至于那些死硬的反动分子,如果他们敢煽动闹事,那就别怪我们不客气了!”

林毅的计划,层层递进,考虑周详,既有人情味,又有霹雳手段,将怀柔和强硬结合得恰到好处。

听完这三步计划,余秋里紧锁的眉头,终于缓缓舒展开来。

他不得不承认,林毅的这个方案,比他想象的要稳妥得多。

特别是“分化瓦解”这一步,抓住了这群溃兵内部矛盾重重的核心弱点。

“这个方案……可以试试。”余秋里沉吟了片刻,终于松了口,“但是,执行的过程中,必须万分小心!政工干部必须全程参与,甄别工作由我亲自来抓!”“太好了!”林毅大喜过望,“有您亲自把关,我就彻底放心了!”

意见达成统一,行动立刻展开。

第二天一早,一支由第四军分区后勤部门组织的“慰问队”,就带着几大车粮食和药品,在侦察营的护送下,浩浩荡荡地开往了溃兵们所在的乱石沟。

带队的,是政委王洋和包力。一个负责谈,一个负责看。

当这支队伍出现在乱石沟的沟口时,立刻引起了溃兵们的警觉。

上百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士兵举起了手中的枪,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来人。

气氛,瞬间剑拔弩张。

一个穿着军官制服,但同样狼狈不堪的中年人走了出来,厉声喝道:“你们是什么人?来干什么?”

王洋跳下车,举起双手,脸上带着和善的微笑,高声喊道:“对面的兄弟们,别紧张!我们没有恶意!我们是附近的地方抗日政府的,听说有国军兄弟在这里,特地带了些粮食和药品过来慰问!”

“粮食?药品?”溃兵们一阵骚动,许多人眼中都露出了渴望的光芒。

那名军官显然是这群人的头领,他狐疑地打量着王洋和后面的车队。

“地方政府?我怎么没听说过这附近还有什么政府?你们是八路吧?”他的语气充满了戒备。

就在这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从溃兵人群中响起。

“八路?哼,跟我们中央军可不是一路人!谁知道他们安的什么心!别是想来缴我们的械!”一个年轻的少尉军官跳了出来,一脸的傲慢和敌意,“我们是中央军!就算是打了败仗,也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来收买的!识相的,赶紧把粮食和药交出来,不然别怪我们不客气!”

他这话一出,他身边几个亲信模样的士兵也跟着起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护送队的战士们下意识地握紧了手里的枪。

王大壮要是看到这一幕,恐怕当场就要发作了。

但王洋没有。

他脸上的笑容不变,心里却在冷笑。

这就是林司令说的第三类人。

自己跳出来了,正好。

他没有理会那个嚣张的少尉,而是继续对着那名领头的中年军官,朗声说道:“这位长官,我们确实是抗日队伍。但今天,我们不谈什么中央还是八路,我们只谈一件事——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打鬼子的兵!你们在中条山流血牺牲,我们敬佩!现在你们有难,我们搭把手,这是同胞情谊,天经地义!粮食和药就在这里,你们要是信得过,就派人来接收。要是信不过,我们立刻就走,绝不勉强!”

王洋说完,便不再言语,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坦然地迎着上千双眼睛的注视。

他的这番话,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瞬间就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

溃兵们沉默了。

那个嚣张的少尉还想说什么,却被身边的老兵一把拉住,低声骂道:“你他娘的疯了?想饿死我们啊!”

领头的中年军官脸色变幻不定,他看着王洋真诚的脸,又看了看身后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最终,他长叹了一口气,放下了手中的枪。

“好!我相信你!这份情,我们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