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兵教官官教兵

“兵教官”的口子一旦撕开,整个第四军分区的练兵热情,就像是被点燃的干柴,熊熊燃烧起来。

各种各样的新鲜事,在各个训练场上层出不穷。

在炮营,一个原来在晋绥军干过炮兵的老兵,被陈大年请上了“讲台”。

他教的不是怎么开炮,而是怎么用最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来测算射击诸元。

他不用复杂的公式,而是用步子量,用指头测,总结出了一套简单易学的土办法。

“……鬼子的掷弹筒,看着厉害,其实就是个没腿的迫击炮。咱们只要看他第一发炮弹的落点,就能大概估算出他的位置。记住这个口诀,‘近弹加,远弹减,左右偏差反向来’……”

这套土办法,虽然不如正规的炮兵条例精确,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却异常实用。

炮营的战士们如获至宝,一个个学得津津有味。

在卫生连,一个曾经跟过德国医生的溃兵军医,给大家讲授如何进行战地止血和包扎。

他甚至还用猪做实验,教大家如何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进行简单的清创和缝合。

在侦察营,一个擅长追踪和伪装的老兵,带着大家钻山林,教他们如何通过野兽的足迹判断方向,如何用泥土和树叶制作最有效的伪装。

……

一时间,整个第四军分区,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相互学习的课堂。

“能者为师”的观念,深入人心。官兵之间的隔阂被彻底打破了。

干部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员,他们会虚心地向有专长的战士请教。

而战士们,也因为自己的技术得到尊重,主人翁的意识空前高涨。

王大壮更是把这套玩出了花。

他发现,那些溃兵里,有不少人是手艺人出身。

有铁匠,有木匠,还有修鞋的。

他脑子一热,干脆在第二支队搞了个“技术攻关小组”。

部队的枪械坏了,铁匠出身的战士就负责修理。

马掌掉了,就找会钉马掌的。

甚至战士们的鞋子破了,都有专门的人负责修补。

这么一来,不仅大大提高了部队的后勤保障能力,也让那些有一技之长的战士,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整个部队,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余秋里看着这一切,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这支部队的根基,已经彻底打牢了。

它不再是单纯依靠林毅个人威望凝聚起来的队伍,而是真正拥有了强大自我造血能力的,人民的军队。

而“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群众性练兵活动,也早已蔚然成风。

在第一支队,王虎更是把这个活动,和政治学习结合了起来。

他让那些有文化的干部,在训练间隙,教战士们识字、算术。

一个班一个班地搞“扫盲竞赛”,看谁先摘掉“文盲”的帽子。

一开始,很多年纪大的老兵不愿意学,觉得学那玩意儿没用。

王虎就亲自去做思想工作:“老张,我问你,你想不想给你家里写封信,报个平安?”

“想啊,做梦都想。”

“那你自己不识字,每次都得找人代笔,心里的话,能说得清吗?你就不想亲手给你婆娘、给你娃写封信?”

一句话,就说到了老兵的心坎里。

学习的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战士们白天拿枪,晚上拿笔。训练场上龙腾虎跃,窑洞里书声朗朗。

整个第四军分区,不仅军事素质在飞速提升,文化水平也在同步提高。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余秋里看着这支自己一手参与锻造的部队,心中充满了自豪。

他提笔,给远在延安的林毅,又写了一封信。

信中,他详细地描述了部队的这些喜人变化,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兴奋。

信的最后,他写道:“林毅同志,你安心学习。等你回来的时候,我保证,你会看到一支让你大吃一惊的部队!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铁军!”

……

延安。

林毅接到余秋里的第二封信时,他为期三个月的学习,也即将画上句号。

看着信中描述的一切,林毅的心头,涌起一阵阵暖流。

他知道,自己当初把部队交给余秋里,是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

这位独臂政委,用他的智慧和魄力,真正地为这支部队,注入了军魂。

他现在,已经有些迫不及t待地想要回去了。

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部队,变成了怎样的一支猛虎。

在离开延安前,所有学员都要参加一场最终的毕业考核。

考核的内容,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模拟整个华北战场局势的战略沙盘推演。

学员们被分成“红”“蓝”两方,分别扮演八路军华北指挥部和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进行对抗。

林毅,被分配在了代表我方的“红方”指挥部,担任参谋长。

这场推演,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

双方你来我往,斗智斗勇,几乎将这几个月学到的所有战略战术,都运用了进去。

日军“蓝方”的指挥员们,将日军的“囚笼政策”、“铁壁合围”等战术,模仿得惟妙惟肖,一度将“红方”压制得喘不过气来。

关键时刻,林毅站了出来。

他结合自己对日军作战习惯的了解,以及在学院学习到的战略思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破袭战”与“麻雀战”相结合的作战方案。

他建议,“红方”主力,不与“蓝方”进行正面决战,而是化整为零,组成无数个精干的作战小分队,全面出击,专门打击“蓝方”的交通线、补给站、小股巡逻队。

“……鬼子的‘囚笼’,是靠一条条的铁路和公路连接起来的。我们就要把这些线,全部给他掐断!让他首尾不能相顾,处处挨打,疲于奔命!我们不去攻他的坚城,不去啃他的硬骨头,就打他的七寸!让他有力使不出,最终被我们活活拖垮、耗死!”

这个方案,得到了“红方”总指挥和其他参谋的一致同意。

在接下来的推演中,“红方”彻底改变了打法。

沙盘上,代表八路军的红色小旗,像是无数灵活的蜜蜂,在广阔的华北平原上,对代表日军的蓝色据点和交通线,展开了无休止的袭扰。

“蓝方”很快就陷入了被动。他们兵力虽然雄厚,但撒在这么大的一个网里,处处都需要防守,处处都兵力不足。派重兵去清剿,“红方”的小分队早就跑得无影无踪。派兵少了,又会被“红方”吃掉。

三天后,推演结束。

最终的评判结果,“红方”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战略上的巨大胜利,成功地粉碎了“蓝“方”的“扫荡”计划。

在战后的复盘会上,主持考核的副院长,对林毅提出的作战方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林毅同志的这个方案,抓住了我们敌后游击战争的精髓!体现了我们‘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略思想!很好!非常好!”

毕业典礼上,林毅以全优的成绩,拿到了那张来之不易的毕业证书。

学院的正副院长,都亲自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勉励他回到部队后,要理论联系实际,打更多的胜仗。

林毅知道,这三个月的学习,让他收获的,远不止这一张证书。

他带着满脑子的新思想,新战术,以及对未来战争更深刻的理解,归心似箭。

然而,就在他准备启程返回太岳军区的时候,一个坏消息,从晋察冀边区传来。

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调集了七万多精锐部队,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秋季大“扫荡”!

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了整个华北。