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思想的熔炉

林毅的精彩表现,很快就在学员中传开了。

大家都知道,这一期进修班,来了一个年纪轻轻,但打仗鬼点子特别多的“小林司令”。

林毅自己却很清醒。

他知道,自己的这些战术构想,之所以能比别人更胜一筹,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高级战术指挥】技能带来的全局观和对战机的敏锐嗅觉。

而抗大的学习,则是在为他的这些“灵光一闪”,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让他知道,为什么这么打是有效的,它的原理是什么。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不断提升的感觉,让林毅沉醉其中。

他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进步,对战争的理解,也每天都在加深。

他就像一块璞玉,正在这个革命的大熔炉里,被精心雕琢着。

时间在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中飞速流逝,转眼间,林毅来到延安已经一个多月了。

抗大的学习,也进入了更深的层次。

除了理论学习和沙盘推演,学校还经常组织学员们到延安周边的部队去进行实地考察,或者邀请那些从前线回来作报告的干部,与学员们进行交流。

有一次,总部一位负责后勤工作的首长来给大家上课,讲的是“如何解决根据地的军民吃饭穿衣问题”。

这位首长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给大家算了一笔账。

“……我们一个战士,一天至少需要一斤半的粮食才能保证基本的训练和作战需求。一个三千人的团,一天就是四千五百斤,一个月就是十三万五千斤。还有被服、弹药、盐巴、医药……这些东西,从哪里来?”

“靠上级发?总部现在也很困难。靠打仗缴获?那得看运气,不能当饭吃。靠跟老百姓征粮?咱们是人民的军队,把老百姓的口粮都征光了,那我们成什么了?跟国民党反动派还有什么区别?”

一连串的问题,问得在场的所有指挥员都沉默了。

这些都是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头疼的问题。

仗打赢了,部队扩编了,可人一多,吃喝拉撒就成了天大的难题。

“所以,毛主席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首长指着窗外那片开垦出来的梯田,声音洪亮地说道:“我们不仅要会打仗,还要会生产!枪杆子要硬,锄头把子也要硬!只有我们自己能养活自己,才能在敌人的封锁下生存下来,发展壮大!”

这堂课,给林毅的触动非常大。

他想起了自己的第四军分区。

现在部队扩充到了三千多人,每天的消耗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之前靠着打武阳堡和陵川缴获的物资,还能支撑一段时间。

可坐吃山空,总有吃完的一天。

必须把根据地的生产搞起来!

林毅在自己的笔记本上,重重地写下了“南泥湾精神”几个字。

他决定,等学习结束回去后,第一件要抓的大事,就是组织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除了这些课程,最让林毅感到收获巨大的,是每周一次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生活会。

一开始,很多指挥员,对这种形式很不习惯。

大家在一起,当面指出对方的缺点和错误,这多没面子?

但抗大的政治教员们,却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这是我党我军保持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法宝。林毅记得很清楚,第一次开生活会,气氛很沉闷,大家都不好意思开口。

主持会议的教员见状,便第一个做了自我批评:“我先说。我这个人,有时候讲课喜欢引经据典,有点脱离实际,没有充分考虑到我们很多学员的文化水平。这是我的教条主义错误,我向大家检讨,以后一定改正。”

教员开了头,气氛才慢慢松动下来。

一个团长站起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我说说我自己的问题。我这个人,脾气比较爆,打仗的时候,有时候会骂人。虽然不是有意的,但确实伤害了同志们的感情,这是军阀主义的坏作风,我要改。”

有了第二个,就有第三个。

大家渐渐放下了思想包袱,开始认真地反思自己的问题。

有人检讨自己在战斗中存在冒险主义,不顾伤亡。

有人检讨自己存在本位主义,缴获了东西总想自己多留一点,不想上缴。

轮到林毅时,他也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

“我检讨我的问题。我在指挥作战的时候,有时候过于依赖自己的判断,在决策过程中,听取其他同志的意见不够充分。虽然几次战斗都打赢了,但这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苗头,很危险。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只有充分发扬军事民主,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决策。这一点,我以后必须坚决改正。”

他的这番话,让在场的许多人都感到很惊讶。

在大家看来,林毅年纪轻轻,就连打胜仗,有点傲气是正常的。

没想到,他对自己要求这么严格,能看到这么深层次的问题。

生活会结束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有些发红,但精神却异常舒畅。

这种感觉,就像是洗了个热水澡,把思想上的灰尘和污垢都冲洗干净了。

林毅也深深地体会到,这种制度的厉害之处。

它能让一个组织,不断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他决定,等回去之后,也要在第四军分区,把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制度,严格地建立起来。

就这样,在思想的熔炉里,林毅和他的同学们,每天都在经历着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他们的军事技能在提高,政治觉悟在升华,战略眼光也在变得更加开阔。

这天晚上,林毅收到了余秋里从太岳军区寄来的一封信。

信是用土纸写的,字迹刚劲有力。

信的内容不长,余秋里在信中,向林毅详细汇报了军分区这一个多月来的情况。

首先是部队的整编和训练,已经基本完成。

那八百名新兵,在老兵的带动下,军事素质提升很快,已经初步形成了战斗力。

其次,是干部夜校,办得非常成功。

余秋里亲自授课,系统地给连级以上的干部们补习政治理论知识,大家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信的最后,余秋里重点讲了一件事。

“……针对新编入部队的原国民党溃兵思想复杂,纪律性不强的问题,我参照你之前的经验,在第二支队,组织了一场‘诉苦大会’……”

看到这里,林毅的眼睛亮了。

这可是余政委的拿手好戏,是他亲自搞出来的,效果肯定非同凡响。

他迫不及待地往下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